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十四的“粤题精讲”)1(2008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题目用来作比较的 8 个例句全都来自原文,这对考生而言也显得比较公平。A 项,第一个“因”是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译为“趁着”。本题要求选出“都不相同”的一项,故正确选项当为 A 项。B 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译,为“和”、“跟”。C 项中的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 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到”。所涉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的虚词范围之内,所考用法均为该词的常
2、见基本用法,无论在粤教版或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实例,同样体现出知识迁移的要求。,【参考答案】A,“,【名师剖析】这一题延续了 2008 年的命制原则与形式。A 项,第一个“其”为人称代词,译为“他的”;第二个“其”为副词,表祈使语气,“当、可要”的意思。B 项,第一个“之”为代词,译为“他们”,代指那些“亡卒”;第二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 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拿”,何以济”即“以何济”;第二个“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D 项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译为“竟然”。A、B、C 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正确答案为 D。,【参考答案
3、】D,【名师剖析】A 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代居庸关。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第二个“为”是介词,译为“给、替”。C 项,两个“所”均为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D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表处所(方位地点),相当于“在”。,【参考答案】B,1广东卷最近 7 年都考查了虚词,从所考的虚词来看都是一些常见的、其用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过的虚词。(历年考查的虚词见后面的附表),2虚词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传统题、重点题,每年都单独考了文言文虚词,有时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还要间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具体而言有这几类:,(1)结合教材考查:从材料中选出
4、4 个句子,再结合教材中的 4 个含有对应虚词的句子,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20042006 年试题)。,(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20072010 年试题)。,(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附:20042010 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性。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
5、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一词多义,2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
6、、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
7、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注: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1语法切入法,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宾
8、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2位置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根据“而”的用法可推知,“以”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危乎高哉!(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3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
10、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4语气探究法,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以下三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攻之不克,围之
11、不继,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当”。,5语境联系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
12、“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6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后一句源自课文,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替入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7句式推断法,对某些虚词用法的把握,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如:,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这个句子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
13、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这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这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史论鸿门宴),这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这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8 个虚词单项练习,A/C/,B/D/,答案:C 解析:这 8 句中的“而”都是连词,其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表修饰,可不译或译为“地”;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1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B.,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C 解析:C 项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为什么”。A 项第一个“何”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第二个“何”与“如”连用,表疑问或诘问,“怎么样”。B 项第一个“何”是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词,“多么”。D 项第一个“何”是副词,“怎么”;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答案:C,解析:C 项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A
15、 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B 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反问语气,“吗”、“呢”。D 项两个“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答案:A,解析:A 项两个“乃”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 项第一个“乃”表出乎意料,“竟然”;第二个“乃”表确认判断,“是”、“就是”。C 项第一个“乃”是副词,“是”、“就是”;第二个“乃”是第二人称代词。D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就”、才”;第二个“乃”是判断词,表确认判断,是”。,答案:C,解析:C 项两个“其”均为副词,表期望语气。,A 项第一个“其”是指示代词,“其中”;第二个“其”是代词,“他的”,作定语。
16、B 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第二个“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D 项第一个“其”是指示代词,“那”;第二个“其”是音节助词,可不译。,答案:A,解析:A 项两个“且”均为连词,表并列,又”。,B 项第一个“且”是副词,“暂且”、“姑且”;第二个“且”是连词,“尚且”,“还”。C 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让步,“尚且”,“还”;第二个“且”是副词,“将”。D 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并列,“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答案:C,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若”都是动词,“及,,比得上”。A 项“若”和“夫”结合成“若夫”,放在段首、句首,表他转。B 项“若”为人称代词,“你”。D 项
17、“若”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答案:C 解析:C 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A、B、D 三项“所”均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答案:D 解析:为介词,替、给”;为介词,表原因,“因为”;为动词,“是”,“算是”;皆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为介词,表被动;为动词,做。,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答案:A,解析:A 项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 项第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哪里”;第二个“焉”是句末语气词,表反诘语气,“呢”。C 项第一个“焉”是代词,“之”;第二个“焉”是兼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解 常见 文言 虚词 文中 意义 用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