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
《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践承国学精华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韩清林2012年12月22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提高人的国民素质。在我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要努力推进传统国学教育实现现代化,把培养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具有民族精神的国民素质和人才奠定基础。践承国学精华,创新育人模式,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来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一、关于国学与国学教育,(一)关于国学的概念。国学的原始含义是指西周时期设于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中也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西周时期的贵族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讲授的内容是书、数,“大学”讲授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两者合称“六艺”。国学在汉代时称为“太学”,明清时称为“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学是中国人通称的本国文化学术。,“国学”的现代意义就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国学既然特指中国文化学术,那么国学研究的内容,就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各个方面。,国学三种含义: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
3、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第三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国学”是指一国所固有之学术,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还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
4、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就整体上来说,国学就是指第三种含义,即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典籍文化和非典籍文化,如民俗等。,(二)国学教育,中国国学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国学”热再次兴起并一直延续至今。国学教育兴起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观,也代表了中国意识和中国价值的觉醒,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清末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所以清朝政府下令:小学要保留一门经学,起码让学生可以知本。大学里本来也有经学门
5、,但其课程仍然大多是学西学,中国学问极少。而小学里这一点点经学课,到了民国元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蔡元培当教育总长时,对清末教育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学在大学被五马分尸,中小学干脆被取消。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留学欧美的学生归国,并在教育界的影响迅速扩大;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以此次“壬戌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三)20世纪30年代国学教育运动,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界悄然掀起了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在大中小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1922年后,北京大学、清华学校等国立大学和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教会大学相继创建研
6、究院国学门或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机构。但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事件是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调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鉴于美国教育对中国至深至巨的影响,请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咨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于1931年9月来华,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等地考察教育。1932年12月提交中国教育之改进报告书。“报告书”指出:“外国文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机械的模仿却是危险的。”极力主张中国的教育应构筑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抨击甚力。还深刻地指出:“中国为一文化久长的国家。如一个国家而牺牲它历史上整个的文化,未有不蒙着重大的祸害。”中国教
7、育之改进的公开出版切中时弊。此后,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国学教育运动。,一是创办国学教育机构。无锡国学专修馆、河南河洛国学专修馆,一些大学也创设了国学教育机构。金陵大学于1934年开设国学特别研究班。许多大学多在文学院的国文系、史学系中加设国学课程,藉以培养国学人才。二是开展国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所开设国学门。国立几所综合性质的大学,均或者设立独立的国学研究机构,或者在文学院国文系、史学系中设立国学、中国文化性质的研究机构。教会大学在30年代也形成了国学研究热。,三是普通中学中课程渗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学的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学内容。四是开展中小学读经运动。湖南和广东两省遂发起中小学读经。加
8、强国学教育是有助于进行道德建设和中国文化建设的,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宏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当时的主要的是对国学教育的功能估价太高。在人外国列强入侵中国,国势日衰的情况下,国学教育救国、读经救国在大敌当前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的确起着阻碍人民挽救国难的消极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创业都不靠经学,(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学热”,第一次国学热。文革结束后,伴随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和思想清理,1980年前后全国兴起了“文化热”,开始提出重振儒家文化,开始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如1978年10月21日至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了以“孔子和儒学的评价问题”为主题的“文科理论讨论会
9、”,可以说是大陆上一连串儒学学术会议的开始;1984年,是孔子诞辰2535周年,九月在曲阜又举行了会议,并为孔子像揭幕,并且正式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1987年8月31日至9月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曲阜举办了首次国际性的儒学会议;成立了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及国际儒学研究联合会、中国实学研究会等组织机构。但在持续十年的文化论争中,西优中劣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期望以西方文化为武器,批判传统文化,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第二次国学热.,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大潮中“国学热”在高校首先兴起。以大学校园的国学实验班、国学研究所为标志,从“西学热”转向“国
10、学热”,出版了一批传统经典著作,掀起了一股校园国学文化热的高潮。1993年月,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学研究创刊。1993年月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篇幅作大型报道: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1995年启动了大中华文库;1995年月,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1996年启动了东方文化集成选编工作。,第三次国学热,从2004年前后掀起的更大范围、更加持久的国学热。2004年被称为“国学年”。这次的国学热是由官方倡导,民间、媒体、社会、学界共同推动的。在学术界: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发起,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告
11、成立孔子研究院,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开展了“十大国学大师”评选。国学开始走向民众、走进中小学校园。在民间的表现: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有700万个家庭、70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到了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还有重修家谱、重建私塾等。这次国学热一直延续到今天。,(四)台湾的国学教育,日本侵占台湾后,全面推行日本奴化教育。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便着手大力推行重建中国文化的教育。1952 年,通过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
12、则。自此,正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台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是通过国文教育来实现的。,从小学到初中,台湾如今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份量,比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到了普通高中,国学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仅制定了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在国文课程纲要中,也明
13、确把国学教育列为它首要的两个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泳传统文化之能力。2、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可以看出,台湾的国学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所以纲要要求:吸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思潮,以达新旧传承之目的。,高中国文有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其中国学概要为选修课。国文教材中,不仅文言文比例均在50%以上,而且要求高中生具备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与高中国
14、文同时教学,贯穿高中三个学年。一般他们的教学安排是:国文每周3学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每周1学时,作文每2周2学时。高中生的国文总成绩一般按如下标准计算:国文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属必考科目,占总成绩的50%;作文练习成绩占40%,课外阅读成绩占5%,书法成绩占5%。从这个标准可看出,台湾的国文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是非常全面的。,二、国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一)什么是国学教育现代化?所谓国学教育现代化,是指把国学教育纳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布局,恢复国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恰当予以现代意义阐释的基础上,精选国学教育内容
15、,改革创新国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使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形成覆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现代国学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以中华民族精神为脊梁的国民素质和人才基础。,国学教育现代化有六个要点:一是把国学教育纳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战略布局,恢复国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有地位;二是坚持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人格为目标;三是通过改造、扬弃的办法精选国学教育内容体系,整合、优化国学教育课程结构,努力使传统教育内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四是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原则,改革创新国学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五是构建覆盖从幼儿
16、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现代国学教育体系。六是国学教育最重要落实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这个基本点上。,(二)国学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构国学教育的文化教育内容现代国学课程体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国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代表着这一个民族的面貌,整个的生活方式;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就是一个根。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丢了,中华文化灭亡了,中华民族就不存在了。中国的儒学文化讲做人、讲修身,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整个民族
17、文化之中。国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不朽的教育力量。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根源地位。,国学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定位和战略选择。宋明以来国学仅仅局限在儒学一家,大大缩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限制了民族精神内涵。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必须重构国学文化体系。国学文化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一是民本文化,包括劳动人民创造传承的非典籍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士民阶层创造的文学、艺术、中医学、武术等多元化民族文化;二是儒家典籍文化;三是道家、佛家文化。,第一,“中华民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18、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主要是由谁创造的呢?首先和主要的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人类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劳动人民。“中华民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但在我们讲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踪影。研究中国文化,要有一个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首先恢复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疏通河道、开垦农田,战胜了无不胜数的自然灾害,创造了
19、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农耕发明,创造了丰富的种植养殖技术、冶炼铸造技术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雕刻、造船、武器制造等技术,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中国劳动人民和市民阶层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同时创造辉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士农工商阶层创造和丰富着科学技术、文学、戏曲、音乐、书法、中华医药学、兵家武术等文化,传承者民间习俗。民本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根基。“中华民本文化”包括非典籍文化和典籍文化,非典籍文化是劳动人民通过言传身授在耳濡目染中以文化积淀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与典籍文化相比,已经转化为更稳定、更持久、更广泛
20、、更深刻的中华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是前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之根。,第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文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及其教育传播体系,包含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还有经史子集、诗书礼数射御等。儒家文化是西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文化、统治文化。儒家文化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文明集大成者,但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儒家文化抹杀劳动人民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文化,因而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第三,是道家、佛家
21、、兵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道家、佛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文化以及文学历史典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民本文化”、“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国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本文化”、“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改造、整合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国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教学内容加以改造,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立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项战略任务之一,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
22、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他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现代国学文化课程体系,现代国学文化课程体系坚持以中华民本精神文化为基础,以精选的儒家典籍文化为重点,以道家、佛家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为支撑,构建多元化的中华国学文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三)国学教育现代化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造就中华民族人格为基本目标,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
23、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恢复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所占有的世界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的地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现代国学教育必须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传统美德、形成中华民族人格为基本目标。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
24、不息、薪火不断,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除了爱国主义外,人们还认为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各种具体的表现。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确显现了这些美德。但也必须承认,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民族也拥有这些美德。这就是说,它们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本性,而是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普遍人性。,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
25、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节俭与发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表现在经济强国地位、科技强国地位的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核心首先在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在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勤劳节俭、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他是劳动人民薪火传递、生生不息精神财富。因此,勤劳节俭、发明创造是中华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精华 推进 教育 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