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生产环境与健康一节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损害.ppt
《五章生产环境与健康一节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损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生产环境与健康一节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损害.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性损害,一、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直 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1)生产性毒物 常见者有金属和类金属 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 有机溶剂 农药 高分子化合物等,(2)生产性粉尘 无机粉尘 有机粉尘 混合粉尘,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2)异常气压(3)噪声(4)振动(5)电离辐射(6)非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主要是生产过程中接触
2、到的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指与劳动组织、劳动负荷、劳动工具、劳动 者操作姿势等有关的因素。,强迫体位:脊柱弯曲变形、扁平足等;骼肌肉过度紧张:滑囊炎、腰背痛等;视频显示终端作业:视力紧张、视力下降等 劳动组织不合理或劳动负荷过大:精神心理紧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场所的劳动卫生、安全条件和设施有关的因素。,二、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injury),(一)职业病职业性
3、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 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法定职业病,指政府有关法律规定的职业病。1.职业病范围,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57年2月卫生部,14种,1987年修订:9类10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代会第24次会议 职业病目录: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10大类115种,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和名单 序号 法定职业病的种类 数量 1 尘肺 13 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 3 职业中毒 56 4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4、5 5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 6 职业性皮肤病 8 7 职业性眼病 3 8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3 9 职业性肿瘤 8 10 其他职业病 5,2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多数可识别,可检测且可呈现一定的 剂量-反应关系;(3)发病多为群体发病,出现在接触同一职业 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4)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3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 职业病的诊断必须由法定诊断机构集体诊断,其诊断应综合以下四方面的资料:,(1)职业史确定职业病的重要前提,内容包括:患者的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种类、时间和剂量,接触方式和
5、防护措施使用等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同工种其他人患病情况非职业性接触和其他生活情况,(2)生产环境的劳动卫生调查包括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环境卫生条件、防护措施及其使用效果等一般情况,车间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特点、水平。,(3)临床表现其症状和体征是否符合某一职业病的特征,特别要注意早期典型的症状与体征。,(4)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生物材料中毒物、代谢产物的含量和生化指标的测定;X线胸片;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测定等。可提供有害因素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的证据。,(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还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
6、增高或病情加重,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病因是多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潜在疾病或病情加重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不属我国法定职业病范围,但对工农业生产发展有影响,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慢支、肺气肿骨骼及软组织损伤:腰背疼痛、肩颈疼痛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CS2、CO 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生殖功能紊乱:Pb、Hg早产、流产消化道疾患:高温消化不良及溃疡病,(三)职业性外伤(工伤),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或防护措施不当而发生的突发性
7、意外伤害,称职业性外伤。,工作发生的主要原因,生产设备本身有缺陷防护设备缺乏或不全劳动组织不合理或生产管理不善个人因素操作环境因素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toxicant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 物称为生产性或职业性毒物。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性中毒。,来源: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半成品、成品、副产品或 废弃物。存在形式:气体、蒸气、雾、粉尘和烟进入机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吸收,其次为皮肤,而消化道吸
8、收意义不大。,一、铅和铅中毒(一)理化特性铅(Lead;Pb)为蓝灰色重金属熔点327,如加热温度至400500则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为铅的各种氧化物,再凝聚为铅烟。水溶性差异较大,如醋酸铅(铅糖)极易溶于水;氧化铅(密陀僧)可溶于水;碱式碳酸铅(铅白,宫粉);硫化铅(黑锡丹)极难溶于水。含铅的偏方治疗慢性疾病等。,(二)接触作业铅锌矿的开采及冶炼;蓄电池及颜料工业的溶铅和制粉;含铅油漆的生产与使用;制造电缆和铅管;铅的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电力与电子行业。,(三)毒理 1毒性 铅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溶解度和分散度 的大小,(1)吸收呼吸道:主要途径,消化道:少量,吸收率51
9、0%皮肤粘膜:无机化合物不能,四乙基铅可以,(2)代谢分布,吸收入血,血红蛋白,血浆蛋白PbHPO4,肝肾脾肺皮肤,Pb3(PO4)2,骨(90-95%)毛发牙齿,感染饮酒外伤酸碱平衡紊乱,PbHPO4,血循环,(3)排泄,尿液:主要途径,2080g/d粪、胆汁、乳汁、唾液、汗液、月经:少量,3中毒机理,(1)铅对血红素合成过程的影响(2)铅引起血管痉挛(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ALAS,ALA,ALAD,卟胆原,尿卟啉原合成酶,尿卟啉原,尿卟啉原脱羧,粪卟啉原,粪卟啉原氧化酶,原卟啉,Fe2+亚铁络合酶,血红素,珠蛋白,血红蛋白,线粒体,胞质内,Pb,Pb,Pb,Pb,铅中
10、毒病人出现的异常血红素前体化验所见,ALA升高(血、尿)卟胆原升高(尿)尿卟啉升高(尿)粪卟啉升高(尿)FEP升高、ZPP升高(红细胞),铅对血红素合成酶影响的示意图,(四)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1)神经衰弱综合征(2)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损害(3)中毒性脑病:在中毒晚期或病情较重时出现,2消化系统(1)消化功能障碍: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等。(2)铅线:牙龈边缘有边界比较清晰的蓝黑色细线。(3)腹绞痛:突发性剧烈绞痛,伴有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多在脐周,但患者腹部无固定压 痛点及反跳痛、板状腹等外科急腹症的表现。,3造血及心血管系统(1)贫血:低血色
11、素性正常细胞型(2)高血压、铅性面容:患者面部中心区域呈 现土黄色的面容,4其他(1)肾脏:蛋白尿、红细胞及管型尿,肾功能减退。(2)内分泌失调,(五)实验室检查 1体内铅负荷测定(1)血铅:正常上限值是2.41mol/L(50g/dL);(2)尿铅:正常上限值是0.39mol/L(0.08 mg/L)或0.48mol/24h(0.1 mg/24h)。,2血液学指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3血液生化指标(1)尿-ALA测定:正常上限值是30.5mol/L(4 mg/L)或45.8mol/24h(6mg/24h);(2)尿中粪卟啉测定:正常上限值是(+);(3)FEP、ZPP:正常上限值分别
12、为2.31mol/L(130g/dL)和2.08mol/L(130g/dL)。,4神经系统检查指标 肌电图、脑电图等、神经毒理学测定(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六)诊断主要根据铅作业接触史,作业现场调查和铅烟、铅尘测定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GB11504-89)进行诊断,还应注意有关的鉴别诊断。,有密切铅接触史,但临床表现不显著或根据常规尿铅检查不易分析判断时,可酌情采用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进行诊断性驱铅试验。,(七)治疗病因治疗:驱铅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是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八)预防1消
13、除和控制毒物(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铅化合物(2)改革工艺,实行技术革新,降低生产场所空 气中铅浓度,2加强劳动卫生管理3保护劳动者及加强个体防护(1)定期进行铅作业查体:铅作业者每年体检1次(2)就业前体检:严格排除铅作业职业禁忌症;(3)加强个体劳动卫生防护,二、汞和汞中毒,(一)理化特性1汞的熔点低,易蒸发2易流动,汞蒸气附着力强 3汞蒸气比重大 4汞蒸气具有高度弥散性和脂溶性,(二)接触作业1汞矿开采及冶炼行业2电气、仪表行业3化工行业4冶金行业5医疗行业6其他,(三)毒理 1体内过程(1)吸收: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吸收率为75%消化道:金属汞吸收率为1%;有机
14、汞可达90%,(2)分布、代谢和排泄,汞吸收入血血浆蛋白,全身组织,肾脏MT肝心CNS,肾皮质近曲小管,运动区、视听觉区、小脑,尿:70%唾液汗腺乳汁粪便月经,体外,2中毒机理,Hg 2+,+-SH,含巯基酶活性抑制血浆蛋白细胞膜,破坏,(四)临床表现,1急性、亚急性中毒,(1)生活性中毒:急性腐蚀性胃肠炎和汞毒性肾炎。,(2)职业性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似感冒样的全身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并可有急性口腔牙龈炎、急性胃肠炎、汞毒性皮炎。严重时可有肝肾损害。,2慢性中毒,(1)神经衰弱综合征:在中毒早期出现,(2)易兴奋症:较为特有的临床表现,(3)汞毒性震颤:神经性肌肉震颤,早期见于眼睑、舌、手
15、指,较重时可波及腕、上肢、下肢。逐渐发展成意向性震颤。“三颤试验”,即观察眼睑、舌和手的颤动。,(4)汞毒性口腔炎:汞线是硫化汞细颗粒形成的沉着线。但目前已很少见到。,(5)其他:胃肠功能紊乱、肾功能损伤等,(五)实验室检查主要以尿汞作为体内汞负荷量的判断指标尿汞正常上限值是:250nmol/L(0.05mg/L)(双硫腙法)100nmol/L(0.01mg/L)(冷原子吸收法)也可进行血汞和发汞的测定。,(六)诊断主要根据汞作业接触史、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业现场调查和空气中汞浓度测定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职业性慢性汞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应注意排除一些相似的疾病,如其他原
16、因引起的震颤和其他的精神、神经病患者等。,1.观察对象:尿汞增高,无汞中毒临床表现者,2.急性中毒(1)轻度中毒:短期接触大量汞蒸气,尿汞增高。可出现发热、头晕、头痛、震颤等全身症状。并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口腔牙龈炎及胃肠炎;急性支气管炎,(2)中度中毒:上述基础上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间质性肺炎肾病综合征,(3)重度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具备之一者,3.慢性中毒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慢性汞中毒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汞中毒分级诊断标准处理原则轻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三者:脑衰弱综合征;治愈后仍可从事原工作口腔牙龈炎;三颤;尿汞增高。中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二者:精神性格改变;治愈
17、后不宜从事毒物作业粗大震颤;明显肾脏损害;重度中毒具备下列表现之二者:小脑共济失调;治愈后不宜从事毒物作业精神障碍,(七)治疗驱汞治疗:首选药物是二巯基丙磺酸钠0.125-025g,im,1次/日,连用3d,间歇4d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对汞中毒性肾损害患者:尿量在400ml/d,方可使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与一般内科所用药物和方法相同。,(八)预防1消除和控制毒物(1)以低毒或无毒物质代替汞(2)改革工艺,密闭化、自动化作业(3)防止汞蒸气的产生和扩散(4)定期和及时消除汞污染(5)定期进行车间空气中汞测定,2加强劳动卫生管理 3保护劳动者及加强个体防护,三、苯和苯中毒,(一)理化特性1
18、常温下为无色油状液体,沸点低,极易挥发,在常温下即可形成苯蒸气,引起吸入性中毒。2苯蒸气比重大,一般多沉积在车间空气下方。3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中。,(二)接触作业 1苯制造行业 2化工行业 3其他,(三)毒理1吸收: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少量 消化道:吸收完全,但实际意义不大,2.分布、代谢、排出,苯,吸收,大脑血液肾上腺,50%,原形经呼吸道排出,40%,o,酚对苯二酚邻苯二酚,硫酸根葡萄糖醛酸,尿,排出,o,粘糠酸,H2O、CO2,排出,(四)中毒机理,苯属中等毒性物质,急性毒作用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麻醉;慢性毒作用主要是对造血系统损害,引起白血病或再障。,苯代谢产物,
19、抑制骨髓多能干细胞核分裂,基质巨噬C成纤维C,生长抑制,未成熟造血母C凋亡,GSHPrRNADNA,多种细胞系受损,造血系统损害,(四)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 以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为主:先兴奋后抑制早期呈现酒醉状后期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搐、呼吸浅表、血压下降、脉搏细弱,严重时可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2慢性中毒 以造血系统病变为主,(1)神经衰弱综合征: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部分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表现。,(2)造血系统损害:特征性表现。早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空泡、破碎细胞等。中期: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及紫癜出血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 环境 健康 一节 职业 有害 因素 损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