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ppt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我国小学思想品德、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柳杨 2014011017,按照相关课程的历史时期,按照“品德与生活(社会)”主要学科的发展情况,本章两条逻辑线索,讨论:在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进行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直接法: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单独设立课程来进行,以体现这一教育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间接法:则主张道德教育通过其他各门学科的有机渗透来自然地进行,不应该把它简单的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一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相关课程的历史演变,清末,民国时期,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一)清末学校道德和社会学科课程,清末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
2、的普通学堂:1、1897年,洋务派官僚中的大工商业资本家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师范院,秋季设外院。该校设有国文、算数、英文、舆地、史学和体操六门课程。这是我国近代学校开设史、地学科之始。2、1899年,吴县陆基创办崇辨蒙学与苏州,分甲乙两班。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学科一教甲班。开始出现历史、地理的名称。3、清末,钦定小学堂章程(1902)规定:每学年都要开设修身、史学和舆地等科,并规定课时。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每学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历史、地理学科,并规定了不同年级各科的主要内容。,(二)民国时期小学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学段,1、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
3、表对初等小学道德课程及课时要求,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高等小学道德、社会学科课程及课时的要求,2、1916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和高等小学令实施细则,提出:修身要旨,在遵照教育纲要,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自第三年起,兼授公民须知,示以民国之组织及立法行政司法之大要;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地理要旨,再使儿童略知地球表面及人类生活之状态,本国国势之大要,以及养成爱国之精神。,3、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改革学制,新学制是六三三制、即“壬戌学制”。为实施新学制,1923年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初级小学阶段合并了卫生、公民、历史和地理为社
4、会科,高级小学仍开设历史和地理。我国小学社会科以此为开端。,(三)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这一时期本类课程设置的阶段特点:,1949-1957年,1957-1966年,1966-1981年,品德课程隐形化,历史、地理课程显性化。,品德教育强调实践,历史、地理课程强调知识。,品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都强调政治性。,(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国家教委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五四制),年级,这一时期本类课程设置的阶段特点:,1981-1991年,1991-2001年,2001年至今,思想品德和历史、地理不同课程并列兼顾,品德类课程加强,社
5、会类课程综合,品德类和社会类课程走向大综合,(五)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及社会学科课程,国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了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小学阶段课程,其中就有品德与社会(1-2年级,包括了自然的一部分内容)、品德与社会(3-6年级)。,品德与生活(1-2年级)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儿子住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责任感、有创意地去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品德与社会(3-6年级)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品德 社会 生活 发展 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