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第二章ppt课件.ppt
《人因工程第二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因工程第二章ppt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劳动过程对人体的影响与劳动强度,人因工程,目 录,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第二节 体力劳动时人体的调节和适应第三节 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第一节 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由于骨骼约占人体重的40,故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较大,以骨骼肌为例,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时,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与水结合,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Pi),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即 ATPH2OADPPi29.3KJmol,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由于肌细胞中的ATP贮量有限,因此,能量释放过程中,
2、必须及时补充肌细胞中的ATP。补充ATP的过程称为产能。产能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1ATPCP系列在要求能量释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肌细胞中的ATP由磷酸肌酸(CP)与二磷酸腺苷合成,予以补充 CPADP CrATP(肌酸)该过程简称为ATPCP系列。ATPCP系列提供能量的速度极快,但由于CP在人体内的贮量有限,其产能过程只能维持肌肉进行大强度活动几秒种。,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2需氧系列在中等劳动强度条件下,ATP以中等速度分解,又通过糖和脂肪的氧化磷酸化合成予以补充,即 氧化磷酸化 葡萄糖或脂肪氧 ATP 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氧参与合成ATP,故称为需氧系列。在合成的开
3、始阶段,以糖的氧化磷酸化为主,随着持续活动时间的延长,脂肪的氧化磷酸化转为主要过程。,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3乳酸系列在大强度劳动时,能量需求速度较快,相应ATP的分解也必须加快,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此时,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故称为乳酸系列 糖酵酸 葡萄糖(糖原)ATP乳酸乳酸逐渐扩散到血液,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在肝、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在食物营养充足的合理条件下,经过休息,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肌肉中ATP供应的三种途径,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虽然糖酵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1g分子ATP,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快32倍,所以是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乳酸
4、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下(表21),这种产能不经济。此外,目前还认为乳酸是一种致疲劳性物质,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21所示,一般特性列于表22。,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肌肉活动的时间愈长,强度愈大,恢复原有贮备所需的时间也愈长。在食物营养充足合理的条件下,一般在24h内便可得到完全恢复。肌肉转换化学能作功的效率约为40,若包括恢复期所需的能量,其总效率大约为1030,其余7090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能
5、量产生和消耗可以从人体消耗的氧量上反应出来。作业时的劳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消耗的氧也越多,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量叫做氧需。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决定于呼吸器官的功能。血液在单位时间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叫做氧上限。,处于稳定状态的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图22a)。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将继续处于缺氧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这种作业就不能持久。,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作业停止后,机体的耗氧量并不能马上降到安静状态的耗氧水平,机体还需要继续消耗较多的氧以补偿氧债(图22b)。,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
6、作业时,肌肉收缩作用于物体的力叫做肌张力。物体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称为负荷。要提起或举起某一物体,肌张力必须大于负荷,此时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负荷相对恒定,肌张力保持不变,这种肌肉收缩叫做等张收缩。,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若人的躯体和肢体维持不动,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肌纤维长度不变,这种肌肉收缩叫做等长收缩。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的作业称为静态作业或静力作业。,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却很容易疲劳。此时,即使用最大随意收缩的肌张力进行作业,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不仅不象动态作业停止后迅速下降,反而先升高后
7、再逐渐下降到原有水平(图23)。,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这种现象可能是在静态作业时,由于一定肌群持续收缩压迫小血管使血流发生障碍,肌肉在缺氧条件下工作,无氧糖酵解产物乳酸等不能及时清除而积聚起来形成氧债,故呈现出作业停止后氧消耗反而升高的现象。,二、作业时人体氧消耗动态,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其它系统的调节和适应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的生理变化特点,第二节 体力劳动时人体的调节和适应,作业时的每一个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入的各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
8、系(Transient Association),调节各器官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若长期在同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活动,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操作的自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称为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也称为习惯定型。,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从开始该项作业时起,机体各器官去适应该作业的需要,这种现象叫做始动调节作用。始动调节作用能使各器官在该项作业过程中相互配合得更协调,反应更加迅速,能量消耗更经济。,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动力定型在建立时虽较困难,但一经建立,对提高作业能力极为有利,故应积极利用神经系统的这
9、一特性,设法建立起良好的动力定型。建立动力定型应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和重复性。若改变动力定型,就必须破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用新的动力定型代替,这对大脑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若转变过急,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因此,当作业性质或操作复杂程度需要作较大的变动时,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进行重新训练,这对保障身体健康和避免发生事故具有重要意义。,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体力劳动还会影响感觉器官的功能,适当的轻度作业能使眼睛的暗适应更敏感;而大强度作业会使眼睛的暗适应敏感性下降;重作业和大强度作业能引起视觉及皮肤感觉的时滞延长,作业后数十分钟才能恢复;而适度的轻作业后视觉及
10、皮肤感觉的时滞反而会缩短。,一、神经系统调节和适应,心率在作业开始3040s内迅速增加,然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5min后便可达到与劳动强度相适应的稳定水平。,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安静时,心脏每搏输出量为4070ml,每分钟输出量为35L。大强度作业,每搏输出量可增至150ml,每分钟输出量可达1525L。对于不经常锻炼的人,心脏每分钟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增加心率;而对于经常锻炼的人,则主要靠增加每搏输出量。对于一般人,当心率未超过其安静时心率40次时,则可以胜任其所做的作业。,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作业停止后,心率在几秒至15s后开始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地降到原有水平。恢复期的长
11、短随劳动强度、工间休息、环境条件和健康状况而异。因此心率可以作为衡量劳动强度的指标。,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血压作业开始后收缩压立即上升,舒张压几乎不变,即使大强度作业时,也不如收缩压上升显著,因而脉压增大。脉压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是体力劳动可以继续有效进行的标志。但若继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可因收缩压下降或舒张压上升,或二者的综合效应使其下降,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作业机体已经疲劳或糖原贮备接近耗竭。,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其恢复期的长短视劳动强度的大小和环境条件的舒适程度而定,一般在5min内便能恢复正常。但在大强度作业后,收缩压可降到低于作业
12、前的水平,需要经过3060min才能恢复正常,血压的恢复比心率恢复快。,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血液再分配安静时,血液流入肾、肝、胃、肠和脾等内脏器官的量最多,其次是肌肉和脑,再次是心、皮肤(脂肪)和骨等。体力劳动时,流入肌肉的血量增多,流入心肌的比例虽然未增加,但血量却增加45倍,流入脑的血量维持不变或稍有增加,而流入内脏、肾、皮肤和骨的血量有所减少。,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血液成分人在安静时,机体血糖含量为:在轻度作业时,血糖可保持在稳定水平;中等强度作业条件下,开始血糖稍有降低,但很快会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直至作业停止后一段时间;若作业强度较大或持
13、续时间过长,或肝糖原贮备不足,则可出现血糖降低现象,当血糖降至正常含量的一半(50mg/100ml)时,表明不能继续作业。,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血液成分人体内糖原贮量约300400g,其中约一半在肝脏。若作业时氧需为1.5Lmin,持续作业46h就会引起糖原耗竭。,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与适应,对经常锻炼者,1 L血液能供给组织120ml氧,心脏的最高输出量为35Lmin时,可供组织4.2L氧,这相当于锻炼有素者的氧上限。空气能给予血液的氧大约为空气体积的56,因此为了摄取4.2L的氧,需7084L空气通过肺。而锻炼有素者的最大通气量可达120Lmin,远远超过摄取4.2 L氧所需的空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第二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6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