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20年代新诗.ppt
《四章20年代新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章20年代新诗.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新诗的拓 荒者:安徽绩溪人。先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6年开始试作白话诗。,1920年 3月出版尝试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颇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显示出开拓者的胆识和勇气,并凭借其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被仿效而誉为“胡适之体”。1917年,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的朋友 赠朱经农等八首诗而引起轰动。,“欲借此实地实验,以观白话之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以期大家齐来尝试。”尝试集分两编:第一编21首,为留美时作,“实在不过是一些涮洗过的旧诗”;第二编25首,形式和内容相对自由。思想内容:追求个性解放、渴望婚恋自由、争取民主政治。形
2、式语言:相当粗糙,文白夹杂。,朋友(此诗天怜为韵,还单为韵,故用西诗写法,高作一格以别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胡适的诗歌理论:形式的“散文化”“作诗如作文”内容的“平民化”“胡适之体”的特点:1.客观写实,多用白描或比喻、象征手法;2.注重意义,偏于说理;3.通俗明白,缺乏飞腾的想象力。,胡适“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朱自清);“警辟之至,大快人心”,“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
3、恨不得食肉寝皮”(鲁迅);“到胡适登高一呼,四方呼应,而新诗在文学上的正统地位以立”(新诗年选 1919年诗坛记略)。,“最初自誓要作白话诗的是胡适,在1916年,当时还不成什么体裁。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在1917年。继而周作人随刘复作散文诗之后而作小河,新诗乃正式成立。”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五四运动以前,在白话诗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的,除了胡适之而外,有周作人、沈尹默、刘复、俞平伯、康白情诸位。”茅盾论初期白话诗(1937年1月),2.其他诗人。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月夜)俞平伯:冬夜
4、。格律诗的痕迹与欧化文法。康白情:a.善于剪裁时代的素材来表现个人的冲动;b.在美丽的自然界发现诗料,草儿妇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的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好的,我们该充分的欢迎它侵略到中国的诗坛。但是最早写新诗的几位,恐怕多半是无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学的暗示,并不曾认清新的基本原理是要到外国文学里找。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新体诗是中国诗自然趋势所必至的,不过加上了一种有意的鼓吹,使它于短时期内猝然实现,故表面上有诗界革命的神气。这种议论很可以从现有的新体诗寻出很多证据。我所知道的“新诗人”,除了会稽周氏兄弟之外,大都是从旧诗、词、曲里
5、脱胎出来的。胡适谈新诗,3.周氏兄弟:打破旧诗镣铐,代表“欧化”方向。鲁迅:“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凑热闹”,象征性、现代思维。周作人:清淡质朴、舒缓雅致。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那样细致的观察,那样曲折的理解,决不是那旧式的新体词所能表达得出的”(胡适),“早些日子做新诗的人如果不是受了尝试集的影响,就是受了周作人先生的启示”(冯文炳)。,4.歌谣体。刘半农:江阴民歌。扬鞭集。“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当初的无韵诗、散文诗,后来用方言拟民歌,拟民曲,都是我最先尝试的“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如相隔一层纸车毯学徒苦卖萝卜人等,“平民诗人”,另有教我如何不想
6、她。刘大白:田主来卖布谣,农民的悲苦、地主的贪婪凶残。,早期白话诗的特点:1、五四白话诗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应,都是新文学的材料。”(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反对说假话和无病呻吟,提倡表达真实思想感情。“作诗本义,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刘半农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3、体现出一种自由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了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欣赏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4、艺术上的“非诗化”倾向。“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
7、话,不是诗,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1931);“具有历史文件性质”(茅盾);“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于散文”(朱自清诗的形式)。,二、湖畔诗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1922年春,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西湖畔成立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汪静之单独出版了蕙的风和寂寞的中国。,他们在合集的扉页上题词:“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树林里有晓阳,村野里有姑娘”。自然、爱情、青春气息。“我要敬重那时他们做诗的自由。我说自由,是说他们做
8、诗的态度,他们真是无所为而为的做诗了,他们可真是要怎么做便怎么做了。”(冯文炳),妹妹你是水 应修人 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常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妹妹你是水你是温泉内的水。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我想捞回来,烫得我手心痛。妹妹你是水你是荷塘里的水。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篱旁的村狗不吠我,/或者他认得我;/提着筠篮儿的姑姑不回答我,/或者伊不认得我”或者(应修人)“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过伊家门外(汪静之)憔悴的花影倒入湖里,/水是忧闷不过了;/鱼们稍一跳动,/伊底心便破碎了。花影(冯雪峰
9、),。,“伊的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伊的眼睛是解冻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见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伊底眼(汪静之)“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得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眼梢弯了,挂不住;/白雁儿远了,不能飞回:/伊于是只有堆伊底忧虑,在伊四披的乌发上了。”怅惘(潘漠华),“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了些。”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三、“小诗”:一种变异的诗歌形式1.何谓“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
10、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19211923年盛极一时。小诗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新诗坛上的宠儿”。当时被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代表诗集有冰心的繁星春水(1922年发表,1923年结集出版,宗白华的流云(1923年出版),梁宗岱的晚祷等。其中以冰心、宗白华影响最大。小诗主要是从外国输入的,受日本俳句和泰戈尔哲理诗的影响。1921年,周作人的日本的短歌论小诗等的介绍和引导;1922年,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近来小诗十分发达。它们的作者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接受泰戈尔此集的影响的。”(郑振铎);“犹如
11、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得到一本古典的稿本”(成仿吾);冰心也说自己正是在仿用了飞鸟集的形式来收集自己“零碎的思想”(自序)冰心是“中国最善于学泰戈尔的女作家”(闻一多);“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确定小诗美学规范的诗周作人、朱自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感兴,自然便有适于写一地的景色,一时情调的小诗之需要。”周作人论小诗“小诗的长处诗在于能捕捉住一瞬间稍纵即逝的思潮,表现出偶然涌现到意识城的情绪。我们读了这些,虽然不能得到惊异,得到魁伟的印象,然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时间的感通,正如在广漠无垠的大洋中忽然见扁舟驶过一般。所以断片的诗句,在文艺鉴赏上也正和鸿篇巨制有同样
12、的价值。”化鲁(胡愈之)繁星,2.小诗的特点:A.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与感受。“都是作者写刹那间的感觉,其表现方法犹之乎制造电影一样,把一刹那一刹那的影子留下来,然后给人一个活动的呈现。”(冯文炳谈新诗)“通常只有三五行的小诗如几片花瓣,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却不追求事、景、物的完整性;字句的省略、跳跃,形象、意境的残缺,意绪的零碎,恰恰体现了小诗有弹力的集中的美学特征,因而虽短小而意蕴丰富。”(卓立“五四”前后新诗流派之我见),B.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小诗的兴起“一半也是衔接着那以诗说理的风气”的,他(宗白华)“全是所谓的哲理诗”(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
13、言)“一般地说来,她的小诗,与其说是感情的,毋宁说是理智的,哲学的,甚至是教训的、格言的。”“他的诗,跟冰心的比较起来,更是哲理。”(任钧新诗话),“创造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繁星三四)“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春水 三三)“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繁星八八“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繁星四五),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
14、涛的清响?(繁星一三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一五九),“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的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罢了。”(宗白华致郭沫若的信三叶集)“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一会儿,/又觉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夜),“我生命的流,/是琴弦上的音波/永远地绕住了松间的秋星明月。/我生命的流/是她心泉上的情波/永远地萦住了她胸中的昼夜思潮”(生命的流)“啊,
15、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侠,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C.小诗的弊端:视野狭窄、内容贫乏、形式单调。“用理论式的概念式的,与过于抽象的文字列为诗形”“用过量的理智来破坏诗歌的效果”(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小诗“根本的失败,就是内容太单调,太空泛,没有活泼的现实人生作背景。”(郑伯奇新文学之精神)“不仅没有形式,而且没有轮廓”“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若再受泰戈尔的影响,必有不可救药的一天。”(闻一多泰戈尔批评),一、生平及创作简介:1.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人。海棠香国(“豹子投胎”)创造狂飚戎
16、马书生火中凤凰秦淮风云,郭 沫 若,1912年,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19131923年,留学日本。1916年夏在东京与佐藤富子(安娜)恋爱,同年12月同居;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为新诗开了一代新风;1924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发表革命与文学,抛弃早期思想,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郭 沫 若,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2月,迫于通缉,举家赴日,在日本流亡十年,埋头于古文字、古代社会研究;1937年7月,别妇抛雏,只身回国参加
17、抗日;1938年1月,与于立群同居。抗战中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充当革命文化的班头”;建国后,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副总理等职。,郭 沫 若,2.创作:诗集:女神(1921)星空(1923)前茅(1928)恢复(1928)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3)蔡文姬(1959)小说: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 落叶 叶罗提之墓Lobenicht的塔,郭 沫 若,3.生活创作分期:“郭沫若现象”A.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充分展露个性并实现自我,充分满足了五四狂飙突进时代的精神需求。B.三、四十年代
18、,“文人社会政治活动家”。因其文名被簇拥到政坛,他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其创作逐步强化了现实感政治性,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得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创造力与时递减。C.解放后,“应酬式的文化高官”。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多不足观。,郭 沫 若,二、郭沫若早期思想的流变: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4-1919五四运动之前,接触“泛神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泛神论思想;五四运动之后到1923年,泛神论的发展和成熟,并对某些内容初步进行批判;19241926,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泛神论思想决裂。,郭 沫 若,1.“泛神论”。泛神论是以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为特征的,是欧洲十七
19、八世纪反对中世纪神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即整个宇宙或自然同一,都是神的体现,而神也就存在于自然之中,并不凌驾于世界之上,并且强调主体的人与自然融会后所呈现的精神之力。,郭 沫 若,“我由太戈尔的诗认识了印度古诗人迦毕尔,接近了印度古代的乌邦尼塞德(即奥义书)的思想。我由歌德又认识了斯宾诺莎,关于斯宾诺莎的著书,如象他的伦理学、论神学与政治、理智之世界改造等,我间接地读了不少。和国外的泛神论思想一接近,便又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了,便真是到了一旦豁然而贯通的程度。”创造十年,郭 沫 若,“读的诗西洋的书,受的是东洋的气”,“有国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年代 新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