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生态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第一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土地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代与后代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和提高土地资源质量。,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1)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土地具有稀
2、缺性 要求对有限的资源必须分配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高的项目上,并要安排好组合比例关系。,(2)在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不同生产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品质要求不同,而丰度高、品位高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因而应把优质的土地资源安排到对资源品质要求高的生产项目上。,(3)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土地资源虽然不可再生,但后备资源的开发可以适当增加延续性,避免资源集中过量消耗,导致资源供给断档。,(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要考虑构造有序的区域配置机制,建立区际间资源流动的规则。,生产性安全性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
3、接受性,土地持续利用是技术、政策与行动的综合,目的在于把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统一起来,以便同时满足下述5个目标:,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1/4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7%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养活6倍的人口,二、走土地可持续利用道路的必然性,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用较少的财富养活较多人,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人口成为发展障碍,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相对短缺,水,案例:香港的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和对策,1 香港海湾、岬角、半岛和离
4、岛众多,具有良好的港湾条件。2 城市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程度高;工商业占地比例都不大,交通用地面积多。3 大力填海造地以弥补土地资源的短缺。4 筑塘蓄水以弥补淡水资源的紧张。5 农业用地大量减少,并严重荒弃。,当前和今后香港地区土地利用问题的一些基本措施:1、城市土地利用仍将是香港地区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2、填海造地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会对香港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应当非常重视保护农用土地和解决荒弃土地的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应用,香港黄金海岸大酒店内外环境,香港紫荆广场,香港岛凤凰山顶看维多利亚湾,中银大厦,星光大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既能保证人口对
5、食物的持续需求,又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和有序发展。(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调自我平衡,即以中国的耕地养活中国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又主要是通过省内平衡来实现的。,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是可持续发展 的客观要求,应在争取保证每年平衡的基础上,考虑较长远的时间,即使在人口高峰期,也可以保证粮食的需求。(4)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要保证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物的刚性需求,开发利用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但后备资源的开发,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
6、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以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第二节 可持续土地生态管理政策,一、生态化管理程序:生态评价 生态规划 生态设计 生态建设和生态影响的预控,end,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按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可分三组:,压力指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状态指标: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响应指标: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订者对土地压力、土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做出的响应。,针对土地侵蚀的土地质量指标,针对森林退化的土地质
7、量指标,针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土地质量指标,土地持续利用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1)生态指标体系,(2)经济指标体系,(3)社会指标体系,(4)环境效应指标体系,(5)景观指标体系,(1)生态指标体系,生态持续性: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指标,指标分类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 温度 降水量 气候灾害土壤条件: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 土壤污染 土壤侵蚀 土壤退化水资源:水资源量 水质立地条件:地貌特征生物资源:动物 植物 生物组成 生物多样性,(2)经济指标体系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态度和综合效益。,经济资源:土地生
8、产所需要的原料,考虑这些资源的变化性、可利用性、经济效果与利用。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效率。,经济环境:是土地利用的外因。如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市场状况,(3)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等。,环境效应指标体系包括:主动环境效应和被动环境效应两种类型。主动环境效应:指评价区内的土地利用活动所引起的,对评价区以外的环境产生作用。施肥,灌溉和排水被动环境效应:指由于评价区外的活动获条件的变化,引起评价区内土地利用持续性的改变。建立水坝,采伐森林,城镇和公路建设,(4)环境效应指标体系,(5)景观指标体系,景观生态指标包括:结构、
9、功能、变化与稳定性指标四大类。,end,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我国的主要土地生态政策,一、人与土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二、环境保护政策,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强化环境管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深刻的环境危机,上海市每天
10、产生出7300吨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一起排入黄浦江,每天又从江里抽出市民饮用的自来水。1988年初使几十万人遭殃的甲肝大流行,是水污染的结果,深刻的环境危机,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达43亿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达580万吨。,土法上马开采石棉矿,深刻的环境危机,我国沙尘暴频起和荒漠化扩展的步伐是一致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至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尤以西北地区为甚。沙尘暴就是土地荒漠化的警报,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速度的增大则是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弃
11、物、噪声污染,农村: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政策,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因地制宜的建立商品粮、棉基地和牧业、林业、渔业生产基地。,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2.生态农业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开展综合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
12、络。,3.生态农业模式:,综合利用,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了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发展,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4.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丝厂,养蚕业,植桑业,桑基,糖厂,种甘蔗,蔗基,养鱼业,鱼塘,塘泥,蔗叶,蚕沙,塘泥,滤泥,蚕蛹、废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丝厂,养蚕业,植桑业,养鱼业,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21世纪议程,生态农业,战略措施,农业模式,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
13、利用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的制度。,土地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用途分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键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预先审批;目的保护农用地;保障强化土地执法监督严肃法律责任。,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保护耕地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审批
14、占用耕地的,需做到;占多少。垦多少;或教你耕地开垦费;或异地复垦。2、基本农田保护制度,3、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1年内未用的耕种或缴纳闲置费;2年未用的无偿收回4、鼓励开发未利用的土地的规定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未利用地土地,农用地优先开发。,特点:,1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用途管制是落实总体规划的手段和措施2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用途管制的关键3征地审批权适当集中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必要条件4土地登记制度是土地用途管制的权利保障5以严格的土地监督检查制度为实现措施强化土地法律责任,土地用途管制内容,1农业用地管制农地非农化管制和农地农用内部的管制,农用地,耕地区,非耕地区,基本农田,一
15、般农田,2非农用地区管制非农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城市建设用地,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建设规划区内的界限和用地数量,乡(镇)村建设用地,3未利用土地管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第三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地的供给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给,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不受任何人为因
16、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无弹性的。,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一)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二)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使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从热量条件看,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除占土地面积1.2%的寒温带,以及占26.7%的青藏高寒气候带外,其余70%以上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都较好。,全年日平均气温注 10稳定期的累积气
17、温,由北到南自 2000-9500,无霜期自120天到全年无霜,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从雨水条件看: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3%,年降水量在400-2000 毫米以上,干燥度不超过1.5,全年降水量的 80%以上集中在作物生长期内,有利于作物生长。中国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 30.8%和19.2%,年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3以上。,西北部干早、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3.8%,但年生物产量仅占全国的9.5%,承载能力为全国的4.3%。这一地区也属于临界地区和越载区。,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18、(一)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土地经济供给是有效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例如,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多,其供给弹性较小,而建筑用地的经济供给弹性则较大。,(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节悄费结构
19、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1.延长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增加开发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指数,间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2.技术发展能提供替代品,从而增加对某些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土地的经济供给。3.发达地区的土地的经济适宜性好,间接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4.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用煤渣和工业废料制砖,这些措施都可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5.把建设用地的表层熟土、肥土运到贫脊的岗地上,保护土地资源可以提高了耕地的经济供给。,判断,1.对 2.错 3.对 4.错 5.对,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人类对农地的需求主要是获取食物。人类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持续 利用 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4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