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预处理.ppt
《缺血性预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缺血性预处理.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缺血性预处理的机制及药理学研究,温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陈醒言,背景,缺血性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亦称缺血预适应。其最初概念是指心脏对缺血性损伤的短暂的适应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表现在随后的长时间持续性缺血中细胞死亡的减轻。即指几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能保护长时间冠脉阻塞所致的心肌损害。,最初的报道源于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可减少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的心肌梗死体积,但随着对缺血性预处理研究的深入,预处理已被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研究缺血性预处理的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深入了解其机
2、制对缺血性疾病所致的损伤,尤其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预处理(preconditioning)的概念,1985年Murry和他的同事首次报道,结扎狗冠状动脉5min,继而再灌注5min,如此反复4次,再持续结扎冠状动脉40min造成心脏的局灶性缺血,而后松开结扎造成再灌注,在持续再灌注96h后将心脏摘除做组织染色,结果发现,经5次反复缺血再灌注处理的狗心脏,其缺血所致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未经处理,单纯经历40min缺血再灌注96h的心脏梗死体积,表明反复多次的短暂缺血可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保护作用不是通过改善冠状血流实现的,而是源于提高心肌对缺血性损伤的耐
3、受性。这种由多次短暂的缺血所致的心肌保护现象被称为缺血性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在Murry首次报道的关于缺血性预处理的实验后,人们在兔、鼠、猪的在体缺血模型上也观察到了这种缺血所致的心肌保护现象。而且在临床血管成型手术中也观察到,反复多次短暂阻断病人的冠状动脉也可减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的心肌梗死体积。,目前,预处理定义的外延已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诱发因素不单限于缺血,也包括非缺血性因素,如热休克,药物,机械刺激等。(2)其保护也不限于最初定义的梗死体积减小,也包括心律失常的改善,心功能,心自主神经的传导及血管运动功能的恢复。,(3)缺血性预
4、处理的概念已被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脑、肺、骨骼肌、肠等许多器官都存在有反复多次短暂缺血可减少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损伤的现象。,(4)缺血性预处理时间窗(window)不仅仅在预处理后96h,而包括一迅速发生于缺血性预处理后数分钟至23h的保护性反应窗,这一时相的保护性反应称为第一时间窗(first window)或早期时相(early phase),也称急性时窗(acutewindow)或急性预处理(acute preconditioning)而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保护时段发生于预处理后数小时持续至数周,这一时相称为第二时间窗(second window)或晚期时相(delayed phase),也
5、称延迟时窗(delayed window)。,尽管诱发缺血性预处理的方法(反复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很难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缺血性预处理的发生机制却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如能研究并发现引发缺血性预处理的某种关键性因素,如某种因子,然后外源型的给予这种因素(因子)来诱发缺血性预处理,从而抵抗缺血性损伤,对缺血性疾病的防治无疑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缺血性预处理机制的研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力。以收入美国心脏联合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年会的论文量为例,在1986年仅为9篇,而在随后几年已增加了几十倍。,Medline检索到有关ischemic precond
6、itioning的文章,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42007年,共发表有关缺血再灌注的文章10600(20052007年5281篇),其中涉及缺血性预处理的文章有978篇。主要关注于心、脑、肝、肾、肠、肺等器官。,预处理的形成机制,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高能磷酸肌酸(CrP)及三磷酸腺苷酸(ATP)的裂解,由此引起其代谢产物无机磷酸盐、脂肪酸、乳酸、H+及NADH的蓄积。随着缺血进程的加深,细胞内游离钙因贮存钙的漏出增加或通过Ca2+ATPases再摄入的减少而增高。,如冠状血流能在1520min内再通,缺血所致的损伤为可逆性损伤,通常只表现为心功能持续数小时减低。这种心功能持续数小
7、时减低的现象称为功能丧失(stunning)。,缺血时间如超过20min,常会引发磷脂酶(phospholipases)及蛋白水解酶(protease)的激活,由此产生不可逆性心肌损伤。,缺血性预处理不仅能改善心脏功能的丧失,也能抵抗缺血再灌注造成的不可逆性心肌损伤。临床上功能丧失最常见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血管再通、溶栓治疗、心脏移植或心绞痛的病人,而不可逆性心肌损伤则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缺血性预处理的保护效应主要体现在减少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范围,促进在灌注后功能的恢复,阻止急性缺血期或在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再灌注后冠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减少心肌能量的消耗、代谢产物蓄积和糖酵解,维
8、持细胞内PH稳定等作用。,经多年的研究认为,预处理的形成是由多因素,多个基因表达产物共同参与介导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些因素包括腺苷(Adenosine)、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ATP敏感性钾通道、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F-B、阿片肽、丁醛醇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抗氧化酶、Cyclooxygenas-2 Antioxide enzymes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M itogena
9、ctivated protein kinase,Heat stress protein等。,一.腺苷(Adenosine),1.腺苷在心脏中的产生及代谢,腺苷是一种局部的内分泌激素,广泛存在于身体的各部。对特定的生物功能具有一般调节作用,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在正常状况下,心肌释放少量的基础水平腺苷,其产生的途径有S腺苷高半胱氨酸的水解和AMP的去磷酸化。细胞内的清除腺苷的途径有3条:通过腺苷激酶再磷酸化生成AMP;通过腺苷脱氨酶生成肌苷;释放出细胞。在缺血状况下,由于ATP的分解,腺苷的水平可比正常状况增高50倍之多。,腺苷具有负性节律,负性传导,抗肾上腺素能神经,增
10、加冠状血流的作用,它是合成腺嘌呤核苷酸的前体。心脏缺血后,其流出的冠状静脉中腺苷的水平明显增高,ATP水平明显减低,同时伴有心功能丧失。因此,最初推测,外源性给予腺苷可能通过促进ATP的再合成来改善缺血后心功能的恢复。但实验表明,内源性的腺苷具有介导房室传导减缓心率的作用,而外源性的腺苷作用是仅加强这种作用。,2.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因此,人们又推测,腺苷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源于其降低心率的作用。但实际上,腺苷对心功能丧失的改善,梗死体积的减少也可以在不改变心率的状况下获得。目前认为,腺苷的心脏保护作用不是对心脏的代谢和心率水平的影响,而是作用于特定的受体进而触发特定的信息传导通路来介导的。其心
11、脏保护作用机制与缺血性预处理有关。,3.腺苷与缺血性预处理,心脏在经受短暂缺血的数秒内腺苷水平迅速增高。腺苷这一迅速增加的现象提示,在短暂的预处理缺血时,腺苷受体被增加的腺苷占领,并介导在缺血性预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证据为:缺血性预处理减少心肌梗死体积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被腺苷受体阻断剂所消除。外源性的腺苷能诱导类似缺血性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腺苷的这种心脏保护作用是通过腺苷A1受体介导的。给予特异性的腺苷A1受体激动剂rPIAn能模拟出缺血性预处理类似的心脏保护作用。,4.腺苷在缺血性预处理中的作用机制,短暂的预处理缺血时,腺苷通过作用于A1及A3受体使得在随后的长时相缺血时的腺苷产生增加
12、,从而介导缺血性预处理产生的保护作用,即腺苷在缺血性预处理中扮演着启动(trigger),介导(mediator)双重角色。Kitakaze及其同事在狗的心脏上证明,预处理心脏的腺苷合成酶5nucleotidase的活性比对照组高,而且5nucleotidase具有缺血性预处理样的保护作用。,另外,腺苷受体通过其偶联的G蛋白在缺血性预处理中扮演重要作用。G蛋白可分为4个主要亚类Gs、Gi、Gq、和G。腺苷A1受体与Gi相偶联起抑制作用,A1受体与Gs相偶联起刺激作用。在兔的心脏缺血模型上,于预处理性缺血前预先给予Gi抑制剂河豚毒,则能阻断缺血性预处理,减少心肌梗死体积的保护作用。G蛋白激活与之
13、偶联的磷脂酶C,使细胞膜上的磷脂分解为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DAG进而激活细胞内蛋白磷酸化的关键酶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参与缺血性预处理。,二.ATP敏感性钾通道,实验发现,缺血引起的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引起的一系列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有可能使缺血再灌注时通过电压依赖性钙内流减少,使钠钙交换降低,从而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认为,KAT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仅仅限于减低细胞内钙超载,而是通过在缺血性预处理中发挥作用达到心肌保护作用。,1.ATP敏感性钾通道生理,(1)ATP及局部代谢因素对KATP的作用
14、KATP的关启主要受细胞内ATP的门控。当细胞内ATP水平增高时,通道趋于关闭。其他核苷酸如ADP、AMP、GTP、CTP对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弱于ATP。ADP在Mg2+存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ATP对KATP的抑制。而ADP的水平又主要受ADP/ATP的比例调节。因此,ADP/ATP的比例对KATP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另外,pH的降低能减低KATP对ATP的敏感性,使KATP开放增加。缺血时细胞内乳酸增高能激活KATP。,(2)KATP还受到G蛋白等其他因素的调节激活的G蛋白可拮抗ATP对KATP的作用。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广泛存在有G蛋白调节通道。,腺苷,ACh,i,i,+,GDP,G
15、DP,KATP通道,(3)MgATP及细胞内核酸的存在对维持通道活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实验表明,当钳制的膜暴露于无ATP或低浓度ATP时,随着暴露的时间延长,KATP活性随之减低。这种现象称为run down。膜内的Ca2+、Mg2+对run down现象具有加强作用,而trypsin能减缓run down。在run down产生后,MgATP则能恢复KATP的活性,说明ATP不仅有抑制KATP的作用,也具有维持KATP活性的作用。二磷酸核苷(NDAP)对维持KATP的活性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减轻ATP缺少而诱发的KATP通道的抑制。,(4)KATP的阻断剂与激动剂KATP能被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阻断
16、,如优降糖(glibenclamide)在nmol/L水平就可有效的阻断KATP的活性,其作用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其他几种阻断剂如tetraethylammoniuminos,4-aminopyridine,phenyclin的特异性较弱。相对而言,KATP的激动剂的特异性更差,不仅能打开KATP通道,而且能打开其他K通道。,2.ATP敏感性钾通道与缺血性预处理,早在Noma发现KATP时就曾设想,KATP可能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现已明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KATP不仅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而且其保护作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通道被激活后,与通道特性有关的心脏保护作用以及通过参与介导缺血性预处理的
17、心脏保护作用。,3.与通道特性有关的心脏保护作用,KATP的激活能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使钙内流减少,从而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所致的损伤作用细胞内的钙减少,也使得心肌细胞收缩减低,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缓了缺血、缺氧。在冠状动脉的一些平滑肌上,缺血后,KATP被激活使K外流增多,细胞膜将超极化,从而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多,进而改善缺血缺氧。,4.KATP介导的缺血性预处理的心脏保护作用,Gross及其同事发现,无论在预处理性缺血前或缺血后,注射特异性的KATP阻断剂-glibenclamide都能完全阻断PC的心脏保护作用。相反,注射KATP的激动剂在不影响血压的情况下则能明显减小心脏的梗死
18、体积至与缺血性预处理相似的水平。说明,KATP通道参与了缺血性预处理的形成。Yan,Grover和Kitakase等也发现,经静脉或冠状动脉注入glibelclamide能阻断缺血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Gross、Kitakase用采用反复4次由静脉注入KATP激动剂,每次注入间隔5min的方法来模拟反复预处理性缺血。结果发现,3种不同的KATP激动剂都能产生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作用强度与缺血性预处理的强度相似。缺氧性预处理也能产生与缺血预处理类似的心脏保护效应,其作用也能被KATP通道阻断剂所阻断,说明KATP不仅参与缺血性预处理 有人曾报道,KATP也参与人体的缺血性预处 理形成,5.K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缺血性 预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