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艺术欣赏之碉楼.ppt
《岭南建筑艺术欣赏之碉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建筑艺术欣赏之碉楼.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岭南建筑艺术欣赏,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碉楼,民间一直有“无碉楼不成村”的说法。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主要集中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五镇(街道),共有1421座,占现存碉楼的77.5。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这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也是中国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历史背景建筑类型建筑材料风格与功能详解自力村,4,一.历史背景,自明朝(1368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
2、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民众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故当地人称碉楼为炮楼。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
3、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5,二.建筑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如“方氏灯楼”,以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枪支、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三至六层,每层设有二至四间房,如有匪贼,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洗劫;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6,方氏灯楼就坐落在
4、自立村外公路旁的一座山岗上,一出自力村还没上公路前就能看见它清秀漂亮的身影。因为常常吸引游人的眼球,于是被早年采访的记者们公认为开平碉楼中“最典型的更楼”。这座更楼是1920年自立村所属的古宅乡方氏家族共同集资所修建的,因为配置了探照灯,所以称为方氏灯楼。它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浇注而成,五层18米高,其中一至三层为值班人员食宿的地方,第四层为挑台敞廊,顶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的发电机、探照灯、报警器和枪械,都是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因为灯楼建在古宅的山岗上,岗下又有条小溪,所以又称为“古溪楼”。,更楼或灯楼,方氏灯楼,7,如今灯楼顶着圆顶凉亭,孤零零的独处在公路边的小山坡上,周围没有民居,
5、视野相当开阔,远远望去显得格外挺拔修长。夸张一点,就象碉楼中亭亭玉立的少女,充满了美的诱惑。尤其是晚霞中的剪影,曾谋杀了不少摄影家们的胶卷和心血。,8,中坚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村后右侧,始建于1918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因其外形酷似机器人,故有“机器人碉楼”之称。,众楼,中坚楼,9,三.建筑材料,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可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10,四.风格与功能,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岭南 建筑艺术 欣赏 碉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