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选修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
《孔子《论语》选修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论语》选修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3.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人世间有很多种智慧。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为什么等于2”的那种智慧,不是关起门来冥思“世界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等形而上问题的那种智慧。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荀子在天论一文中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意思是说,不切于实用的辩说,不切于实际需要的明察,应该抛弃而不加研究。这种看法并非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却凸显了先秦儒家学者的立场。,齐读课文,借助注释自译全文。,一、读准字音:是知也 莒父 輗軏 松柏后彫末如之何 文过饰非 弘道 薄责于人,二、探讨: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几方面折射孔子为
2、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二、翻译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重点:诲:教导;女通汝(r)你;为:表判断,相当于是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词,这,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
3、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多知(zh)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译重点: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正视无知-实事求是,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
4、认自己的无知。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话题:实事求是,比喻论证:世界文化遗产如汪洋的大海一样博大,每个人所学到的就像沧海一粟那样渺小,所以人要有一颗敬畏和谦虚的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翻译: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知道身上有不足就要改,那种明知道自己身上有缺点却不去改正的人就是不对的,正所谓亡羊补牢尚不晚矣,就是教育我们要知错就改,(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
5、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食通“蚀”;之3:代词,他。更:改正(变),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待错误-知错能改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话题:知错能改,
6、引用论证: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勇于反省自己在文革期间对小狗包弟犯过的错。二战后,德国敢于承认发动大战的错误,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原谅,而日本则相反。,(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者,弘扬之意。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道”提高自己,必须经历一个苦闷、挣扎、思考,并不断欣喜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如噩梦惊醒,有苦,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内心升腾出无以言表的畅然之气,有甜,继而倍增前进的动力,直至达到觉解的地步,获得永无穷尽的人生快乐,进而胸装天地众生,仁者爱人,大济苍
7、生,此所谓“人能弘道”者也。,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的去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并非真心诚意地做仁者之事,那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貌岸然,非但无法畅然人生之正气,获得人生的快乐与真谛,而且必将在浑沌的人生困境中,在“人生是苦难”的低级层次中,苦苦挣扎,必将与生命、人性的美好、伟大无缘。,(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重点翻译:厚,薄:多,少;而:连词,表并列,不译;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与人相处-责己严,待人宽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
8、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话题:与人相处-严于己,宽于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秦李斯谏逐客书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孔子说:“对自己要求多而严,却对别人要求少而宽,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
9、怨恨。,(8)子曰: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翻译:孔子说: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处理政事-欲速则不达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话题:处事-欲速则不达(积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重点翻译:其:副词,怎么;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11、有死,民无信不立。,重点翻译: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圣人看道理直如此透彻!,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 选修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