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中文21班李静02114004.ppt
《人文学院中文21班李静0211400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学院中文21班李静02114004.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人文学院 中文21班李静 02114004,2,晋剧,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3,晋剧,晋剧简介活动范围历史沿革艺术特点角色行当晋剧名家剧院剧团代表剧目选段欣赏传播方式,4,晋剧简介,名称由来晋剧: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一带,所以又称为“中路梆子”或“中路戏”。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建国后改名晋剧。,5,活动范围,晋剧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
2、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并且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6,历史沿革,渊源探讨辉煌
3、时期横遭劫难重现辉煌再现低潮现状堪忧,7,渊源探讨,关于晋剧的渊源,老艺人中传说不一。一说是蒲州梆子向北发展,为了适应晋中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形成中路梆子。一说晋剧与北路梆子原是同一个剧种,后在晋中地区逐渐地方化,才从北路梆子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剧种。还有一说认为它是在晋中祁太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蒲剧、北路梆子等的艺术营养而形成。,8,渊源探讨,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从晋中地区早期组班要约蒲州艺人,设科班教戏要请蒲州艺人当教师,以及学戏语音要以“蒲白”(晋南地方官话)为准等事实来看,一般认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在演变过程中,艺人们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
4、调和打击乐器等,在语音、唱腔、表演上均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9,第一次辉煌时期,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纷纷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
5、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10,第二次辉煌时期,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中路梆子演出低靡。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11,第二次辉煌特点,特点是:(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12,第二次辉煌特点,(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
6、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13,第二次辉煌特点,(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拿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14,第二次辉
7、煌特点,(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15,民间影响,当时的中路梆子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
8、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16,横遭劫难,内因: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外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17,重现辉煌,新中国的成立,给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首先是艺人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次是遵循党的
9、文艺方针,改编了部分老剧目,创作或移植了部分新剧目。此外,还建立了培养后备力量的艺术学校和各级戏研室。增设了编剧、导演等人员。,18,再现低潮,这一时期,伴随着晋剧繁荣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第一,剧团官办,艺人久住城市,他们去基层演出的活动相对地少了。第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同追求,现在晋剧的观众越来越少。第三,在执行党的文艺政策方面,60年代出现单纯强调唱现代戏的倾向,使大批老艺人无用武之地,提前退休或改行,使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失传。有的编导人员很少研究晋剧史,和很少挖掘整理传统精华,而是追形势、赶浪潮,把剧本变为课本。第四,培养人才渠道方面,艺校招生方法不完善,毕业生中有许
10、多人改行。男性演员有的缺乏自尊自爱的敬业精神,生活无节制,过不了“变音关”,晋剧舞台出现阴盛阳衰;普遍缺乏苦练童子功夫。,19,再现低潮,第五,城乡票儿班大大减少,同时新型的电影、体育等娱乐活动猛增,使人民群众对晋剧的感情有所淡薄,直接影响着晋剧的发展。第六,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晋剧成为首先被冲击的目标之一,这也是使晋剧走向低谷的一个主因。“文革”来临之后,不少艺人被当作“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活靶子被批斗。接着就是批判剧本、批判权威,有些地方还把戏装烧毁,艺校停办。1967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又统一改唱样板戏,上场艺人还要通过政审后方能登台。接着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让旧社会过来
11、的不少艺人退休、下放、除名,有的以至戴帽劳改。就这样使晋剧元气大伤,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时期。,20,现状堪忧,1977年后,晋剧恢复古装戏的演出,但上演剧目寥寥无几,像样的角色也少得可怜。进入80、90年代,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各级剧切闻风而动,相继调整了班子,充实了演员,添置了行头,整理了旧戏,赶排了新戏,有的还大胆地把晋剧表演与当前流行的轻音乐、卡拉0K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增强了晋剧的演出效果。同时也涌现出宋转转、史佳花、崔建华、李天喜、王晓萍、王二庆、栗桂莲、孙红丽等艺术新秀。恢复和新编了下河东、十五贯、玉蝉泪、卧虎令、伐子都、吴王剑、三下桃园等剧目,并多次汇集省城调演评比,甚
12、至有的还到北京献艺。另外有少数人获得了晋剧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有的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有的晋升为一、二级演员。所有这些,都是晋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对此,我们应当充分肯定。,21,现状堪忧,但是,从晋剧发展的整体来看,还不能说她已经走出了低谷。相反,我认为目前晋剧仍在低谷中徘徊。例如全省政府官办的剧团,没有几个能够以团养团的,有一半多靠财政拨款维持,另一半则处于停停演演的涣散状况。再如艺人,真正苦练功底、安心演出的不多,相反,倒是有的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走穴、下海,使一些名艺人的声誉下降。再如上演剧目,转来转去还是打金枝等二三十本俗戏,真正新鲜感人的不多。有的还编排了一些低级剧本,敷衍应
13、付,难怪晋剧的观众越来越少。目前从农村来看,观众还是以老年群体为主,至于城市观众则少的可怜。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晋剧这种不景气情况,何时才能改变?,22,艺术特点,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23,艺术特点,唱腔对唱、轮唱独唱滚白弦乐牌曲 打击乐的锣鼓点 乐队,24,唱腔,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
14、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25,对唱、轮唱,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26,独唱,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
15、。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27,滚白,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28,弦乐牌曲,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29,打击乐的锣鼓点
16、,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30,乐队,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31,角色行当,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和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32,角色行当,晋剧的
17、角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蝴蝶杯为例,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33,角色行当胡子生,晋剧的脚色行当中,生行中的胡子生为最主要的行当,一般戏班以其为挑班演员,故称之为挑大梁的,在戏班中所挣“戏份子”(即工资)最高。胡子生可分为黑胡子生、老生、红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绺(关羽则为五绺)髯口为其主要标志。一般群众和演员在习惯上都称胡子生演员为唱红的。四大梆子中的胡子生演员以“红”为艺名的尤多。胡子生中戴黑髯(一般为黑三绺)称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学院 中文 21 班李静 0211400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