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doc
《《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 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1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知道修改*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1.卡片展示
2、,逐一板书。题目 前面 作天 数学 算术2.师范读,生跟读。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4.卡片随机抽读。5.出示认读字。则 梅 致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2.“一字
3、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5.指导田字格书写。6.继续学习认读字。(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4)老师指导认读。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3.他们的结果怎样?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第三课时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
4、字。1.题 提 ( )目 ( )水 问( ) ( )2.志 致 ( )敬 ( )意 ( )气 ( )3.箭 剑 弓( ) 刀( ) 射( ) 击(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专心致志如果就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2【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
5、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读庄子的*,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
6、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二、介绍庄子和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
7、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三、通读课文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惠子相梁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非梧桐不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于是鸱得腐鼠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学生明确: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国:国都、京城。止:栖息。安:疑问代词,怎么。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是:这。3、翻译句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
8、及语序倒的翻译)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四、理解感悟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
9、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五、课外延伸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
10、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
11、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1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六、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故事两则的教学设计理念3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受。2、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老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
13、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深人体会语言的魅力。4、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到了”这句话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课题。1、课件展示文中插图,学生看图说话。2、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妇人的片断: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的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3、师:一位满头白发、衣衫褴褛、佝偻着腰的老妇人,站在街头乞讨了整个上午,可是到了中午,她还是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这是怎么
14、回事呢?是什么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呢?其实,就因为加了一句话(板书课题)4引导学生质疑:诗人加了一句什么话?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师:下面请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时,除了思考“诗人加了一句什么话?”你还要对自己提哪些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3、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可采用填空的方式。双目失明的老妇人 ;诗人 ;行人们 。三、再读课文,走进心灵1、走近老人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老人,读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的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学生再次朗读)师:有哪些人经过老人身旁呢?小练笔:(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来写)一位衣着华丽的绅士 。一位珠光宝
15、气的贵妇 。一个打扮入时的少女师:(学生交流之后)为什么人们开始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没有人为老人留下一个铜板。此时,老人在想些什么呢?2、走近行人师:可是晚上,这一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读课文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币交给老人。(教师当记者,采访两名“行人”,请他们谈谈自己为何有此变化。)师:此时此刻,老妇人心里又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前后对比3、走近诗人师: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的呢?(引导学生从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入手,畅谈加了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事两则 故事 教学 设计 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