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成像及临床应用CT总论.ppt
《计算机体层成像及临床应用CT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体层成像及临床应用CT总论.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6/30,CT,1,计算机体层成像及临床应用,2023/6/30,CT,2,第一节 概述,2023/6/30,CT,3,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Radon得出“根据面投影到线并重建图像的计算公式”。为CT奠定数学基础。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Cormack发表文章“用线积分表示一函数的方法及其在放射学上的应用”。为CT研制提出物理构想。1967年至1970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CT扫描机。1971年9月首台CT机正式投入临床。同年10月检查了第一例病人。1972年取得了世界上第一张CT照片。Hounsfield和Cormack共同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生理和
2、医学奖。,(一)CT的历史,2023/6/30,CT,4,(二)CT的定义,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线CT或CT.1、定义:利用X线束对人体选定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2、过程:用X线束穿过人体扫描部位,产生不同程度衰减后,被探测器接收,变成电流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进行运算,其结果经数模转换器变成电流信号,再用不同的灰阶形式显示出来,形成图像。,2023/6/30,CT,5,(三)CT的优点,能显示断面图像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做定量分析成像速度快CT引导下穿刺,2023/6/30,CT,6,(四)CT的局限性,适用面
3、广,但并不是万能不能显示病变的供血情况空间分辨率比常规X线低不能反映脏器功能和生化信息,2023/6/30,CT,7,第二节 CT成像的基本原理,2023/6/30,CT,8,CT 如何工作?,重建&后处理,X线衰减,X线 发生,数据获取,2023/6/30,CT,9,(一)数据采集,从X线的产生到信息数据的获得过程。X线 被检体 信号衰减 探测器接收 信号放大 A/D转换 原始数字信号,2023/6/30,CT,10,(二)数据处理,对数字数据进行重建前的一系列处理,得到能表示扫描部位密度和厚度的重建数据。减除空气值和修正零点漂移值。对X线束硬化效应进行校正(称线性化)。对扫描数据的总和进行
4、校正(称正常化)。(X线束硬化效应:X线穿过人体一定厚度时,低能X线较高能X线衰减快的现象),2023/6/30,CT,11,(三)数据重建,处理过的原始数据经过各种复杂运算而得到矩阵数列,准备用来显示图像的过程。方法:直接反投影法(每点投影值的叠加)滤波反投影法(利用一维傅立叶变换)解析法(利用二维傅立叶变换),2023/6/30,CT,12,(四)显示图像,把重建处理后的数字矩阵经过A/D转换形成模拟信号,以黑白不等的灰阶表示,再运用适合的窗宽和窗位,使图像清晰显示出来。显示介质:显示器 存储器 胶片,2023/6/30,CT,13,层厚,X-ray通过准直器穿透物体轴向层面的有效厚度,叫
5、层厚。它决定体素的高度。,2023/6/30,CT,14,体素:把层厚分成很小的体积单位称体素。通常长和宽都为1mm,与体积相对应。高等于层厚。像素: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是最小成像单位。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体素与像素,2023/6/30,CT,15,在一个矩形面积内,每行和每列的像素按扫描顺序有序排列,形成二维排列的数字方格,即图像矩阵。如256256,512512。,矩阵,2023/6/30,CT,16,为该物质的衰减系数;I为穿过物质后的X射线强度;I0为射入物质之前的X射线强度;X为该物质的厚度;,X线衰减系数(),X线穿过人体时,组织有一定吸收,密度越大,吸收越多,
6、称X线的衰减。,2023/6/30,CT,17,空间分辨率,在高对比度情况下区分相邻最小物体的能力。又叫高对比度分辨率。决定图像的清晰度。,2023/6/30,CT,18,低对比度情况下分辨物体微小差别的能力。又叫低对比度分辨率。影像因素:清晰度 和 噪声。,密度分辨率,2023/6/30,CT,19,第三节 CT设备,2023/6/30,CT,20,机架 床 高压发生器 控制台 计算机,控制台,高压发生器,2023/6/30,CT,21,(一)CT组成,X线管 X线发生器 探测器 机架和床 主计算机(控制扫描运行)阵列处理器(承担图像重建)显示器、存储器和激光相机,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显示
7、存储系统,2023/6/30,CT,22,X线管,作用:用于产生X射线固定阳极X线管:用于一、二代CT旋转阳极X线管:用于三、四代CTCT管特点:大热容量 高散热率 高毫安输出,2023/6/30,CT,23,准直器,作用:用于调整X线束X线管侧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方 调整X线束,减少散射线。探测器侧准直器:位于探测器前方 决定扫描层厚,提高图像质量。准直器孔尺寸切层厚度(2,3,5,7,8,10,13)mm,2023/6/30,CT,24,作用:用于接收衰减的X线信号材料:早期使用晶体耦合光电倍增管。现在使用闪烁晶体探测器。分类:固体探测器 气体探测器,探测器,2023/6/30,CT,25
8、,(二)CT机发展变革,第一次:旋转扫描螺旋扫描(1989年)第二次:单排螺旋多排螺旋(1998年)第三次:多排螺旋容积 C T(2004年)第四次:单源螺旋双源螺旋(2005年),2023/6/30,CT,26,属于头颅机。为旋转晶体平移扫描技术。由一个X线束和1个晶体探测器组成。X样线束如铅笔芯粗细,叫笔形束扫描机。缺点:射线利用率低,扫描时间长(35min)重建图像差。,第一代CT,2023/6/30,CT,27,第二代CT,准全身扫描机。为旋转晶体平移扫描技术。由一个X线管和330个晶体探测器组成。X线束是520度的扇形束,叫小扇束扫描机。特点:射线利用率低得到提高;扫描时间缩短(18
9、sec);重建图像质量有所提高;对病人引起的伪影特别敏感。,2023/6/30,CT,28,第三代CT,标准全身扫描机(最常用)。为旋转旋转扫描技术。由一个X线管和300800个晶体探测器组成。X线束是3045度的扇形束,叫广角扇束扫描机特点:射线量较少;扫描时间缩短(29sec);重建图像有明显质量较高;病人伪影减少。,2023/6/30,CT,29,第四代CT,螺旋全身扫描机。为旋转固定扫描技术。由一个X线管和6004800个晶体探测器组成。X线束是50-90度扇形束,叫全广角扇束扫描机。特点:射线量较少;扫描时间缩短(15sec);重建图像有明显质量较高;病人伪影基本解决。,2023/6
10、/30,CT,30,第五代CT,电子束CT(EBCT)。为旋转旋转扫描技术。由一个大型扫描电子枪和一组1732个固定探测器阵列和计算机系统组成。X线束限制在30度范围内。特点:应用电子束技术;扫描时间缩短(数毫秒);动态分辨率较高;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2023/6/30,CT,31,(三)螺旋CT技术,在扫描过程中,X线管连续围绕受检者旋转,同时病床匀速前后移动,这样X射线束在受检者身上勾画出一条螺旋样轨迹,称为螺旋CT。特点:容积扫描 连续出线 连续进床 连续投照 连续数据获取,2023/6/30,CT,32,螺距,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的比值。,常用螺距:0.5 1.0
11、 1.5 2.0螺距大于1时,覆盖范围大,扫描时间短,但图像质量下降螺距小于1时,覆盖范围小,扫描时间长,但图像质量提高,2023/6/30,CT,33,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横断面之间长轴方向的距离,表示连续影像之间的重叠程度。同样扫描范围,重建间隔越小,获得图像越多。,间隔5 mm,间隔3 mm,层厚 10 mm,重建间隔,2023/6/30,CT,34,无间隙扫描。一次屏息完成扫描。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叠加影像可任意方式重建。为3D重建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螺旋CT的优势,2023/6/30,CT,35,(四)多排CT特点,2023/6/30,CT,36,第四节 CT图像的特点,2023/6/30
12、,CT,37,(一)灰阶图像,高密度白色 等密度灰色 低密度黑色,2023/6/30,CT,38,(二)断面图像,由一定数目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构成。象素越小,数目越多,图像越细致。图像的不同灰度,反映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如密度高的组织为白影,密度低的组织为黑影。软组织结构对比良好。,2023/6/30,CT,39,(三)三维立体重建,CT图像为连续的横断面图像。可重建出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螺旋CT可以做任意平面的三维重建。特殊重建: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仿真内窥镜(VE),容积投影(VR),2023/6/30,CT,40,(四)CT值定量,CT图像不仅显示组织密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 机体 成像 临床 应用 CT 总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