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及其研究方法.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及其研究方法,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性是指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1.1 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疾病在动物群中流行。,1.1.1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分为患
2、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两种类型。,传播媒介 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被污染的环境因素不是传染源,而是传播媒介。动物的圈舍、饲料、水源、空气和土壤等。不适合病原体长期生存、繁殖。,患病动物,最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临床明显期动物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源作用最大。潜伏期和转归期病畜带菌(毒)情况随病种不同而异。传染期是指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即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虽少,但由于动物无临床症状并在
3、群体中可以自由活动,因而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研究传染病的携带状态,意义重要。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和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感染后到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故不能起传染源作用。但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其后期可排出病原体,具有传染性。,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的持续时间有时较短暂,但有时则可转化为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 carrier)。对某些传染病,
4、通过延长隔离、治疗时间,控制恢复期仍能携带病原体的患病动物。,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性感染的结果。健康病原携带者持续时间短暂、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少,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但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猪丹毒杆菌和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等健康病原携带者在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数量较多,常常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者。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仿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1.1.2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
5、原体从传染源向易感动物群中不断扩散和传播。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是动物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动物传染病病种非常少见,如狂犬病和种用动物之间能够通过配种进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等。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
6、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过程。接触性传染病是指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方式,经空气传播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经土壤传播经活媒介传播包括:经节肢动物传播野生动物的传播人类常引起医源性传播和管理源性传播,经空气传播 患有呼吸道病的动物在咳嗽或喷嚏时可通过强气流将带有病原体的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来,再经呼吸道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空气作为疫病传播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当悬浮于空气中的飞沫蒸发干燥后可变成由蛋白质、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也
7、是呼吸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所有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而传播,如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飞沫或飞沫核传染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传播空间不过几米,维持时间只有几小时,但由于传染源和易感动物不断转移和集散,故疫病很容易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尘埃传播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以及大飞沫而散播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可形成尘埃。随着流动空气的冲击,附着有病原体的尘埃也可再次悬浮于空中而被易感动物吸入造成的疫病传播过程被称为尘埃传播。从理论上讲,尘埃传播的范围比飞沫传播大,但由于外界环境中干燥、日光曝晒等影响,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杆菌和
8、痘病毒等才能通过尘埃传播。,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且新出现的病例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在易感动物集中时则可形成暴发性流行。在缺乏有效预防措施时,具有周期性流行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如冬春季节发病率升高等。流行强度常常与动物的饲养密度、易感动物的比例、畜舍的通风条件以及卫生消毒状况等密切相关。,经饲料和饮水传播凡是能经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均可经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通过饲料和饮水的传播过程容易建立,因为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出物或尸体等污染饲料、牧草、饲槽、水槽、水桶或经其他物品污染等,容易被动物饮食而感染。流行强度取决于饲料或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管理制度及卫
9、生消毒措施,病原体的存活能力等因素。,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的应用范围一致。生长发育良好的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严重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能够造成暴发。例:口蹄疫、猪瘟、沙门氏菌、炭疽等。,经土壤传播又称土源性传播,病原微生物随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等一起落入土壤并在其中长期存活,继而造成的疫病传播现象,如炭疽杆菌、气肿疽梭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等。流行特征是病原体的抵抗力强、疫区存在持久、难以清除。因此应特别注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体以及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土壤。,经活媒介传播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类,经节肢动物传播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主要有昆虫
10、纲的蚊、蝇、虱、蚤等和蜘蛛纲的蜱、螨等。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机械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被节肢动物,如家蝇、虻类、蚊和蚤类等接触或吞食后,在其体表、口腔或肠腔内能够存活而不能繁殖,但可通过接触、吸血或其粪便污染饲料等散播病原体。生物性传播是指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动物前,必须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蜱)体内进行一定阶段的发育,然后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叮咬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流行的地区范围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分布和活动范围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与某种节肢动物的数量、活动性以及病原体在该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的季节
11、相一致;,野生动物的传播作用本身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易感性的某些野生动物,可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其他易感动物,如鼠类可传播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布鲁氏菌、伪狂犬病病毒等传染源本身对某些病原体不易感的野生动物但可以机械性传播多种病原体。鼠类机械地传播猪瘟、口蹄疫等传播媒介,通过人类传播医源性传播是指兽医人员使用病原体污染的体温计、注射针头等器械以及被外源性病原体污染的生物制品等或没有按照严格的防疫卫生要求操作,将病原体带入动物群而造成的疫病传播。管理源性传播是指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管理人员缺乏防疫意识、防疫卫生制度不健全,不注意日常卫生消毒,造成疾病的暴发或蔓延。例如:平时来回进出不同的圈舍;车辆、人
12、员进出动物场舍时不消毒;粪便、污物和病死动物尸体不能及时清除或处理不当等。人类可作为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者传染源,垂直传播方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胎盘血流传播病原体感染胎儿。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牛黏膜病等。经卵传播: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如白血病、鸡白痢、禽脑脊髓炎。,经产道传播 存在于怀孕动物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传播途径的复杂性,每种传染病都有自己特定的传播途径,如皮肤霉菌病只能通过损伤的皮肤伤口感染;口蹄疫、猪瘟等疾病可经接触被污染的饲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传染病 流行 及其 研究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