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机制.ppt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耐药性机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菌耐药性机制,小组成员:张沛露 刘杰 范鎏 向雪萍,知识回顾:,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固有耐药: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对某种抗微生物药物的天然耐药性,此耐药性由大多数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获得性耐药性:是指某一病原微生物接触抗微生物药物以后,通过多种方式使自己具有抵抗微生物药物抑杀作用的能力,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是细菌的一种抗生现象。,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一)、细菌产生灭活酶,(二)作用靶位改变,(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四)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五)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1.一
2、内酰胺酶(-lactamase),2.氨基糖苷类杭菌药物钝化酶,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类钝化酶,4 氯霉素乙化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1、-内酰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2、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改变,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素四环素类氨基糖替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改,4.、利福霉素类的作用靶位改变,5、喹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6、磺胺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抗生素作用示意图:,(一)细菌产生灭活酶,灭活酶,1.一内酰胺酶,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
3、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类钝化酶,4 氯霉素乙酰化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1、产生内酰胺酶,内酰胺酶抗菌药,活性部位,水解,内酰胺酶,基本机制,细菌对内酰胺酶 的耐药约80%都是通过产生内酰胺酶 实现的。内酰胺酶 通过与一内酰胺酶上的羰基共价结合,水解活性中心而使内酰胺酶抗菌药失活。,2、氨基糖苷类产生钝化酶,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修饰,使其破坏抗生素的不同和作用点,从而耐药,乙酰基转移酶(AAC),使游离氨基乙酰化,磷酸转移酶(APH),使游离羟基磷酸化;,核苷转移酶
4、(AAD或ANT),使游离羟基核苷化,3.MLS(macrol 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s)类钝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酯类一林可霉素类一链阳霉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很大,但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可使林可霉素类分子的羟基磷酸化或核苷酰化,4 氯霉素乙化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氯霉素钝化酶是酰基转移酶,该酶存在于葡萄球菌、D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杆菌属和奈瑟菌中,其编码基因可以定位在染色体上,也可以定位在质粒上。该酶除了能够酰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都具有
5、酰化作用。,其他两类钝化酶:,1、-内酰胺类杭菌药物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一组位于细菌的细胞膜具有催化作用的酶,参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形态维持和细菌糖肽结构调整等功能。-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PBPs而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变为球形体、丝状体以及分裂障碍,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2、万古霉素的作用位点改变原因:,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us,简称VRE)可通过DNA获得质粒或转座子以及突变株的发生,而产生耐药性。将已出现的VRE分为VanA,VanB,VanC,VanD,VanE基因型 VanC为固有耐药性,Va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耐药性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