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件CH6.ppt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件CH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件CH6.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基础 接口的功能与结构 端口编址接口地址译码方式接口信息传输方式 程序控制(无条件、条件)、中断、DMA、通道四.接口设计并行接口设计:无握手(无条件)、带握手信号、可编程并行接口串行接口设计 同步、异步,关键:设置接口电路,计算机与直接相联的外围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通常称为输入/输出(In/Out),而与远方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习惯上称为数据通信(data communication)。,3/81,CPU与外设两者的信号不兼容,在信号类型、功能定义、逻辑定义和时序关系上都不一致。如:信号类型有机械的、物理的、电信号等,信号形式有脉冲、模拟量或数字量等;
2、两者的工作速度不匹配,CPU速度高,外设速度低;若不通过接口,而由CPU直接对外设的操作实施控制,就会使CPU处于穷于应付与外设打交道之中,大大降低CPU的效率;数据传输方式不同,有并行、串行之分。它们不能与CPU直接相连,必须经过中间电路再与系统相连,这部分电路被称为I/O接口电路。,接口结构与功能,接口主要功能 数据缓冲 信号转换 联络控制接口硬件结构 存储器接口、外设接口接口技术组成 硬件:地址译码、读写控制、总线(数据)缓冲 软件:驱动程序(初始化、传送控制、结束控制等),CPU与外设都是面向接口而非直接联络!,端口和接口的区别?,端口(PORT),一定要理解,I/O接口通常设置有若干
3、个寄存器,用来暂存CPU和外设之间传输的数据、状态和控制信息。一般有三类寄存器,分别是数据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控制寄存器。接口内的寄存器通常被称为端口。根据寄存器内暂存信息的类型,分别称为数据端口、控制端口和状态端口。每个端口有一个独立的地址,CPU可以用端口地址代码来区别各个不同的端口,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读/写操作。,端口和接口的区别?,一定要理解,接口(Interface),1、若干个端口加上相应的控制逻辑电路构成了接口2、一个接口包含多个端口,端口是接口的一部分3、对接口的访问实质是对寄存器(端口)的访问,接口举例-USB通用接口芯片,-支持USB设备的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内置
4、控制传输的协议处理器,简化常用的控制传输。-通过U盘文件级子程序库实现单片机读写USB 存储设备中的文件。-并行接口包含8位数据总线,4线控制:读选通、写选通、片选、中断输出。-,接口举例,接口举例,接口分类,并行接口:一次传输多个数据位,串行接口:一次只有一位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接口:总线相连,同步传输,异步接口:无共同的基准时钟,时序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的执行实现,程序中断方式:传输时由中断请求信号触发,存储器直接存取访问方式(DMA),通道控制器,I/O处理机,传输控制方式,外围接口:与外设无关,是系统的一部分,外设接口:用于连接外设的接口,工作对象,端口编址,为了区分接口电路的
5、各个寄存器,系统为它们各自分配了一个地址,称为I/O端口地址,以便对它们进行寻址并与存储器地址相区别 I/O端口有两种编址方式:存储器映像方式、I/O独立编址方式,端口编址方式1:独立编址(如Intel的系列芯片),特点:系统视端口和存储单元为不同的对象。优点:系统中存储单元和I/O端口的数量可达到最大。缺点:需专门信号来指示系统地址线上出现的是存储单元地址还是端口地址;专用的端口操作指令比较单一;,独立端口编址总线结构,端口编址方式2:存储器映像编址(如Freescale的系列芯片),特点:将端口看作存储单元,仅以地址范围的不同来区分两者。优点:对端口的操作和对存储单元的操作完全一样,因此系
6、统简单,并且对端口操作的指令种类较多。缺点:CPU对存储单元和I/O端口的实际寻址空间都小于其最大寻址空间。,统一编址总线结构,I/O接口地址译码方法,地址译码的方法灵活多样 低位地址线直接接到I/O接口芯片的地址引脚,进行I/O接口芯片的片内端口寻址 高位地址线与CPU的控制信号进行组合,经译码电路产生I/O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CS,实现系统中的接口芯片寻址,接口地址译码的设计,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的生成仍然可以采用存储器的译码方式,即线译码、部分译码和全译码三种方式:,每组芯片使用一根地址线作片选,只有部分高位地址线参与译码形成片选信号,全部高位地址线都参与译码形成片选信号,课本P184 例6
7、.1,练习:分析图中74LS138输出端的译码地址范围,课本P184 例6.2,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程序控制方式,无条件控制 1.特点:要求外设数据变化缓慢,操作时间固定,可以被认为始终处于 就绪状态,如一组开关或LED显示管。2.优点:简单,CPU随时可无条件读/写数据。3.缺点:无法保证数据总是有效,适用面窄。条件控制(查询控制)1.特点:CPU主动、外设被动。执行I/O操作时CPU总要先查询外设状态;若传输条件不满足时,CPU等待直到条件满足。2.优点:解决了CPU与外设之间的同步问题,可靠性高。3.缺点:CPU利用率低,低优先级外设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服务。,无条件控制方式举例,无条件控制,外
8、设数据变化缓慢,始终处于就绪状态,如开关或LED接口结构简单(通常只需要数据端口),适用面较窄,无条件控制方式举例,条件控制(程序查询)方式,输入设备,输入选通,DB(数据、状态),输出设备,输出选通,DB(数据、状态),BUSY(1bit),接口避免了对端口的“盲读”、“盲写”,数据传送的可靠性高,且硬件接口相对简单。,外设应具有必要的联络(握手)信号如READY、ACK等;,缺点是CPU工作效率低,I/O响应速度慢;在有多个外设的系统中,CPU的查询顺序由外设的优先级确定,实时性差。,程序查询方式的打印机接口,状态位为0,则表明先前送出的数据已被打印,可以再送下一个数据;若状态位为1,则表
9、明先前送出的数据还没打印,就不能再送数据出去,接口信息传输方式中断控制方式,中断(软件层面):是指CPU在执行正常程序时,为处理一些紧急发生的情况,暂时中止当前程序,转而对该紧急事件进行处理,并在处理完后返回正常程序的过程。,烧水的过程,方式1:查询 缺点:不停地到厨房查看,方式2:中断机制 优点: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或 处理紧急情况,中断(硬件层面):“中断”是外设向CPU发出的信号(高电平或低电平),它告诉CPU已发生了某种需要特别处理的事件,需要CPU停止正在执行的程序,转而去处理该事件或为其服务。,在CPU正常运行程序时,由于内部或外部某个非预料事件的发生,使CPU暂停正在运行的程序,而
10、转去执行处理引起中断事件的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五.然后再返回被中断了的程序,继续执行。六.这个过程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中断。,计算机中断的过程,main()int a,b,sum;a=123;b=456;sum=a+b;,产生一个打印机中断,中 断 系 统,计算机中断系统:计算机中实现中断功能的软、硬件的总称,一般包括CPU内部配置的中断机构、外设接口中设计的中断控制器及各类中断服务子程序。,中断的相关概念,中断源:引起中断的原因,或能够发出中断请求信号的外设,中断的相关概念,中断类型码:处理器对各类中断的中断源进行的统一编号N。,中断系统相关概念,中断向量:中断向量即中断服务子程序的入口地
11、址,也就是中断服务子程序的第一条指令在存储器中的存放地址。,中断系统相关概念,中断优先级:在系统中多个中断源可能同时提出中断请求时,需要按中断的轻重缓急给每个中断源指定一个优先级别,这就是中断优先级。CPU按照中断优先权的高低顺序,依次响应。同级优先级问题,断点:是指CPU执行的现行程序被中断时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又称断点地址。,中断现场:是指CPU转去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前的运行状态,包括CPU内部各寄存器、断点地址等。中断嵌套:若有更高级别的新中断源发出请求,且新中断源满足响应条件,则CPU中止当前的中断服务程序,转而响应高级中断。这种多级(重)中断的处理方式称为“嵌套”。,中 断 系 统,中
12、断嵌套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正处于响应状态的中断服务程序中,应开放总中断(IF位置1)新中断应具有比原中断有高的优先级;同级或低级均不能嵌套为保护各级中断服务程序的数据不被破坏,所有服务程序中均应有保护现场、恢复现场的指令每个中断服务程序末尾必须有IRET指令以示结束,从而返回被中断的程序地址处,中断屏蔽:在某些情况下,CPU可能不对中断请求信号作出响应或处理,这就是中断屏蔽。中断屏蔽标志系统在处理优先级别较高的中断请求时,不会理睬后来的级别较低的中断请求。,中断处理过程,中断检测 CPU内部硬件自动完成 中断判优 是否已有中断,哪个优先级更高中断响应 CPU内部硬件自动完成 中断处理服务 中断
13、服务是根据用户自行编制的指令顺序完成各项操作的。中断返回,中断的全过程,Y,N,中断响应周期时序,CPU从引脚 INTA 发中断响应信号,接口芯片接收此信号,把中断类型号准备好;CPU再从引脚 INTA 发中断响应信号,接口芯片接此信号后,将中断类型号送至数据总线上;CPU从数据总线获取中断类型号。,中断如何判优?,中断优先级的判决,一个系统中可能有很多外设,而CPU可能只有有限的中断请求引脚。在可能有多个外设同时发出中断请求信号的系统中,应该设置外设的优先级判断机制。,软件查询2.硬件排队3.可编程中断管理芯片,简单易修改,先查询的优先级别就高。但占用CPU时间,且中断源较多时响应慢。,中断
14、响应速度快,CPU利用率高;但成本高,且硬件一旦确定后中断源的优先级别不可更改。,(如中断优先权编码电路和菊花链式排队电路),结合了软件判优和硬件判优的特点。,(如Intel8259),中断的软件判优法,至CPU的INTR引脚,设备优先级由软件查询流程确定。,试画出工作流程(P193);,中断优先权编码电路,至CPU的INTR引脚,优先权失效信号(CPU没有处理中断时,置位),设备优先级由编码器连接方式确定。,1中断、1中断后2中断、2中断后1中断,1和2同时中断,设备优先级由链式电路连接顺序确定。,菊花链式排队电路,接口的中断方式电路,(同P195图6-22),程序中断与子程序调用的区别,子
15、程序的执行是程序员事先安排好的(由调用子程序的指令转入);中断服务子程序的执行一般由随机的中断事件引发。子程序的执行受到主程序或上层子程序的控制;中断服务子程序一般与被中断的现行程序无关。不存在同时调用多个子程序的情况,因此子程序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队;而不同中断源则可能同时向CPU提出服务请求。,微处理器中的中断设置其实和人类活动相似,微处理器毕竟是一门人造科学。,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方式,程序查询传送方式的特点电路简单不能实时响应适用于简单的无实时性要求的场合需要CPU参与程序中断传送方式的特点实时响应,需要中断控制电路适用于传输数据量较少,而要求实时性较高的场合需要CPU参与DMA方式
16、解决一次性传输大量数据一般用于存储器与I/O之间,CPU不参与传输而运行其他程序,DMA 控制方式,内存与外设间有大量数据交换时,采用中断方式,每传送一次数据,就必须经历中断处理的全部步骤,而且一般需要借助CPU内部的寄存器作为中介DMA方式:不用CPU的寄存器作传数中介,完成存储器和外设间的直接传数,CPU必须将系统总线的控制权让给DMA控制器(DMAC),DMA 控制方式,DMA特点:数据不通过CPU,而由DMAC直接完成存储单元或IO端口之间的数据传送。,程序/中断控制方式:以CPU为控制中心。DMA控制方式:DMAC管理大部分的I/O事物,完成传送后DMAC主动通知CPU。,DMA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机 原理 接口 技术 课件 CH6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