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ppt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2,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含义 劳动和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理论上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很多种。其中,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有以下几层意思:劳动力是一种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自然界的水力、电力、风力不同。而且,还从概念上将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其他能力区别开来,人的能力很多,交际能力、应试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
2、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就不是劳动能力。,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3,劳动力是一种与人的活体相联系的劳动能力,所以会有以下特征:一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所以劳动力的发挥是有弹性的,如何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二是具有再生性,如何保证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可持续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劳动力的存在以人的生命的延续和身体的健康为条件,所以认定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分别产生于人的躯体和大脑,它们是相互分工、共同合作的。所以,劳动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包括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3、展,体力、智力在劳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智力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4,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劳动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有三种意思: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通常说的“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招收劳动力”、“调配劳动力”等;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等等。所以,现代的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这样定义的: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
4、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在上述的含义中,涉及到两个界定要素:,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5,1.劳动年龄: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担一定的劳动。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衰老,到不能从事劳动。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两个转折点,两个点之间的年龄阶段是劳动适龄阶段,这期间的人口就是劳动适龄人口。现代社会对劳动年龄的上限和下限规定是不固定的,会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身体发育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最低就业的年龄为14周岁,美国、我国都是16岁,日本、英国15岁,泰国11岁,菲律宾是10岁。对于劳动年龄的上限国
5、外不分男女,一般以64岁作为标准,我国是男60岁,女55岁。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产对劳动力质量要求的提高,劳动力年龄下限推迟,人的身体状况的改善,寿命的延长,劳动力年龄的上限也有后延长的趋势。2.劳动能力:世界各国都把因伤、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排除在劳动力资源之外,但是对于退休人员的处理则有差异。美国把退休人员看作具有劳动能力,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在押犯人,各国都不把服刑犯人作为劳动力。,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6,在适龄的劳动力中,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国际上,通用的就业者的统计标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职业的人;因疾病、
6、休假、天气恶劣、劳动争议等原因,有职业但没有工作的人;雇主、个人经营者、协助家庭从事经营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庭成员等。失业者的统计标准为:在规定时期内能够参加工作,积极寻找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在规定时期内被临时解雇正在等待重新雇佣的人;由于疾病而防碍寻找工作的人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就业、失业的含义是: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或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含有酬或自营等各种劳动方式)的人员也视为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不包括从事少量经济活动的在校学生。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
7、式寻求工作的人员。,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7,二、劳动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
8、了工作,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是5.5%。,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8,通过一些数据统计,能发现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一些变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我国第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显著高于男性,在女性2549岁这个劳动年龄内,各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普遍下降
9、高于10。如3034岁,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从92.7%降到80.8%。1999年时,女性2539岁的劳动力参与率超过90,而同期的其他国家,日本的女普遍在60左右,韩国女性,2534岁年龄中不超过50,香港地区30岁以下的女性在各个年龄组中劳动力参与率都低于55。显然,90年代我国同期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单职工家庭生存压力大,工资又很低,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都要工作养家。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配置由政府、行政机关统一进行,劳动者无需承担寻找工作的风险和成本,要求工作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就业与否成为个人的选择
10、,使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一些人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与其工资太低不如在家享受“有闲”生活,有的妇女因为丈夫收入高而成为“职业家庭主妇”,“职业妈妈”。,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9,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0,2.劳动力参与的影响因素,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教育年限、教育的机会成本、就业起点、市场工资率等。我国现在是9年义务教育,如果再延长三年甚至更多,很显然16岁以上的人口将有很多不进入劳动力群体中,劳动力参与率自然下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
11、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其他的因素:工资政策、个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等。,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1,三、劳动力供给,1.含义: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为劳动力供给价格。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当劳动力进
12、行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有酬劳动;其二是劳动时间决策,即在个人可支配的时间中,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的选择。劳动力供给决策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考察这些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中运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和劳动力供给曲线。,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2,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就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这个函数就是劳动力供给函数:S=f(X1,X2,.,Xn)Xi1,2,
13、.,n S:代表劳动力供给 Xi:代表影响因素 因素Xi很多,而且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极为复杂,要完全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只考虑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假设其它条件不变,则可以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式表示:S=f(W)W:代表市场工资率,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3,可以用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表和曲线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曲线中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向右上方的直线,也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工资率的上升,劳动力供给量也是增加的。,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4,四、劳动力供给的类
14、型,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分三种: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一生中各个阶段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一个人的劳动时间的分配通常面临着在家庭和社会或市场之间进行选择。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各个阶段劳动者本身的技术水平、生产率、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比较效用的高低。青年人的时候,技术水平不高,工资率较低,在家庭里从事劳动或者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也低,而且,青年时期多接受教育培训会提高未来的预期效用。所以,青年时期的劳动力供给较少。到中年阶段,家庭稳定,技术水平比较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工资率提高,此时家庭劳动和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劳动力供给较多。当到了
15、接近退休阶段,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变坏,从事社会劳动的边际效益降低,这时个体的社会工作会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当然,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还有其它因素,如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成年人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接受较高教育的社会要求等等,个人财富总量、个人偏好等也会对个人的劳动力供给起到影响。,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5,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生育子女和为子女提供教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这些都会加大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会影响父母的劳动力供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养育的子女越多,父母的劳动力供给
16、越多,子女受教育时间越长,父母的劳动力供给越多。养育子女所花的费用以及养育子女的未来收益之间的对比也会影响家庭劳动力供给。所以,家庭劳动力供给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社会劳动力供给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看都是不稳定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口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水平等等。,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6,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使用方式的选择
17、。我们认可吃饭、睡觉是维持生命必须要占用的,那么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被分配于工作和闲暇。闲暇时间的消费会使人身心得到放松,身体舒服、心情愉快,但是因为放弃参与社会劳动而少得到货币收入;在劳动时间里,劳动者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获得报酬,进而可以购买物品,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但是,由于每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总是一定的,所以工作时间和闲暇是负相关的,人们面临着牺牲收入增加闲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以提高收入的选择。所以,从个人的角度讨论的劳动力供给实质就是个人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间的决策问题,决策的依据是效用判断。,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7,一、效用,含义: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
18、到的满足,这种满足程度越高,效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消费中感受到的是痛苦,就是负效用。特点:效用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效用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但是效用与使用价值并不是一个概念,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的一种属性,具有客观性,效用则是主观感受。效用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相对性。相对性指的是相对于“消费同类其他物品”或“别人消费同一种物品”时的感觉而言的。,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8,效用理论的发展初期,效用的度量是建立在基数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效用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样,
19、可以计量并且可以加总求和,用处大的效用数量就多。在21世纪初,又提出序数效用论,这个理论并不要求计算出效用的量是多少,因为效用是主观评价,无法计量。但是,效用可以由消费者列出的物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高低或者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例如,消费者消费唱片和苹果,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计量和加总求和的,但是可以比较消费两种物品得到的效用的高低,或者可以列出两种物品主观选择的优先顺序,如果认为消费唱片的效用大于苹果的效用,就可以说唱片的效用是10,苹果的效用是9,等等,数值的大小反映的是效用先后顺序。,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19,二、无差异曲线,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个人对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
20、的评价或选择出现这样的情况,甲种组合与乙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甲、乙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如果,在坐标系中将甲种组合所代表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下图:,收入,时间,YA,YB,HA,HA,HB,A,A,B,U0,U1,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20,横轴为闲暇时间H,纵轴为劳动收入Y。在A点,劳动者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 的劳动收入效用,与B点消费HB的闲暇时间和YB的劳动收入的效用是相同的。尽管B 点比A点获得的劳动收入的消费效用少,但是通过消费比A
21、 点更多的闲暇时间带来的效用得到了补偿,所以A点和B点的总效用是相等的,还有许多同 A、B点相似的消费组合点,共同形成一条曲线,图中U0,就是无差异曲线。U0上的任一点所代表的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组合所带来的效用都是相等的,所以U0线之外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的效用都与曲线上的效用不同。例如,A的效用组合。即消费主体消费HA的闲暇时间和YA的劳动收入,其中消费的劳动收入与A点相同,但是闲暇时间却比A点多,所以A所获得的总效用比A点的多,也就比U0上的任何一点都多。A也同样可以确定一条无差异曲线,U1,这条曲线上的组合带来的效用都高于U0。也就是说,曲线U0右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大于曲线U0上的效
22、用。同理,位于U0左边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小于曲线U0上的效用。这样的曲线有无数条,对应与不同的效用水平,从左到右,效用是在升高的。,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21,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也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水平越低。选择顺序在后。在同一平面内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会与无差异曲线的性质相矛盾。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同时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
23、增加或减少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出的程度取决于增加消费一个单位的物品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多少,即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反映不同的人以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即,某个人为放弃一小时闲暇从事劳动获得一元收入就感到满足,而另外的人可能对此认为没有任何意义。,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22,边际替代率,指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增加消费一个单位某种物品的同时必须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数量。具体到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上,指的就是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入的比率。如下图,可以
24、看到A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过A点的切线的斜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随着消费闲暇越多,其边际机会成本越高,所以无差异曲线表现的比较陡峭,之后逐渐变得平缓了。而且,边际替代率恒为负数,因为,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A点,闲暇较少,收入较多,为增加一些闲暇H,就要减少较多的收入 Y;B点上,闲暇较多,收入较少,为增加一些闲暇 H,只需减少较少的收入 Y。,A,Y,B,U,H,Y,Y,H,H,MRS=Y/H=收入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2023/6/27,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23,三、预算约束线,从前面的分析,“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中,越是在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25、选择顺序也就越先。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相比,要么是闲暇多些,要么是收入多些,或者是两种都多,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效用最大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人们是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的。首先,人们受到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限制。无论是以小时还是周、天、月来计量时间,可供个人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中只能有若干小时用于劳动,有若干时间用于享受或消费闲暇,也就是说,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是一个既定的量,用H表示。其次,如果个人把他所有可支配的时间均用于劳动,个人能得到多少收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依其劳动能力的状况所能获得的市场工资。用Y表示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全部用于劳动所能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经济学 第二 劳动力 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