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约公元前475前395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约公元前475前395年.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墨子(约公元前475前395年),一、兼爱 二、非攻 三、节用四、尚贤五、尚同六、天鬼,一、兼爱,1、兼爱的原因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己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上)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从不惮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候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家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劫弱
2、,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2、兼爱的内容,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其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润。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纂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兼爱上),3、兼爱的原则,第一,平等性原则。“兼”字本身就含有平等之义,因此,“兼爱”的根本意义就是平等之爱,不分所爱对象的社会等级,一律相爱。
3、“使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第二,普遍性原则。墨子主张“兼爱”应是“远施周遍”,即不分远近,不受地域的限制。他曾举出许多范例为典范,号召人们像天那样兼爱天下所有人,像日月那样兼照天下而无私,像文王那样“兼爱天下而博大”。第三,相互性原则。墨子把“爱”和“利”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兼而爱之”,就是“从而利之”,“兼相爱”就等于“交相利”。而以“利人”为内容的“爱”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人与己都应承担爱的义务,也享有被爱的权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4、(兼爱下),4、兼爱的局限性 兼爱虽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却忽视了爱的层次性。墨子希望人人都能爱人如己,以实现没有差别的爱,作为一种理想、一种信仰未尝不可,但在当时却不能实行,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也保留着自然属性,趋利避害、自我保存的欲念经常会出现在人的道德行为选择中,从个体体验出发,爱创造自身生命的父母、爱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的人也是一种正常心理。,二、非攻,1、战争的根源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
5、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兼爱”和“非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攻战”是“不相爱”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强烈的表现。,2、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非攻中)在非攻中篇里,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他指出,战争除“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之外,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冻馁、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胜数”,百姓在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3、和平的道路,墨子绘制的
6、和平之路,一是理论上的,一是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和平之路,即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出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顺”。天下之人皆相爱,就可以达到“七不”的理想境地,从而制止攻伐的战争。实践上的和平之路,是墨子设坛讲学,让他的弟子们周游诸国,用“兼爱”、“非攻”的理论,去说服诸侯们放弃侵略战争。,三、节用,1、节用 墨家“节用”思想从“兼爱”与“兴天下之利”出发,认为一切衣食住行,只求服务于物质生产和满足人民生存需要即可,其它一
7、切属铺张浪费。统治者要想治理天下,在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纳妾)五方面一定要节制。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韗鞄、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股钳纳之衣,轻又暖,夏服絺绤之衣,轻又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2、节葬,墨子尤其痛恨当时盛行的厚葬、久葬之风。他认为,
8、这不仅使大量财富不用于活人而用于死人,造成许多贫穷百姓倾家荡产,而且助长了天子诸侯的残酷的杀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节葬下),夺走了许多百姓的生命。对于儒家所鼓吹的那一套烦琐的丧葬礼仪,如服丧三年之类,墨子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这是“久丧伪哀以谩亲”(非儒下),既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又不能真正哀悼已死的亲人,实不足取。,3、非乐,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
9、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然即姑尝数天下分事,而观乐之害。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
10、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故国家乱而社稷危矣。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是故仓廪府库不实。今惟毋在乎农夫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是故叔粟不足。今惟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不必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是故布縿不兴。曰:孰为大人之听治而废国家之从事?曰:乐也。(非乐上),四、尚贤,1、尚贤的必要性 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因为一个国家贤良之士的多
11、少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国家强弱或兴衰、社会稳定或混乱的根本。这种认识也反映了他在用人上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政治立场和和伦理主张。为什么要尚贤?王公大人为政治国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众多,刑政顺治,然而却“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尚贤上),原因就在于王公大人们没有做到“以尚贤事能为政”。墨子认识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所以他主张王公大人们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招集众贤。,2、选贤的标准,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12、。(尚贤上)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3、尚贤的途径,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尚贤中)故古圣王不辩贫富、贵贱、远迩、素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尚贤中)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
13、贤上),五、尚同,1、尚同的理由 墨子发现,一人一义是天下祸乱的根源。他提出,政长等统治者不是与生民俱来的。“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政长也。”(尚同下)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尚同下)而这些义都是个人私义,不是上天所期望的“义”。由于一人一义,致使天下大乱。因此,就是为了解决“未有刑政之时”“天下之乱,(至)若禽兽然”(尚同上)的严重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欲同一天下之义”。(尚同下)怎样“一同天下之义”呢?墨子提出,“选择天下贤良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贤中),2、尚
14、同的措施,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分国建诸侯。诸侯又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尚同下)在天下有了生民之后,天才逐渐选择贤能之士立为天子的;天子因其单个人智力不能足于治天下,又设立了三公;依此类推,三公又建立了诸侯,诸侯又设立了卿之宰,卿之宰又设立了乡长家君。这样以来,普天之下从天子、三公、诸侯到卿之宰、乡长、家君自上而下统一的官僚系统就形成了,这为墨子所倡导的天下“尚同”主张提供了组织保障。,3、尚同的作用,其一,只有“尚同”,才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
15、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已动作”(尚同中)。其二,“尚同”是“得下之情”、“明于民之善非”(尚同下)的前提,“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即只有尚同,方可了解天下民情的好坏。其三,“尚同”是“所以为治”的基础。尚同篇中三言“所以为治者”“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又而言“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同流天下无所重足其以尚同为政善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等等。,六、天鬼,1、天志 墨子的“天志”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其一,从天的存在状态来看,天有意志,有好恶。它既不像老子的“道”一样是寂寞无为之体,也不像孔子所指的天,是一个冥冥存在之物。其二,从天的作用方式来看,天凭自己
16、的意志和好恶创造了整个世界,并时时在审视人们是否尊重、顺从其意志、好恶,并通过鬼神对人的行为进行赏罚。其三,从“天志”的具体内容来看,天有“欲义而恶不义”之志及由此衍生的“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之志等等。在墨子看来,“天志”是人间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人们的言论行为都要受到它的审查和裁决,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例外。墨子企图借助“天志”,把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给管起来,使他们不致于滥用他们所享有的无限的权力。,2、明鬼,墨子认为,“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所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
17、以自利者并作”,这一切都是由于“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为此,他相当自信地告诫世人:“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明鬼下)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有鬼神论者。他的鬼神论是从百姓利益出发来加以阐述发挥的。他相信鬼神的存在,最为根本的是由于这样的信仰于百姓有利。,3、非命,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观,注重人力的作用,认为人可以以强力战胜天命。社会政治的好坏,在他看来与天命无关,而在于人为。桀纣与汤武,一治一乱,“此世未易,民未渝(变),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非命上)不是命,而是统治者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的治乱兴衰。故敬畏天命是无益的,所谓“命”的概念,实乃“暴王所作”(非命下),是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墨子遂提出了“强力”的概念来与天命抗衡。,综上所述,墨子思想以“兼爱”为出发点展开,在政治上派生出“尚贤”、“尚同”,在经济上派生出“节用”、“节葬”、“非乐”,在军事上派生出“非攻”,在宗教观上派生出“天志”、“明鬼”、“非命”,构筑了一个上至天神,下到平民百姓的立体伦理学说体系,虽然有历史局限和空想成分,但墨子学说仍不失为一种关爱百姓、向往进步、引导人民积极向上、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进步学说。窃以为,无论墨子之学遭到何等的误解、抨击和蔑视,但墨子之伟大而不可比肩的济世情怀、超人智慧和崇高人格,历经千百年而不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