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P.ppt
《4.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P.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本章内容,4.1 BJT 4.2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4.4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问题 4.5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4.6 组合放大电路 4.7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本章要求,1.了解双极结型三极管(BJT)的结构、工作原理、温度对参数及特性的影响,掌握其符号、电流关系、特性曲线、参数、使用和应用,三种工作状态(区)的条件、特点和判断。,2.掌握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3.熟悉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掌握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
2、动态分析、性能特点和用途。,4.了解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熟悉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掌握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放大电路的组成、工,4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5.掌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性能特点和用途。6.熟悉组合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复合管的特点和判断。,7.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幅度失真、相位失真、频率失真、线性失真、产生频率响应的原因、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作原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性能特点和用途。,4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重点难点,重点:双极结型三极管(BJT)的符号、电流关系、特性曲线、参数、使用和应用;
3、三种基本放大电路(共射、共集和共基)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分析(估算法)、动态分析(小信号模型分析法)、性能特点和用途;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性能特点和用途。,难点:双极结型三极管(BJT)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静态分析(图解分析法、估算法)和动态分析(图解分析法、小信号模型分析法),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本节内容,4.3.1 图解分析法 1.静态工作点的图解分析 2.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 3.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 4.图解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3.2 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1.BJ
4、T的H参数及小信号模型 2.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3.共射放大电路特点 4.共射放大电路用途 5.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本节要求,1.熟悉静态工作点、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了解图解分析法的适用范围。,2.掌握BJT的H参数及小信号模型、用H 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性能特点和用途;了解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BJT的H参数及小信号模型、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性能
5、特点和用途。,难点: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BJT的H参数及小信号模型、用H参数小信号模型分析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怎样分析放大电路?,A.分析步骤 B.分析方法,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A.分析步骤,(1)把原电路分解为直流通路 和交流通路。,(2)用直流通路求直流参数(估算法、图解法:求静态工作点Q:VBEQ、IBQ、ICQ、VCEQ)。,(3)用交流通路求交流参数(图解法:求电压放大倍数Av、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m 等)。,动静分开,先静后动,放大电路直流电、交流电并存,直流通路与交流参数无关,交流通路与直流参数有关,分析时通
6、常分开处理。,(4)用 H 参数小信号模型代替三极管可求得更多交流参数(模型法:求电压放大倍数 Av、输入电阻 Ri、输出电阻 Ro 等)。,4.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B.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求静态工作点Q:VBEQ、IBQ、ICQ和VCEQ。,2)动态分析,求Av、Ri、Ro、Vom。,(1)图解法:已知特性曲线,画交流通路,通过作图求Av 和Vom(4.3.1),(2)小信号模型法:由等效电路求Av、Ri和Ro(4.3.2),(1)估算法:已知 VBEQ(硅管、锗管),由直流通路求IBQ、ICQ和VCEQ(4.2.2),(2)图解法:已知特性曲线,画直流通路,通过作图求VBEQ、IB
7、Q、ICQ和VCEQ(4.3.1),4.3.1 图解分析法,怎样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1.静态工作点的图解分析 2.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 3.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 4.图解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3.1 图解分析法,1.静态工作点的图解分析,图解分析法:已知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管外电路的特性,用作图的方法求取有关参数。,作图求静态工作点:VBEQ、IBQ、ICQ和VCEQ。,4.3.1 图解分析法,2.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作图求电压放大倍数 Av 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Vom或有效值Vo。,4.3.1 图解分析法,3.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失真:输出与输入波形不一样,有畸变,
8、失去原样。,放大电路要求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是线性比例关系,不失真地放大是对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失真使放大失去意义。当然放大区并非绝对线性,只是失真较小。,由于晶体管存在非线性,使输出信号与输出信号不成比例,输出信号不能反映输入信号的情况,产生了新的频率成分,称为非线性失真,包括截止失真和饱和失真。,用非线性失真系数衡量失真轻重:在正弦输入信号下,输出波形谐波总有效值与基波有效值之比。,4.3.1 图解分析法,1)没有失真,静态工作点合适,输入信号变化范围工作在线性区。,iB=IBQ,4.3.1 图解分析法,不失真条件,为了避免进入截止区而引起非线性失真,应满足:,为了避免进入饱和区而引起非
9、线性失真,应满足:,ICQ Icm+ICEO,VCEQ Vcem+VCES,其中:Icm为集电极交流电流的幅值,ICEO为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反向饱和电流(穿透电流),ICEO 几A(硅管)、几十A(锗管),其中:Vcem为集电极发射极间交流电压的幅值,VCES为饱和压降,临界饱和压降VCES=0.7V(硅管)、0.3V(锗管),深度饱和压降VCES=0.3V(硅管)、0.1V(锗管),在 vbe 负半周部分时间工作点到达截止区而引起的失真。,VBEQ,4.3.1 图解分析法,2)截止失真(1)产生原因,死区(截止),iB=0,iB 被削底,截止区特点:iB=0,iC=ICEO0,没放大作用。,静
10、态工作 点偏低,IBQ,静态工作 点偏低,4.3.1 图解分析法,iB 被削底后iC也被削底,vCE被削顶。(vce 与 vi、ib、ic反相),注意:PNP管由于是负电源供电,失真波形的表现形式与NPN管相反,VCEQ,ICQ,ICEQ,IBQ,Q点调高,4.3.1 图解分析法,(2)消除截止失真,减小Rb、加大VBB 增大IBQ,静态工作点偏低,即IBQ偏小,Q点偏低,在 vbe 整个周期都工作在输入特性线性区,iB没有失真。,静态工作 点偏高,4.3.1 图解分析法,3)饱和失真(1)产生原因,4.3.1 图解分析法,在vbe 正半周部分时间到达饱和区而引起的失真。,饱和区特点:iC不随
11、iB增加,没放大,vCE=VCES,iB 没失真,iC被削顶,vCE被削底。,PNP管由负电源供电,失真波形表现形式与NPN管相反,深度饱和,临界饱和,4.3.1 图解分析法,(2)消除饱和失真,增大Rb、减小VBB减小IBQ减小ICQ(=IBQ),增大VCC负载线右移增大VCEQ(=VCC-ICQRc),减小Rc负载线变倾斜增大VCEQ(=VCC-ICQRc),减小 减小ICQ(=IBQ)(换管),VCC,IBQ,4)双重失真,4.3.1 图解分析法,即使Q合适,如果输入信号幅值过大,则在输入信号正半周会进入饱和区,在输入信号负半周会进入截止区,同时产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减小输入信号幅值
12、可消除失真。,5)非线性失真,4.3.1 图解分析法,截止失真是由于静态工作点偏低或输入信号幅值过大,饱和失真是由于静态工作点偏高或输入信号幅值过大,使三极管工作在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区(截止区或饱和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不成正比,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不一样,产生了新的频率成分,统称为非线性失真。要避免。,用非线性失真系数衡量失真轻重程度:在正弦输入信号下,输出波形中的谐波总有效值与基波有效值之比。,4.3.1 图解分析法,6)非线性失真系数,简称失真度,也称总谐波失真、总谐波畸变率(THD,Total Harmonics Distortion)。,例如:输出波形中的基波有效值VO1=1V,二次
13、谐波有效值VO2=10mV,则,输入正半周不到饱和区,输出vCE变化范围为VCEQ VCES。,4.3.1 图解分析法,7)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Vom(1)电路参数已确定,最大不饱和输出电压幅值,VomR=VCEQ-VCES,输入负半周不到截止区,输出vCE变化范围为VCEQVCC-ICEORc。,4.3.1 图解分析法,最大不截止输出电压幅值,VomF=VCC-ICEORc-VCEQ VCC-VCEQ=ICQRc,Vom=minVomR,VomF,木桶理论,iB=0,4.3.1 图解分析法,(2)电路参数未确定,IBQ,为了得到最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静态工作点应设在负载线位于放大区部分的中
14、间,即对应于vCE=VCES 和 iB=0两点间的中点。,iB=0,VCEQ=(VCC-ICEORc-VCES)/2,4.3.1 图解分析法,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是不产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时放大电路能输出的最大电压幅值,它是放大电路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只要Vi Vim 输出就不会产生失真。,求得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后,就可得到最大允许输入电压幅值Vim。,(3)输出动态范围VPP,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工程上常使用。,VPP=2Vom,Vim=Vom/Av,在保证不产生截止失真和所需的 Vom 的前提下,为了减小损耗和噪声可把Q设低些。,4.3.1 图解分析法,8)电路参数对Q的
15、影响,Rb、VBB IBQ ICQ(=IBQ)VCEQ,VCC 负载线右移VCEQ(=VCC-ICQRc),Rc 负载线变倾斜VCEQ(=VCC-ICQRc),ICQ(=IBQ)VCEQ(换管),VCC,左图因电路参数改变使Q产生如右图所示变化。,4.3.1 图解分析法,例1,(1)静态工作点从Q1移到Q2、Q2移到Q3、Q3移到Q4分别是因为哪些参数变化造成的?参数是如何变化的?,Q1Q2:Rc 减少;,Q2Q3:Rb 减少或VBB 增大;,Q3Q4:VCC 增大。,4.3.1 图解分析法,(2)静态工作点分别是 Q1 Q4 时,哪个最易产生截止/饱和失真?哪个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最大?约
16、多大?,Q1、Q2最易截止失真;Q3最易饱和失真;Q4最大不失真电压Vo最大。,Vom=VCEQ VCES=6-0.7=5.3V,4.3.1 图解分析法,(3)Q4时集电极电源VCC多少?集电极电阻Rc多大?,由图可得(vCE=VCC=12V,iC=0),(vCE=0,iC=VCC/Rc=12V/Rc=4mA)。,Rc=VCC/iC=12V/4mA=3k,4.3.1 图解分析法,9)判断能否不失真放大,根据放大电路组成原则和不失真放大的条件来判断。,(1)从直流通路来判断:,电源的极性、大小和连接是否使晶体管工作在线性区:如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使整个
17、波形处于放大区。已给定参数,则计算Q;未给定参数,则假定参数正确。,(2)从交流通路来判断:,输入信号能否传输到放大电路中。如有没有开路、短路,是否加到三极管的b-e、场效应管的g-s之间。,输出信号能否有效输出。如有没有开路、短路,是否从三极管的c或e、场效应管的d或s取出。,4.3.1 图解分析法,例2,下列电路哪些具有放大作用?,(a),4.3.1 图解分析法,4.3.1 图解分析法,RC,4.3.1 图解分析法,(h),(g),4.3.1 图解分析法,例4.3.1,已知硅管,=37.5,输出特性曲线。,(1)从电路组成说明与右图的主要区别,左图是从右图演变来的。,常见电路掌握分析,图
18、A 信号源、负载直接接到放大电路,称为直接耦合,会改变设置好的静态工作点。图 B 电容 C1、C2 隔离它们与放大电路的直流联系,又使交流信号顺利输入、输出(隔直通交),称为阻容耦合,耦合电容一般为几十F。,4.3.1 图解分析法,图A输入信号没接地,易受干扰造成工作不稳定。,极性,4.3.1 图解分析法,图B采用两个直流电源供电,使用不方便。直流电源数量应尽量少,使电路简单。图 C 将 VCC、VBB 两个直流电源合并,采用一个直流电源供电,将 Rb 接 VBB 的一端改接到VCC,由VCC 兼负VBB 的任务。,4.3.1 图解分析法,为了简化电路画法,习惯上只标出电源对地大小和极性,如+
19、10V、-10V,不画电源符号。,简化画法,+12V,4.3.1 图解分析法,元件作用,三极管T 电流放大作用,用基极电流 iB微弱的变化控制集电极电流 iC 产生 倍的变化,iC=iB,是核心元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工作在放大区。,电源VCC 能量源泉,配合Rb提供适当的静态电压VBEQ 和电流 IBQ,使发射结正偏;产生静态电流 ICQ,配合 Rc 提供适当的静态电压VCEQ,使集电结反偏,工作在放大区。,4.3.1 图解分析法,基极电阻Rb,配合VCC 提供合适的偏置电压VBEQ和偏置电流IBQ。,集电极电阻Rc 与VCC配合提供适当的VCEQ,将 集电 极电 流 变化转为电压变化
20、得到电压放大,vs vBE iB iCvRc=iCRc vo。,耦合电容 C1、C2 分别隔离信号源、负载与放大电路的直流联系,又使交流信号顺利输入、输出,隔直通交。,4.3.1 图解分析法,直流通路,(2)画出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输入为0,电容断开,其它照画,标出直流。,直流符号,正偏,反偏,交流符号,4.3.1 图解分析法,交流通路,直流电源短路(内阻很小),大电容短路(容抗很小),其它元件照画,标出交流电量。,交流符号,4.3.1 图解分析法,图中元件连接关系不够清晰,改画一下。,Rb与三极管的be结并联,在输入回路;Rc、RL并联再并接在三极管的c、e极,在输出回路。,4.3.1 图解
21、分析法,(3)估算法求 IBQ、ICQ、VCEQ,由直流通路基极-发射极回路求IBQ(VBEQ已知)。,VCC=IBQ Rb+VBEQ,求 IBQ,注意电压、电流、电阻单位。,与式4.2.1不同,4.3.1 图解分析法,求 ICQ,根据三极管电流关系求ICQ。,ICQ=IBQ=37.540=1500A=1.5mA,求VCEQ,由集电极-发射极回路求VCEQ。,VCC=ICQ Rc+VCEQ,VCEQ=VCC-ICQ Rc=12V-1.5mA4k=6V,4.3.1 图解分析法,采用总电量符号是为了与特性曲线一致。,由于静态时交流量=0,所以总电量=直流量。,(4)图解法求 ICQ、VCEQ,由直
22、流通路集电极-发射极回路列出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VCC=ICQ Rc+VCEQ,iC=ICQ,vCE=VCEQ,VCC=iC Rc+vCE,vCE=VCC-iC Rc=12-4 iC,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4.3.1 图解分析法,在输出特性曲线上作输出直流负载线,vCE=VCC-iC Rc=12-4 iC,取两点:M(vCE=VCC=12V,iC=0),,N(vCE=0,iC=VCC/Rc=12V/4k=3mA),直流负载线与 iB=IBQ=40A的那条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点为静态工作点Q。求得VCEQ=6V,ICQ=1.5mA。,M,N,IBQ,连接M、N两点即得输出直流负载线。,求静态工作点IC
23、Q、VCEQ,4.3.1 图解分析法,(5)写出电压vBE的表达式及输出交流负载线方程,电压vBE的表达式,由直流通路得基极-发射极间直流电压 VBE=VBEQ,由交流通路得基极-发射极间交流电压 vbe=vi,总电压 vBE=VBE+vbe=VBEQ+vi,4.3.1 图解分析法,输出交流负载线方程,由直流通路得集电极-发射极间直流电压VCE=VCEQ,由交流通路得集电极-发射极间交流电压 vce=-ic(Rc/RL)=-(iC-ICQ)RL=ICQRL-iCRL,总电压 vCE=VCE+vce=VCEQ+ICQRL-iCRL,当vi=0时iC=ICQ,代入输出交流负载线方程,得vCE=VC
24、EQ。即输出交流负载线经过静态工作点Q。,4.3.1 图解分析法,输出交流负载线方程 vCE=VCEQ+ICQRL-iCRL,在输出特性曲线上作输出交流负载线,再取一点M(vCE=VCEQ+ICQRL=6+1.5(4/4)=9V,iC=0)。,连接M、Q并延长到纵轴N即得输出交流负载线。,输出交流负载线是经过Q、斜率为-1/RL的直线。,M,N,交流,直流,4.3.1 图解分析法,(6)求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o,在输出特性曲线上用输出交流负载线求。,最大不饱和输出电压幅值,VomR=VCEQ-VCES=6-0.7=5.3V,最大不截止输出电压幅值,VomF=VCEM VCEQ=VCEQ+ICQ
25、RL VCEQ=ICQRL=1.5mA(4/4)k=3V,Vom=minVomR,VomF=min5.3V,3V=3V,交流,直流,4.3.1 图解分析法,10)输出交直流负载线比较,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交流,vCE=VCC-iCRC,vCE=VCEQ+ICQRL-iCRL,输出交流负载线方程:,经过Q、斜率为-1/RL,反映了动态工作情况。,经过Q、斜率为-1/Rc,,反映了静态工作情况。,(1)输出直流负载线,(2)输出交流负载线,输出交流负载线比输出直流负载线倾斜,RL=时两者重合。,直流,vCE=VCEQ+ICQRC iCRC=VCC-iCRC,4.图解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3 放大 电路 分析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