胃癌的诊治进展.ppt
《胃癌的诊治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癌的诊治进展.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胃癌的诊治进展,一、引言,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所有肿瘤的第三位,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1。中老年多见,4060岁者占2/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别。日本、智利、哥斯达黎加为高发区,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低发区。我国胃癌发病率亦较高,高发区在西北、辽东半岛、江浙沿海一带,以青海、宁夏、甘肃最高。低发区在中南和西南地区,以广东、广西、贵州最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与以下因素有关。地域环境 饮食因素 化学因素 HP 胃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 遗传因素 免疫监视机制失调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重排、缺失,二、应用解剖,一、胃
2、的分部二、胃的组织结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三、胃的系膜韧带,大弯:大网膜胃膈韧带胃结肠韧带脾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网膜囊:胃胰皱襞肝胰皱襞小弯:小网膜,又称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胃周融合筋膜:Treiz胰后筋膜Toldt胰后筋膜大网膜前后两叶间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间,四、胃的动脉,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短动脉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 粘膜下血管丛,五、胃的静脉,星状静脉丛二次静脉丛小静脉(与动脉伴行)穿出胃壁成胃静脉(与动脉伴行)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胃右静脉胃左静脉(冠状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结肠中静脉胃结肠静脉干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胰十
3、二指肠前下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六、胃的淋巴分为以下23组,贲门右 腹腔动脉旁贲门左10 脾门胃小弯11p 脾动脉近端旁sa胃短血管11d 脾动脉远端旁sb胃网膜左血管12a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动脉旁)d 胃网膜右血管12b 肝十二指肠韧带(胆总管旁)幽门上12p 肝十二指肠韧带(门静脉后)幽门下13 胰头后胃左动脉旁14v 肠系膜上静脉旁a肝总动脉旁(前上组)14a 肠系膜上动脉旁p肝总动脉旁(后组)15 结肠中血管旁,16a1主动脉裂孔16a2 腹主动脉旁(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水平)16b1腹主动脉旁(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16b2 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动脉上缘
4、至腹主动脉分叉处)17胰头前18胰下缘19膈下20膈肌食管裂孔110 胸下部食道旁111 膈上112 后纵隔,三、肿瘤位置,胃的分区将胃大、小弯各等分三份连接其对应点,分为上1/3(或),中1/3(),下1/3(或)。侵犯了食管或十二指肠,分别记为E或D。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个等分:小弯、大弯、前壁、后壁,全周。胃癌一般以胃窦部最为多见,约占半数,其次为贲门,胃体较少,广泛分布者更少。,四、转移扩散途径,、直接浸润:当胃癌侵犯浆膜时,可直接浸润腹膜、邻近器官或组织,主要有肝、胰、横结肠及其系膜。也可借粘膜下层或浆膜下层向上浸润至食管下端、向下浸润至十二指肠。、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粘膜
5、原位癌的淋巴转移率约5%,粘膜下层胃癌的淋巴转移率约20%。一般情况下按淋巴流向转移,少数情况下也有跳跃式转移。、血行转移:一般发生于胃癌晚期,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肝、肺、骨、肾、脑等,其中以肝转移最为常见。、种植转移:当胃癌侵及浆膜后,癌细胞可自浆膜脱落并种植于腹膜、大网膜或其它脏器表面,形成转移性结节。此外:、卵巢转移:其机制除上述种植转移外,也可能是经血行或淋巴逆流所致。、胃癌微转移:为治疗时已经存在但目前病理学诊断技术还不能确定的转移。目前检测胃癌微转移方法:、连续切片法、免疫组化法、基因诊断技术,主要为RT-PCR法。,五、分型,一、早期胃癌指病变仅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而不论病变范围和有
6、无淋巴结转移。一、大体分型、日本分型(1962年日本内窥镜学会)型隆起型癌肿较周围粘膜隆起倍以上,或外形呈息肉状型浅表型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分个亚型a 浅表隆起型其隆起不超过周围粘膜倍b 浅表平坦型无隆起和凹陷,与周围粘膜几乎同高c 浅表凹陷型较周围粘膜略凹陷,其深度不超过粘膜厚度型凹陷型癌灶表面明显凹陷,但癌组织不超过粘膜下层混合型病灶具有两种形态,、中国分型(1978年全国胃癌协作组)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粘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胃粘膜息肉。浅表型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分个亚型浅表局限型癌肿较局限,最大直径在4cm以下浅表广泛型癌灶边界不清,最大直径超过4cm
7、凹陷型溃疡深度达粘膜下层以下,而癌组织不超过粘膜下层,包括溃疡癌变。二、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中及低分化)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硬癌未分化癌混合型癌,三、特殊型、浅表广泛型癌灶面积25cm、浅表局限型、多发性早期胃癌、小胃癌病灶最大直径5mm、微小胃癌病灶最大直径510mm、一点癌超微小癌,指胃镜粘膜活检证实为癌,但手术后切除胃标本经全部系列取材也未能找到癌细胞者。、残胃早期癌,二、进展期胃癌指病变深度已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一、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型肿块型癌肿呈息肉状凸向胃腔,局限性生长型无浸润溃疡型癌表面形成较深的溃疡,其边缘有界限清楚的堤状隆起型有浸润溃疡型癌呈浸润
8、性生长,溃疡边界不清型弥漫浸润型癌肿沿胃壁各层弥漫浸润性生长,当累及全胃时,胃壁变硬,胃腔缩小,称“革囊胃”型即不能分型,主要包括不能列入上述型中的任何一型、类似早期胃癌的进展期胃癌、向胃外生长的胃癌。,、梶谷分型(1950年)在Borrmann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将Borrmann、型归为局限型,具有浸润生长特性的、型归为浸润型,、型混合或过渡为中间型。、陈氏分型以癌肿基底有无浸润分为两型局限型包括Borrmann、型浸润型包括Borrmann、型二、组织学分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高及中分化)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未分化癌特殊型癌(如鳞癌、腺鳞癌、类癌)等,三、早期与进展期胃癌组织
9、学分型比较,*1389例。*8455例。*包括鳞状细胞癌、类癌等。摘自现代肿瘤学,四、生长方式分型张荫昌:团块状生长型弥漫生长型巢状生长型Ming:膨胀型浸润型五、胃癌浆膜型陈峻青:正常型反应型结节型(突出结节型与扁平结节型)腱状型 多彩弥漫型,六、分期,国际抗癌协会UICC(1987年,第版)(1997年,第版)日本胃癌研究会JGC(1999年,第13版)一、分期、肿瘤浸润深度(T)T1肿瘤侵及粘膜和或粘膜肌或粘膜下 T2肿瘤侵及肌层或浆膜下 T3肿瘤侵透浆膜 T4肿瘤侵及邻近结构 TX侵犯深度不明确,、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用表示,其余根据肿瘤的所在部位,区域淋巴结分为三站,即、。超出
10、上述范围的淋巴结归为远隔转移()。与此相应的淋巴结清除术分为、。抗癌国际联盟在新的分期中(1997年),对淋巴结的分期强调转移的淋巴结数目而不考虑淋巴结所在位置。规定如下:p-病理,、p期转移的淋巴结数为16个;、p期转移的淋巴结数为715个;、p3期转移的淋巴结数为16个以上。淋巴结的转移率受累淋巴结数目受检淋巴结数目、远处转移()表示无远处转移,表示有远处转移。,二、肿瘤部位与淋巴结分站,注:表中未注明的淋巴结均为,如肿瘤位于时sa为。,三、胃癌分期,期胃癌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淋巴结有转移、肝有转移()、腹膜有转移()、腹腔脱落细胞检查阳性()、其他远隔转移(),包括胃周以外的淋巴结、肺、
11、胸膜、骨髓、骨、脑、脑积液、皮肤等。,七、症状,早期胃癌:多无典型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才有一些自觉症状,但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疾病症状相似。临床医生应在症状不明显时或者从一般症状中,警惕有胃癌的可能,并进一步检查。早期胃癌:据我国400例的统计,症状发生频率:上腹胀 83.8%食欲减退 39.5%闷胀 37.8%反酸 37.5%上腹不适 36.0%消瘦 35.8%便血 19.8%呕吐 18.8%恶心 16.8%呕血 9.0%吞咽困难 6.5%便秘 5.8%腹泻 5.5%发热 2.8%进展期胃癌:1168例资料,症状发生频率:上腹痛 76.0%消瘦 74.2%上腹胀 63.6%食欲减退 61.
12、6%呕吐 35.9%黑便 30.9%背痛 15.8%腹泻 11.7%肿块 11.2%咽下困难 8.9%呕血 6.9%浮肿 2.4%,八、体征,一般胃癌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其范围比溃疡病大,少数病人上腹有肌紧张和反跳痛。早期胃癌:上腹部深压痛可能是唯一的体征。晚期胃癌:可能出现、上腹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肠指诊在直肠前凹触到肿块、腹水、其他:贫血,消瘦,恶病质。压迫肠管产生肠梗阻,肝转移者可见肝大,黄疸。,九、诊断,一、胃镜 图像直观,观察范围大,从食管到十二指肠都可以观察及取活检。对可疑病变可直接钳取小块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避免漏诊,应在病灶的四周钳取46块组织,不
13、要集中一点取材或取材过少。早期胃癌: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进展期胃癌:见形态不整、边缘不齐、底部凹凸不平的溃疡形病变,或见突出于胃腔内、表面污秽的肿块。癌组织极脆、易出血。,二、X线钡餐,包括充盈法、粘膜法、压迫法、气钡双重对比造影。通过对胃的形态、粘膜变化、蠕动情况及排空时间的观察确立诊断,痛苦较小。其不足是不能取活检,不如胃镜直观,对早期胃癌诊断较困难。早期胃癌: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进展期胃癌:肿块型、溃疡型、弥漫浸润型、如全胃受累则胃呈革袋状。,三、超声,、胃壁增厚、胃壁局部或弥漫性的不规则增厚,通常胃壁厚度大于1.0cm,有的局限性肿块呈假肾征。、病变局部粘膜面高低不平,并向胃腔
14、突起,使胃腔有不同程度狭窄及变形。、病灶区多呈低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局部胃壁结构层次紊乱或破坏。、胃功能失常:病变区胃壁僵硬,蠕动减少或消失。,四、内镜超声检查(EUS),是内镜技术与超声技术的结合,不仅可直接观察病变本身,而且通过超声探头可探测肿瘤浸润深度及胃周肿大淋巴结。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术前分期方法。EUS检查方法:工作频率为7.5MHz12MHz。首先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然后经内镜向胃内注入500ml700ml生理盐水至胃膨胀,使胃粘膜皱襞充分展开。移动超声探头检查病变处及临近胃壁的层次结构并沿胃大小弯侧依次探查胃周淋巴结。其准确率:肿瘤浸润深度为80.8%,淋巴结转移程度为6
15、0.3%。,五、多层螺旋CT(MSCT),其扫描速度快,能完成对靶器官的多期扫描,且可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建(MPR),甚至可实现CT仿真胃镜检查。通过分析胃癌征象(肿瘤强化程度、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肿瘤最大径及厚度),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有助于对胃癌组织学类型的判断。其准确率:浸润深度(T)为76.9%,淋巴转移(N)为63.7%,远处转移(M)为92.3%。与病理结果比较,MSCT对胃癌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56.0%。MSCT检查方法:病人空腹,检查前20min饮水10001200ml,并肌注654-2 20mg。病人取仰卧位,平扫后行3相期动态增强扫描。经肘部静脉按
16、体重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5ml/kg,注速为3ml/s),动脉期扫描始于造影剂注射后30s,范围包括整个胃部;65s后为实质期,扫描从膈顶向下至整个腹部;180s后为平衡期。动脉及实质期扫描层厚为37.5mm(4i),平衡期层厚为5mm(4i)。,六、血清胃蛋白酶原 人正常的胃蛋白酶原分为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原两种。以血清胃蛋白酶原70ug/ml,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3.0为阳性。其阳性率为84.6%,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73.5%。,七、肿瘤标志物,细胞恶变时位于其表面的糖类抗原性质发生变化可通过血清测出,因此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和预后的判断及监测复发和转
17、移。胃癌采用CA19-9、CEA、CA242、CA125、CA153共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正常值:CA19-935KU/L、CEA5ng/ml、CA24220KU/L、CA12535KU/L、CA15335KU/L。肿瘤根治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未降至正常者,复发或转移率为68.89%,而术后再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7.78%。平行检测法:种中任一项临界值为阳性,灵敏度为72.07%,阴性预测值为79.25%,准确度为76.01%。平行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任一单项检测,减少漏诊率。系列检测法:项指标须全部满足临界值为阳性,特异度为92.15%,阳性预测值为8
18、4.67%,准确度为77.91%。系列联合检测则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增加诊断的正确性。,十、手术治疗,一、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方法内窥镜腹腔镜剖腹术胸腹联合切开术其它、手术方法粘膜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楔形切除术其它切除术部分切除术不伴切除的短路手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探查性(非治疗)剖腹术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胃造口术或其它造口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其它姑息手术,、联合切除与肿瘤主体一并切除的所有结构,如:脾、肝、胰、横结肠、横结肠系膜、胆囊、肾上腺、卵巢等。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腹腔部分食管、十二指肠第一部的切除未被包括在内。、淋巴结清扫(D)D0、D1、D2、D3、胃癌根治性切
19、除可能性评估:根治度A无癌残留,治愈可能性最大根治度B无癌残留,但未满足根治度A的标准根治度C明确的癌残留根治度A指满足下列条件的切除:T1或T2;N0行D1,2,3切除或N1行D2,3切除;M0,P0,H0,CY0和远、近端切缘10mm内无癌浸润。,二、确定手术的必要条件,、对病人全身状态的正确估计:、既往患过何种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度。、现有疾病程度,有无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血压异常、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肝硬化等,对手术的影响程度。、病人老化程度、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能否承担手术的侵袭。、对癌肿类型与进行程度的估计:、癌的类型:早期癌是隆起型、凹陷型;进展期癌是限局型、浸润型;、部
20、位、大小、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邻近脏器受侵程度:向食管、十二指肠浸润程度;向周围脏器侵犯程度;、远隔转移的有无:特别应注意,左锁骨上淋巴结、肝和直肠膀胱窝。、手术前的处理:如全身状态有异常、免疫功能、各项检验指标低下。应争取在短时间内设法纠正,最好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三、胃癌根治术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充分切除原发癌灶、彻底廓清胃周围淋巴结、完全消灭腹腔游离癌细胞和微小转移灶,四、胃癌手术的基本原则,、要有开阔的手术野便于做到合理的彻底根治术。皮肤切口足够大,到达病灶的径路要直接,体位要适宜。、开腹后对癌肿进展状况进行认真观察,如浆膜面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程度、肝脏、腹膜、卵巢等有无转移,
21、判断疑难又需立即作出诊断者,应快速病理切片,以指导手术的进行与切除范围。、广泛切除胃,防止切断端残留癌接近幽门癌行远端胃切除时,一般切除十二指肠不能少于3cm。口侧端胃切断线距癌上缘,浸润型为6cm以上,限局型至少在3cm以上,早期癌至少在2cm以上。如果界限判断不清,可沿大弯侧长轴将胃切开,探查肿瘤与残胃之距离。在癌浸润时可行全胃切除术,癌在胃上部、中部且癌已侵透浆膜时,则行全胃切除合并胰体尾、脾切除术。、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淋巴结清除是根治手术的重要部分,一般早期胃癌和中期胃癌又无淋巴结转移者,行D2术式,尽量做到整块切除。进展期胃癌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部分第三站淋巴结转移或疑有转移者,应在
22、D2基础上做选择性D3手术。,、阻断胃周围的血行和淋巴流为了防止由于手术操作而引起的血行性、淋巴性的癌扩散。探查确定能切除后,应结扎胃周有关血管。、避免对病灶的机械性刺激对病灶的机械性刺激,能使癌细胞向血管及淋巴管流入,故尽可能减少刺激,操作要轻柔。对癌灶侵出浆膜面者,采用TH胶封闭或用46层纱布或附近网膜遮盖缝合保护,防止手术中增加癌细胞向腹腔内脱落扩散。并做好切口保护等无瘤操作技术。应符合肿瘤外科三原则:阻断循环避免挤压等刺激广范围切除。、如果已经出现扩散转移,不能行根治术者,只要病人情况允许可行姑息性切除手术,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与转移灶,达到改善症状,延长寿命的效果。、胃癌手术疗法,属于
23、局部疗法。应考虑术前、术中、术后合理地辅助性化疗或放疗。,五、胃癌手术的选择,原则上癌肿局限于胃和临近脏器者可行根治性手术,出现远隔转移者只能行姑息性手术。决定手术术式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种情况:、胃癌在胃壁内浸润程度与胃切除范围的选择、全胃癌或体部浸润型癌,应做全胃切除术。、各型窦部癌和体部限局型癌,一般适应大部胃切除术。但体部限局型癌,肿瘤上缘距贲门右缘至少应有4.0以上。、各部各型癌有明显胃周淋巴结转移或在胃壁浆膜面可见白色条索状癌结节时,应行全胃切除术。、贲门癌一般食管切断线距肿瘤边缘应在5.0以上。、窦部癌切除十二指肠的长度:如癌已侵出浆膜者应切除4.0以上,癌未侵出浆膜者应切除3.
24、0cm。,、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根治切除术式的选择中国医大肿瘤研究所资料,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术后年生存率分别为20.4%和51.9%。所以胃癌根治术彻底切除胃周转移淋巴结,是提高治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掌握淋巴结有无转移,做到合理的清除手术,尚有很大困难。现在只能根据胃癌的不同类型与进行程度决定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即D0、D1、D2、D3式手术。对N因子的处理:DNTNM、期胃癌多数适于简单一般根治术或姑息性切除术,极少数适于扩大根治术,而、期胃癌多数适于定型D2,选择性D3的术式,有的病例适于扩大的D3术式。,、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连续性浸润指癌浸润超出浆膜,周围临近组织,如
25、肝、胰、横结肠、膈肌、后腹膜、大小网膜等出现连续性浸润者。、融合性浸润指局限性溃疡型胃癌浸润超出浆膜与肝、胰、横结肠系膜直接粘连融合者。、种植性浸润指转移的淋巴结、肿瘤静脉血栓、种植转移灶等侵及周围脏器者。、对胃癌血行转移、扩散的判断在考虑施行胃癌根治术之前,对有无血行转移扩散的判断非常重要,不恰当的扩大根治术反而影响手术疗效。肝转移多见,肺转移仅次于肝转移。卵巢转移癌(Krukenberg tumor)占女性胃癌病例的10%27%。少数出现骨髓转移,一般不易发现,常致误诊。,、胃癌切除术式的确定在决定胃癌手术时,应根据早期与进展期的不同浸润深度及生物学特性;根据癌的部位、大小、数目、分布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癌 诊治 进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