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流电路的分析.ppt
《相交流电路的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交流电路的分析.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8.5,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R、L、C元件串并联电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复阻抗的概念及电路的计算。2.能对常用电路进行正确接线,并会正确测量电路参数;3一般掌握阻抗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了解用相量分析法分析复杂电路。4.掌握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计算,能正确选用功率表;5熟悉功率因数的提高的方法,了解正弦交流电路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6.了解谐振现象的研究意义;掌握串、并联谐振条件、主要特点及典型应用。,2008.5,基尔霍夫定律,在交流电路中,任一瞬间的电流总是连续的,因此基尔霍夫电流定律适用于交流电路的任一瞬间。即任一瞬间,流入电路任一节点的各电流瞬时值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2、即 正弦交流电路中,各电流都是与电源同频率的正弦量,把这些同频率的正弦量用相量表示即为(4-1)这就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相量形式。它表明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各电流相量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同理可得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为(4-2)它表明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沿着电路中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的电压相量和恒等于零。,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4.1.2 RLC并联电路 RLC并联电路如图4.7所示,对于这种并联电路,应用所谓复导纳分析比较方便。,2008.5,4.1 RLC元件串
3、并联电路分析,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复导纳 根据电路参数可得出并联电路的性质:(1)当BcBL,电流超前电压,电路呈容性;(2)当BcBL,电流滞后电压,电路呈感性;(3)当Bc=BL,电流与电压同相,电路呈阻性。,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4.1.3 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变换1.复阻抗,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4.1.3 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变换2.复导纳,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3.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互换 同一个不含独立源的二端网络,既可用电阻、
4、电抗串联组合等效代替,又可用电导、电纳并联组合等效代替。这也意味着这两种组合可以等效互换,并称之复阻抗与复导纳的等效变互换。电路的复阻抗 电路的复导纳 由此可得,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4.1.4 RLC电路中的谐振一、串联谐振1.谐振条件 在R、L、C元件串联电路中,电路的复阻抗为当 时,整个电路的阻抗等于电阻R,电压与电流同相,这种工作状况称为串联谐振。,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串联谐振角频率 谐振频率为,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这一谐振频率与电路中的电阻无关,仅决定于电路中的L和C的数值
5、。改变 中的任何一个量都可使电路达到谐振。,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2谐振特点(1)串联谐振电路为纯电阻性质,电流有效值 达最大,且R越小时I将越大;(2)电感电压UL和电容电压UC都高于电源电压U的Q倍;谐振时感抗和容抗的绝对值称为特性阻抗,用符号表示,即 谐振电路的品质因素 电感、电容及电源上电压的关系为(3)谐振时,电源提供的能量全部消耗在电阻上,电容和电感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二者和电源无能量交换。,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3.谐振曲线:在串联电路中,表示电流、电压与频率关系的曲线称为谐振曲线。下面着重分析电流谐振曲线,又称为串联谐振的通用曲
6、线。,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电流的有效值 谐振曲线,2008.5,4.1 RLC元件串并联电路分析,从谐振曲线图看出,品质因数值越低,曲线愈平坦,而品质因数值愈高,曲线就愈尖锐,曲线在谐振频率处出现尖峰。曲线愈尖锐,说明当稍偏离时,电路中的电流就急剧减小。这表明电路对非谐振频率信号是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谐振电路的选择性就好。在无线电广播和通讯中,除了要求接收机输入回路有较高的选择性外,还应有足够的通频带,简称带宽。工程上规定,在谐振电路中,当某频率信号在电路中所激起的电流不低于谐振电流的0.707倍时,就认为该信号可以通过此电路。所以凡是位于谐振曲线上I/I0=0.7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交 流电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