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第10讲课件.ppt
《数据库系统第10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库系统第10讲课件.ppt(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数据库系统第10讲,2,第七章 数据库设计,7.1 数据库设计概述7.2 需求分析7.3 概念结构设计7.4 逻辑结构设计7.5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7.6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7.7小结,3,7.1 数据库设计概述,7.1.1数据库设计的特点7.1.2数据库设计方法7.1.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7.1.4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4,数据库设计概述(续),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5,7.
2、1.1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结合的关键所在;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数据库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数据库设计技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领域的知识,7,7.1.1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 数据库设计应该与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结构(数据)设计: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行为
3、(处理)设计: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8,7.1.3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一、数据库设计的准备工作 首先选定参加设计的人员:1.数据库分析设计人员数据库设计的核心人员自始至终参与数据库设计其水平决定了数据库系统的质量,9,7.1.3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2.用户在数据库设计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主要参加需求分析和数据库的运行维护用户积极参与带来的好处加速数据库设计提高数据库设计的质量,10,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3.程序员在系统实施阶段参与进来,负责编制程序4.操作员在系统实施阶段参与进来,准备软硬件环境,1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二、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需
4、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基础,要收集数据库所有用户的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加以规格化和分析。这是最费时、最复杂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相当于待构建的数据库大厦的地基,它决定了以后各步设计的速度与质量。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数据库设计返工重做。在分析用户需求时,要确保用户目标的一致性。,1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是把用户的信息要求统一到一个整体逻辑结构中,此结构能够表达用户的要求,是一个独立于任何DBMS软件和硬件的概念模型。,1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逻辑设计是将上一步所得到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
5、型,并对其进行优化。,14,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实现的数据库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15,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16,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和记录实际系统运行的数据,数据库运行的记录用来提高用户要求的有效信息,用来评价数据库系统的性能,进一步调整和修改数据库。在运行中,必须保持数据库的完整性,并能有效地处理数据库故障和进行数据库恢复
6、。在运行和维护阶段,可能要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修改或扩充。,17,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续),以上六个阶段是从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来考察数据库设计的问题。因此,它既是数据库也是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努力使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其他部分的设计紧密结合,把数据和处理的需求收集、分析、抽象、设计和实现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参照、相互补充,以完善两方面的设计。,18,数据库各级模式的形成过程需求分析阶段 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概念设计阶段 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E-R图),7.1.4 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各级模式,19,逻辑设计阶段首先将E-R图转换成具体
7、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20,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21,7.2 需求分析,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7.2.3 数据字典,22,需求分析(续),需求分析就是分析用户的需要与要求需求分析是设计数据库的起点需求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实际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并影响到设计结果是否合理和实用,23,7.2 需求分析,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7.2.
8、2 需求分析的方法7.2.3 数据字典,24,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一、需求分析的任务二、需求分析的重点三、需求分析的难点,25,一、需求分析的任务,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新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和改变,不能仅仅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数据库,26,二、需求分析的重点,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信息要求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由用户的信息要求可以导出数据要求,即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
9、哪些数据,27,需求分析的重点(续),处理要求对处理功能的要求对处理的响应时间的要求对处理方式的要求(批处理/联机处理)新系统的功能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28,三、需求分析的难点,确定用户最终需求的难点用户缺少计算机知识,开始时无法确定计算机究竟能为自己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无法一下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所提出的需求往往不断地变化。设计人员缺少用户的专业知识,不易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甚至误解用户的需求。新的硬件、软件技术的出现也会使用户需求发生变化。,29,需求分析的难点(续),解决方法设计人员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与用户不断深入地进行交流,才能逐步
10、得以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30,7.2 需求分析,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7.2.3 数据字典,31,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调查清楚用户的实际需求并进行初步分析 与用户达成共识 进一步分析与表达这些需求,32,一、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调查组织机构情况 组织部门的组成情况 各部门的职责等,33,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续),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调查重点之一。各个部门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 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数据 输出什么信息 输出到什么部门 输出结果的格式是什么,34,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续),在熟悉业务活动的基础上,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调查重
11、点之二。信息要求 处理要求 完全性与完整性要求,35,调查与初步分析用户需求(续),对前面调查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确定新系统的边界确定哪些功能由计算机完成或将来准备让计算机完成确定哪些活动由人工完成 由计算机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36,二、常用调查方法,做需求调查时,往往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无论使用何种调查方法,都必须有用户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设计人员应该和用户取得共同的语言,帮助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建立数据库环境下的共同概念,并对设计工作的最后结果共同承担责任,37,常用调查方法(续),常用调查方法跟班作业通过亲身参加业务工作了解业务活动的情况能比较准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但比较耗时开
12、调查会通过与用户座谈来了解业务活动情况及用户需求请专人介绍,38,常用调查方法(续),询问对某些调查中的问题,可以找专人询问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如果调查表设计合理,则很有效,且易于为用户接受查阅记录查阅与原系统有关的数据记录,39,三、进一步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分析和表达用户的需求的常用方法自顶向下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方法)SA方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机构入手,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并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描述系统。,40,进一步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续),1首先把任何一个系统都抽象为:,41,进一步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续),2分解处理功能和数据(
13、1)分解处理功能将处理功能的具体内容分解为若干子功能,再将每个子功能继续分解,直到把系统的工作过程表达清楚为止。(2)分解数据在处理功能逐步分解的同时,其所用的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干层次的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42,进一步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续),(3)表达方法 处理过程: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数据:用数据字典来描述,43,进一步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续),3将分析结果再次提交给用户,征得用户的认可,44,四、需求分析小结,45,需求分析小结(续),实例: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学校管理系统。1经过可行性分析和初步需求调查,抽象出该系统最高层数据流图,该系统由教师管理子系统
14、、学生管理子系统、后勤管理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分别配备一个开发小组。2进一步细化各个子系统。其中学生管理子系统开发小组通过进行进一步的需求调查,明确了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学籍管理和课程管理,包括学生报到、入学、毕业的管理,学生上课情况的管理。通过详细的信息流程分析和数据收集后,他们生成了该子系统的数据流图。,46,47,48,49,50,51,52,7.2 需求分析,7.2.1 需求分析的任务7.2.2 需求分析的方法7.2.3 数据字典,53,7.2.3 数据字典,一、数据字典的用途二、数据字典的内容,54,一、数据字典的用途,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
15、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数据字典在数据库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55,二、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 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 若干个数据项可以组成一个数据结构 数据字典通过对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的定义来描述数据流、数据存储的逻辑内容。,56,数据项,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 对数据项的描述数据项描述数据项名,数据项含义说明,别名,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取值含义,与其他数据项的逻辑关系取值范围、与其他数据项的逻辑关系定义了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57,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
16、组成,或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混合组成。对数据结构的描述数据结构描述数据结构名,含义说明,组成:数据项或数据结构,58,数据流,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对数据流的描述数据流描述数据流名,说明,数据流来源,数据流去向,组成:数据结构,平均流量,高峰期流量数据流来源是说明该数据流来自哪个过程数据流去向是说明该数据流将到哪个过程去平均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每天、每周、每月等)里的传输次数高峰期流量则是指在高峰时期的数据流量,59,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对数据存储的描述数据存储描述数据存储名,说明,编号,流入的数据流,流出的数据流,组成:
17、数据结构,数据量,存取方式流入的数据流:指出数据来源流出的数据流:指出数据去向数据量:每次存取多少数据,每天(或每小时、每周等)存取几次等信息存取方法:批处理/联机处理;检索/更新;顺序检索/随机检索,60,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数据字典中只需要描述处理过程的说明性信息处理过程说明性信息的描述处理过程描述处理过程名,说明,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处理:简要说明,61,处理过程(续),简要说明:主要说明该处理过程的功能及处理要求功能:该处理过程用来做什么处理要求:处理频度要求(如单位时间里处理多少事务,多少数据量);响应时间要求等处理要求是后面物理设计的
18、输入及性能评价的标准,62,处理过程(续),例:学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的数据字典。数据项,以“学号”为例:数据项:学号 含义说明:唯一标识每个学生别名:学生编号 类型:字符型 长度:8 取值范围:00000000至99999999取值含义:前两位标别该学生所在年级,后六位按顺序编号与其他数据项的逻辑关系:,63,处理过程(续),数据结构 以“学生”为例“学生”是该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学生 含义说明:是学籍管理子系统的主体数据结 构,定义了一个学生的有关信息 组成:学号,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系,年级,64,处理过程(续),数据流“体检结果”可如下描述:数据流:体检结果 说明:学生参
19、加体格检查的最终结果 数据流来源:体检 数据流去向:批准 组成:平均流量:高峰期流量:,65,处理过程(续),数据存储“学生登记表”可如下描述:数据存储:学生登记表 说明: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流入数据流:流出数据流:组成:数据量:每年3000张 存取方式:随机存取,66,处理过程(续),处理过程“分配宿舍”可如下描述:处理过程:分配宿舍说明:为所有新生分配学生宿舍输入:学生,宿舍,输出:宿舍安排处理:在新生报到后,为所有新生分配学 生宿舍。要求同一间宿舍只能安排 同一性别的学生,同一个学生只能 安排在一个宿舍中。每个学生的居 住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安排新生 宿舍其处理时间应不超过15分钟。,67
20、,7.3 概念结构设计,7.3.1 概念结构设计概述7.3.2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7.3.3 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7.3.4 视图的集成,68,7.3.1 概念结构,什么是概念结构设计需求分析阶段描述的用户应用需求是现实世界的具体需求。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它比数据模型更独立于机器、更抽象,从而更加稳定。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69,概念结构(续),70,概念结构(续),概念结构设计的特点(1)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对现实世界的
21、一个真实模型。(2)易于理解,从而可以用它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数据库的设计成功的关键。,71,概念结构(续),概念结构设计的特点(续)(3)易于更改,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4)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72,概念结构(续),描述概念模型的工具E-R模型E-R图基本成分包含实体型、属性和联系。实体型:用矩形框表示,框内标注实体名称。属性:用椭圆形框表示,框内标注属性名称。联系:指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1:1),一对多(1:n)或多对多(m:n)三种联系类型。,73,74,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有如下三种类型:(1)一
22、对一联系(1:1)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相对应,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为一对一的联系。记作1:1。如:班级与班长,观众与座位,病人与床位。(2)一对多联系(1:n)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相对应,反之,实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体相对应。记作1:n。如:班级与学生、公司与职员、省与市。(3)多对多(m:n)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相对应,反之,实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A中的多个实体相对应。记作(m:n)。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工厂与产品。,75,76,E-R图的基本思想就是分别用矩形框、椭圆形框和
23、菱形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使用无向边将属性与其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并将联系分别和有关实体相连接,注明联系类型。,77,学生与课程联系的完整的ER图,78,(2)数据抽象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最后得到了多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系统分析报告。建立局部E-R模型,就是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在多层的数据流图中选择一个适当层次的数据流图,作为设计分E-R图的出发点,让这组图中毎一部分对应一个局部应用。在前面选好的某一层次的数据流图中,每个局部应用都对应了一组数据流图,局部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字典中。现在就是要将这些数据从数据字典中抽取出来,参照数据流图,确定每个局部应用包含哪些实体,这些实体又包含哪
24、些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79,设计局部E-R模型的关键就是正确划分实体和属性。实体和属性之间在形式上并无可以明显区分的界限,通常是按照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自然划分来定义实体和属性,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数据抽象,得到实体和属性。一般有两种数据抽象:分类和聚集。,80,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定义某一类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中一组对象的类型,将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和行为的对象抽象为一个实体。对象和实体之间是“is member of”的关系。例如,在教学管理中,“赵兰”是一名学生,表示“赵兰”是学生中的一员,她具有学生们共同的特性和行为。,81,聚集(Aggregation)
25、聚集定义某一类型的组成成份,将对象类型的组成成份抽象为实体的属性。组成成份与对象类型之间是“is part of”的关系。例如,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系别等可以抽象为学生实体的属性,其中学号是标识学生实体的主键。,82,(2)局部E-R模型设计数据抽象后得到了实体和属性,实际上实体和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调整中要遵循两条原则:实体具有描述信息,而属性没有。即属性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能再由另一些属性组成。属性不能与其他实体具有联系,联系只能发生在实体之间。例如:学生是一个实体,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系别等是学生实体的属性,系别只表示学生属于哪个系,不涉及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据库 系统 10 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5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