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ppt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上),南京大学哲学系2010,第一讲 导论,一、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哲学”吗二、中国哲学的学科简史三、普遍性问题四、中国哲学的特质五、中国哲学的历史分期,一、中国古代有“哲学”吗,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孔子的论语里讲的只是一种哪里都能找得到的“常识道德”,“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而易经中的思想虽然表明“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但也“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超不出抽象的开始”。,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智慧型的远东思想在提问和表述方式上,都与所谓西方所谓的哲学之间缺
2、少一种“可检验(比较)关系”。总之一句话,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所谓哲学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哲学”只是“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的东西,是欧洲和西方所独有的思想,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这种形态的思想,因此“中国哲学”不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德里达访华时直接断言“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真实涵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存在着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中国哲学”吗?或者说,“哲学”是我们解释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恰当的方式吗?究其实质,“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出现,是以“哲学”观念的引进和“西方哲学”作为某种参照尺度为前提的。,二、中国哲学的学科简
3、史,(一)哲学概念的引入与中国史学、文学等不同,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是二十世纪初的产物。中国古无“哲学”一词,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Philosophy在西方为“爱智之学”(古希腊文“philein”和“Sophia”的组合),中国的“哲”字即是“智”或“大智”之义,而“哲人”乃指“贤智”之人。将西方的“爱
4、智”翻译为中文的“希哲”,从词组结构上说,比一个“哲”字更为合适。关键是中国古代没有“爱智”或“希哲”后面的那个“学”(学科),而且中国古人对“智”或“哲”的追求亦与西方人有差异。这就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学人构建“中国哲学史”学科所遇到的困难。,“哲学”这一名词大约在1895年左右传入中国,后经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很快成为学术界所习见的名词。1902年,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首次把此一译名运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二)哲学学科的确立1914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1919年,新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的蔡元培改“中国哲学门”为哲学系,此可以说是标志着作为近现代教育和科研体制下一个专业门类的“哲学学科
5、”在我国的正式确立。,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20年(南高师)。首任系主任刘伯明,学衡派:会通中西。大师云集: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佛学史家汤用彤;美学家宗白华;逻辑学家殷海光;西方哲学:熊伟;心理学家:潘菽会通中西与全盘西化、文化保守,(三)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自1916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一书出版后,胡适、陆懋德、钟泰、冯友兰、李石岑、范寿康、侯外庐、任继愈、冯契、石峻、张岱年等学者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了中国哲学史学科。而“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则几乎是这些中国哲学史著的通例。,1916年,谢无量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用“
6、哲学史”这一名词来表述中国传统学问中的部分内容。在谢无量那里,“哲学”差不多只是一个名词,而作为一种学问则是“古已有之”。传统思想中所谓“儒学”、“道学”、“理学”,佛家的“义学”,可以说与西方所谓“哲学”都是异名而同指。将哲学混杂且隶属于经学。,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留美归国的胡适出版了轰动一时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给出一个“哲学”的定义,他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人生切要的问题”有诸多方面,体现在哲学上则可以区分为宇宙论、名学或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冯友兰三
7、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则进一步明确了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分的架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他较之胡适更彻底地仿效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哲学的系统。这个模式绝不只是外在的形式,因为它关涉到内容的取舍和诠释的向度。冯友兰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这一点在当时几乎是学者的共识。张岱年在完稿于1937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就指出:“区别哲学与非哲学,实在是以西洋哲学为标准,在现代知识情形下,这是不得不然的。”,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中国哲学史,唯
8、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回顾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建立和延续的历史,我们可以把从胡适至今的学科范式归结为二:其一是胡适本人奠定的学科范式,它的特点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史的结构框架,如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哲学部门,以汉学功夫来甄别史料,以平实的语言来诠释史料。,其二是冯友兰和牟宗三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学科范式,特点是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例如前者套用柏拉图的“理念”来解释朱熹的“理”,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理气关系。后者主要依据康德哲学来诠释和改造儒学,尤其是陆
9、王心学。相对于胡适,冯、牟二人的范式对以后的中国哲学研究影响更大,成为中国哲学学科的主流,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然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后果: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实在论、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国人对于中国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法做到使其成为“中国底哲学”。,反向格义:传统的“格义”是以固有的、大家熟知的文化经典中的概念解释尚未
10、普及的外来文化的基本概念的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佛教:以道家“无”释佛教的“空”西学:以中国古代的“上帝”和“天”解释基督教的“天主”,以“格致”翻译“物理”或“科学”,以“道”译“逻各斯”等等。而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恰与传统的“格义”方向相反。,(四)一点思考其实,如果我们勉强为哲学划定一条边界的话,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还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是什么?实在的构造是怎样的?真理是什么?人的思维如何切中对象、把握实
11、在?人为什么活着?幸福是什么?善是什么?怎样的社会才能保证和促进人类的福祉?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大写的“哲学”。那些五花八门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是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并非西方人的专利,不能因为百多年来强势欧美文化的影响和学科专业训练的关系,而抹煞中国哲学本身的存在,或者以西方的规矩生搬硬套中国的思想。陈寅恪:“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所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哲学是有根基的,哲学的河床是人们
12、的生活形式,但生活形式、生活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的形态必定随着人们的生活形式、认识水平、交往活动而与时俱化。二十世纪万花筒般的西方哲学图景恰恰表明了这个家族在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互动中不断丰富,不断应对着思想所遭遇的各种挑战。,“中国哲学”研究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丰富和深化“哲学”概念的内涵。“中国哲学”能否最终被西方世界承认,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些“元哲学”问题上,提供某种原创性的智慧,并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构成挑战。作为一种活的、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当然不会拒绝普遍性层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应当能够从传统中寻找到普遍性问题的生长点,并由此确定切入和回应普遍性问题的恰当方式。,说到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大 中国 哲学史 第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