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原理与案例.ppt
《旅游开发原理与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开发原理与案例.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旅游开发,原理与案例,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二、环城游憩带理论三、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一、掌握三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运用三个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内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国内外研究进展,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6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 W)最早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1978年,美国学者斯坦斯菲尔德(stansfeild C)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游发展时提出类似概念;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提出为大家所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介绍1980 Butler:,旅游地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演变的。巴特勒用一条近S形的曲线的变化,说明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发展状况:有的时候旅游地的来访者处于上升、不断增长;有的时候来访者的人数却可能处于下降状态。,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 R W,1980),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6个不同时期:,衰落,衰落或复苏阶段的5种可能性,A:深度开发卓有成效,游客数量继续增加,市场扩大,旅游区进入复苏阶段;B:限于较小规模的调整和改造,游客量可以较小幅度地增大,复苏幅度缓慢,注重对资源的保护;C:重点放在维持现有容量,遏制游客量下滑的
3、趋势,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D:过度利用资源,不注重环境保护,导致竞争能力下降,游客量显著下降;E;战争、瘟疫或其他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游客急剧下降,这时想要游客量再恢复到原有水平极其困难。,2.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影视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2.国内外研究进展,国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总体上集中在周期阶段划分、周期阶段特征、周期的影响因素、理论意义以及与其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等方面。,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研究,国外学者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中都试图找出各自案例地生命周期的主导影响因素,以期探讨对一般旅游地生命周期产
4、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质量与容量;过度商业化;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的丰度;居民的支持度;旅游形象;旅游地的竞争力;旅游地的竞争力;外部投资;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的作用;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客源市场的改变;外部政治环境;等等。,推动旅游地演进的力量结构(Haywood,1986),推动旅游地演进的有七种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七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旅游地的演进过程。,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相对较晚。1990年,张文讨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问题。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向国内介绍了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同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
5、评述。此后,许多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对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也进行了较多的分类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型的旅游地,也包括人文资源型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型的旅游地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山岳型旅游地、喀斯特洞穴旅游地及滨海型旅游地。陆林、杨效忠(2004)等针对山岳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先后进行了研究;对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中,保继刚(1995)首先就其生命周期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丁健(2000)、任敬(2003)、李亚(2003)、李睿(2004)等相继对喀斯特洞穴旅
6、游地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人文资源型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公园上。,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争论,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旅游学刊,1997。李舟:关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深层思考与杨森林老师商榷,旅游学刊,1997。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旅游学刊,1997。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查爱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深入探讨,社会科学家,2003。,3.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作为旅游地
7、的解释模型 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 作为预测工具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4.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影视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文章结构旅游地生命周期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演化方向结语,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年2月。,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探索阶段、参与阶段,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探索阶段大致开始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早期,整个阶段与宗教密切相关,同时吸引众多文人雅士,登临揽胜,
8、赋诗作画,流传后世,为名山增辉。成立于本世纪3040年代的黄山建设委员会、九华山管理筹备处,标志着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两山开发,同时也标志着两山旅游生命周期探索阶段的结束,参与阶段的开始。道路、水电、旅馆建设是本阶段开发的重点。本阶段旅游者人数逐渐增多,但政府等单位接待客人占较大份量。参与阶段结束于70年代末。,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发展阶段,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进入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19791987年两山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和25.1%。旅游市场区域结构基本形成,旅游市场季节性明显。为了适应旅游迅速发展,两山制定了风景
9、区规划,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对旅游环境产生的压力日益明显,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已经出现。进入80年代中期,大致以1987年为界,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已明显小于前期。19871993年黄山、九华山旅游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6%和4.6%,并且1987年后旅游者人数增长出现波动现象。有些年份呈负增长。,黄山、九华山旅游人数增长曲线,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演化方向,成熟阶段应该是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演化方向。首先,黄山、九华山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且两山均属大型风景名胜区,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10、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空间。其次,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两山地处华东地区,邻近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地区,这些地区居民出游能力较强,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第三,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安徽省将两山作为振兴皖南旅游经济的支柱,加以重点扶持。国家将黄山作为推向海外的旅游拳头产品,予以重点发展。,黄山旅游生命周期模型,结论,虽然巴特勒模型中巩固阶段一些现象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反映,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旅游发展水平,两山旅游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比较适合两山旅游发展现状。巴特勒模型中的停滞阶段、衰落阶段特征性现象目前在黄山、九华山尚没有明
11、显表现。根据两山实际情况,参考国外研究,黄山、九华山旅游生命周期今后演化方向,脱离巴特勒型后期阶段,进入较为理想、持续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阶段完全是可能的。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案例选择比较研究研究结论原因分析措施建议,李睿等: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经济地理,2004年9月。,研究背景,中国的溶洞有上千处,多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区,是碳酸岩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有地貌,往往形成风景秀丽的旅游区。溶洞作为一种地下世界,给人以幽静、粗犷的自然美感受,洞中各种溶蚀形态和钟乳石堆积物,塑造出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
12、奇妙景致,被称之为“梦幻世界”、“人间仙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开放的旅游洞穴已达200多个。著名的如广西芦笛岩、广西七星岩、贵州织金洞、贵州安顺龙宫、浙江双龙洞、浙江瑶琳仙境、辽宁本溪水洞、云南阿庐古洞等。仅浙江省内已开发为旅游地的溶洞就有桐庐瑶琳仙境、建德灵栖洞、富阳碧云洞、杭州灵山洞、临安瑞晶洞等。这些溶洞对外旅游开放的前几年,很多都曾出现过游人如织的场面,一年的游客量曾创下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的记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溶洞的游客人次逐渐减少,个别的甚至不得不关门谢客。研究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对于溶洞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根
13、据具体旅游地的年游客量变化情况来研究溶洞型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特点,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瑶琳仙境等景区管理委员会,也有的来自历年各地统计年鉴、年鉴和相关的研究文献,力求数据准确齐全,具有连贯性。绘制各旅游地自开业以来历年游客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历年游客量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自变量X(第一年取值为1,第二年取值为2,依次类推),历年游客量或历年累加游客量为因变量Y,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案例选择浙江瑶琳洞,瑶琳洞于1979年初探,1980年7月试开放,1981年10月一、二、三洞厅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纳入富春江新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曾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佳旅游胜地
14、”,2000年10月,第四届国际风景溶洞会议在瑶琳洞举行。瑶琳洞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溶洞型旅游地的典型代表。,瑶琳洞的历年游客量变化情况,瑶琳洞的年游客量在开放当年(1980年)为17.6万人次,随后4年游客量快速增长,19811984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0%,至1984年游客量达到最大,为125.39万人次,是1981年的2.74倍。从1980年代中期至今,年游客量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至2002年游客量少为33.0万人次,仅为1984年最大值的26.3%,平均每年下降7.2%,其中自19841989下降速度较快,平均每年下降13.8%;19892002年下降速度趋缓,平均每年下降4
15、.4%,其中2000年后的年游客量基本持平,有趋于稳定的迹象。总的来说瑶琳洞的旅游吸引力已经逐年减弱,步入了衰落阶段。,为了抑制这种不利趋势,开发管理者曾采取过一些补救措施,如1991年通过光电手段将四五六洞厅建成“神仙世界游乐宫”向游客开放,1992年为方便游客在六洞出洞口开通一条578米的游览列车线,1993年在三厅出口的2,800平方米的休息室兴建了“三十六计蜡像馆”等,但始终未能挽回游客量下降的局面。,比较研究,云南燕子洞浙江临安瑞晶洞贵州织金洞,云南燕子洞,燕子洞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全长4,000多m,分水旱两洞,洞体宽敞,平均洞高31.5m,平均洞宽8m,洞内景观质量高,而且洞内栖息
16、着24万多只白腰雨燕,每年春夏秋三季可观赏到数万只燕子早出晚归的壮观景象,并且还可观看当地农民徒手攀岩采燕窝的惊险场面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等节目。,燕子洞的探查阶段始于明末清初,清末有道士到洞内住持,把宗教信仰与风景名胜结合于一起。直到1980年,每年都有香客和游人到燕子洞,主要是参观旱洞和水洞洞口。但也难以定量研究探查阶段的游客规模。从1981年起,开始进入参与阶段,正式收取门票,当年游客达8.57万人次,此后几年游客人数逐年上升,1986年游客人数达14.5万人。同时当地人开始参与旅游活动,出现一些销售香烟、经营餐饮的摊贩。燕子洞自1986年投资开发水洞部分,1987年对外开放,在开发后第四
17、年1990年达到年游客量最大值48.28万人次,随后就进入了衰落期,并且每年游客量的减少速度也是从快到缓的。管理处从1991年起共投资929.48万元对洞进行深度开发,但仍然阻止不了年游客量下降的趋势。,燕子洞游客量年变化曲线,浙江临安瑞晶洞,瑞晶洞于1996年对外开放,虽然开发年份不长,但却显现出了溶洞型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它在开放后第4年1999年游客量达到最大值11.69万人次,为1996年的3.34倍,自2000年开始游客量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贵州织金洞,织金洞的发展历程大致也经历了发展、衰落等几个阶段,年游客量在开发后第三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1990年代后减速明显放缓。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开发 原理 案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