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者科技辅具之趋势与设计思考.ppt
《高龄者科技辅具之趋势与设计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龄者科技辅具之趋势与设计思考.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工研院產業學院 醫療健康照護技術發展趨勢與商機研習會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徐業良元智大學主任秘書機械系教授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9月5日,2,徐業良個人簡介,Educatio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Mechanical Engineering,B.S.,1981/09-1985/06Stanford University,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M.S.,1987/09-1988/06Stanford University,Mechanical Engineering,Ph.D.,1989/07-19
2、92/06Experience2008 YZ Hsu Yuan Ze Chair ProfessorProfessor,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Yuan Ze University,2001/02-presentSecretary General,Yuan Ze University,2005/08-presentDirector,Geron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Yuan Ze University,2000/08-presentColumnist,Car Magazine,1995/06-presentChai
3、rman,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Yuan Ze University,1999/08-2005/07Director,Off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Yuan Ze University,2002/08-2005/07Director,Asia Cement,2002/06-2005/06Dean,Offic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Yuan Ze University,1997/08-1999/07,3,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以科技
4、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4,我國高齡化的趨勢,根據聯合國分析世界各國人口結構所用的定義,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14%以上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以上則進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ing society)。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國在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即已超過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2006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9.95%,總人數接近兩百三十萬人。行政院經建會推估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
5、人口比例將達14.36%,進入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台灣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達20.63%。台灣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歷時約25年,與日本相當,但與法國歷時長達115年、美國72年、英國47年相較,時程快了一倍以上。,5,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Geron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GRC)於2000年10月開始籌備,正式創立於2003年1月。“Gerontechnology”這個字結合了“geron”(希臘文“old man”,老人之意)和“technology”(科技)兩個字。在元智大學教學研究環境及專業人才的
6、支持下,本中心進一步整合外部資源,致力於老人福祉科技領域的技術與產品研發、學術研究及課程建立,期望透過與產業和醫療服務機構的合作,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6,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研發重點,Main Focus of GRC,7,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1/3),老人福祉科技正式成為一個學術領域,起源於1991年八月在荷蘭Eindhoven召開的第一次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rontechnology),在這次研討會上討論了以下高齡者相關議題,為老人福祉科技建立了研究的架構Bouma and Graafmans,199
7、2:老人福祉科技概要(overview on gerontechnology)行動力(mobility)運輸和機動能力(transport and motor performance)通訊(communication)資訊處理和認知能力(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住家(housing)居家健康照護科技(home health care technology),8,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2/3),1993年荷蘭Eindhoven科技大學Graafmans與Bouma兩位教授,也正式為老人福祉科技做了如下定義Graafma
8、ns and Bouma,1993:“老人福祉科技基於對老化現象的知識,從事技術和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希望能為高齡者提供較佳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及配合的醫療照護。”“Gerontechnology i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aging processes,for the benefit of a preferred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adapted medica
9、l care for the elderly.”,9,老人福祉科技的起源與定義(3/3),1997年九月,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rontechnology,ISG)在歐洲成立 http:/www.gerontechnology.org/,其宗旨如下:“設計科技與環境,使得高齡者能夠健康、舒適、安全地獨立生活及參與社交活動。”“Designing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for independent living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older persons in good
10、 health,comfort and safety”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從2001年起定期出版學術期刊“Gerontechnology”,期刊中訂定的學術論文範疇,包括高齡者的健康(health)、住家(housing)、行動力(mobility)、通訊(communication)、休閒(leisure)和工作(work)。,10,老人福祉科技的特徵與範疇,老人福祉科技是一項應用研究領域,目的在於設計開發產品、服務與環境,以提升高齡者的健康、完整的社會參與、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增進其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老人福祉科技本質上是一項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
11、y)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老年學(gerontology)與現代科技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老年學領域:生物學和生理學(biology and physiology)、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社會學和人口統計學(sociology and demography),以及醫學和復健(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等。科技領域:建築設計與營建(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以及機電設計(mechatronics)、
12、機械人學(Robotics)、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等。,11,老人福祉科技的機會,終生的交通需求(Lifelong transportation)健康的家庭(Healthy home)個人通訊(Personal communications)有生產力的工作空間(Productive workplace)對照護者的支持(Support the caregivers)“Now we have added so many years to a life,how can we add more life to those years?”“現在我們將生命增長了這麼多年,我們如何
13、能為這些年增添更多的生命?”,Coughlin,1999,12,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13,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任何物件、設備或產品系統的一部分,無論是直接從商店購買,或者經過改造或客製化,用來提升、維持或改進身心障礙者之機能者”“Any item,piece of equipment or product systems,whether acquired commercia
14、lly off the shelf,modified,or customized,that is used to increase,maintain,or improve functional capabilities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Assistive Technology Act,ATA,Public Law 105-394,1998)輔具大體可分為個人醫療輔具、訓練技能輔具、矯具與義具、個人照顧與保護輔具、個人行動輔具、居家輔具、住家和其他場所之家具與改造、溝通與資訊及信號輔具、處理產品與貨物輔具、環境改善與工具及機器之輔具與設備、休閒
15、輔具、其他綜合類輔具等十二大項(參考ISO9999:2002(E))內政部支持建立的輔具資源入口網,http:/repat.moi.gov.tw/,14,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1/6),通用性設計的概念,便是認為輔具既然能提供身心障礙者使用的便利,就應該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因而希望從設計上拓展輔具的使用對象,讓所設計及生產的輔具能夠在最大範圍內被每個人所使用。通用性設計的概念更包含輔具產業面的思考。生產輔具基本上很難成為一項能夠大量獲利的產業,缺乏經濟上的驅動力,也使得輔具產業較難吸引廠商、研究者投入,投入和產出之間無法形成良性循環,也使得產業技術的進步較為緩慢。高齡者輔具設計的思考必須較
16、全面性,目的不僅僅是對“障礙”的輔助,且老化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過程,因此高齡者科技輔具更容易以增進一般人的便利性做通用性設計的思考,使用對象也更為廣泛。在通用性的設計思考下,高齡者科技輔具產業也更有成功的機會。,(1)通用性設計,15,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2/6),建構對高齡者友善且適合居住、生活的社區,包括無障礙環境、建築物內建的環境介入(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功能,以及整體社區提供高齡者便利的交通、完整的健康照護、人際溝通管道、社區參與機會等,以滿足高齡者在地老化的需求。無障礙環境(“barrier free environment”or“access
17、ible environment”)設計是指調整建築設計思考,不再以生理、心智能力最為強勢的單一族群需求為唯一的考量目標,而將社會中各類族群的特殊需求,均納入為建築設計上應考量的因素,讓社會上身心障礙者都能和一般人一樣,安全而方便地使用各種環境。智慧住宅(smart house)在家庭或工作區域中,讓環境和各種裝置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被自動控制,提供比無障礙環境更積極的環境介入功能。,(2)以科技方式建構對高齡者友善的居住環境,16,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3/6),“遠距醫療利用經由電子通訊從一處傳輸至另一處的醫療資訊,來改進病人的健康狀況”,“Telemedicine is the use
18、of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d from one site to another via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to improve patients health status.”(ATA,http:/www.atmeda.org/)遠距健康(telehealth)利用資通訊科技進行遠距健康照護相關的活動,但並不一定是臨床醫療行為,像是透過遠距生理訊號傳輸,以監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甚至透過遠距教學的方式對醫護人員進行在職進修課程,都是屬於遠距健康的應用範疇。在歐洲比較常用的專有名詞“e-Health”,則泛指所有利用電子及通訊技
19、術支援的醫療照護活動(但不一定是“遠距(tele)”的活動),像是使用IC健保卡、電子病歷等。,(3)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的衝擊,17,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4/6),“遠距居家照護可以被定義為,利用資訊通訊科技,使能在病人家中有效地提供並管理健康照護服務”,“Tele-homeca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enable effective delivery and mana
20、gement of health services at a patients residence.”Office of Health and Information Highway,Canada,1998遠距居家照護和遠距醫療最大的不同,是遠距居家照護不必然牽涉到醫療行為的執行,因此傳遞或接收健康資訊的人不全然是醫師,還可能包括使用者本身、家人、護理人員、照護者或其他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等。遠距居家照護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使用者(病人、高齡者)能夠有尊嚴地留在家中居住、生活,維持的時間越久越好,同時也能接受到完整、高品質的健康照護。,(3)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
21、nication Technologies,ICT)的衝擊,18,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5/6),1990年代初期Xerox實驗室的電腦科學家Mark Weiser提出的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將感測器和微電腦嵌入在居家環境中所有地方,緊密結合日常生活活動,無所不在地感測使用者的各種活動、生理訊號,經過運算後判斷其生理狀況及需求,環境便可配合做出適當的調整或反應。如何設計適當的人機介面,讓無所不在的感測和計算以無干擾性(non-intrusive)甚至非察覺性(non-conscious)的方式進行,能夠真正融入高齡者的居家環境與生活。,(4)無所不
22、在的運算的概念,19,高齡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6/6),機器人依其設計目的,可以概分為工業用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和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 robot)兩大類。近年來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更超過工業用機器人,包括清潔機器人(例如有名的自動吸塵機器人Roomba)、輔助障礙者的機器人(如輪椅機器人)、博物館導引機器人,以及各種娛樂機器人(如機器寵物)、教育機器人等等。服務型機器人也逐漸被應用在高齡者生理功能的輔助或心理的慰藉上,以幫助高齡者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協助其提升生活品質。,(5)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20,高齡者科技輔具之趨勢與設計思考,老人福祉科技的範疇與機會高齡
23、者科技輔具的發展趨勢以科技輔具作高齡者居家照護之整體思考日常生活活動 ADL監測適用於居家環境之睡眠身體活動監測技術服務型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的應用,21,高齡者對科技的接受度(1/2),一般的經驗裡,高齡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比較低,主觀上比較排斥使用新科技,許多研究也證實,高齡者在適應新科技時比較緩慢,通常需要比較多時間學習使用新科技。除了功能性外,在高齡者科技輔具的設計上,高齡者對科技的接受度可能是最重要的思考。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技產品所遭遇的困難可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從產品的人因工程(human factor)設計改良上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改進訓練方式及產品說明,改良系統或環境的設計,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龄 科技 趋势 设计 思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5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