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概念逻辑学.ppt
《第二章概念逻辑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概念逻辑学.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概念,第一节 概念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概念,1、“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对象”指一切被认识的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现象三大类。,(2)“属性”指对象本身的各种性质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3)“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非本质属性”指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同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来反映,形成不同的概念或不同的内涵。,(4)“思维形式”指“概念”是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思想内容的最小单位。,2、“概念”的形成: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比
2、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逐步认识到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且用某一语词去表达该对象,就形成了概念。,二、概念与语词、词项,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二者紧密联系。,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内容性质不同。概念的内容由认识对象决定,作为思维形式有全人类性;语词的内容与认识对象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作为语言形式有民族和地区差别,如何指称和表达是约定俗成的。,(2)形式不完全对应。任何概念都借助语词来表达,但不是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同一个概念可用不同语词来表达;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表达不同概念。,(3)发展状况不同。两者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但是概念的发展速度较快,语词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出现了用旧语词表达新概念),3、什么是词项 词项特指概念在简单命题中充当主项和谓项的词或词组。,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具有的逻辑特征。,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即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即对象“是多少”或“是哪些”),2、内涵与对象属性和外延与对象范围之间的关系,对象属性和对象范围是客观存在的,是被反映者,当人们认识到并将其反映在概念之中,就成为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只存在于概念之中,是人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者。,如果两者都统一,就
4、说明人们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3、什么是类、子类、分子和空类,类(母类):由若干小类组成的一个大类。子类:组成同一大类对象中的每个小类。分子:组成同一类中的每一个对象。空类:分子数量为零的类。,4、怎样才算明确使用概念,使用概念时,既能说明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明确内涵),又能说明所指的对象有哪些(明确外延);语言表达能够让接受者明白易懂。,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普遍概念与空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进行划分。,1、单独概念(1)定义:对象数量是一个的概念。,(2)语词形式:专有名词、摹状词(摹状词是由时空序数词限制的词组、由指示词限制的词组、由副词和形容词限制的
5、词组。),2、普遍概念,(1)定义:对象数量是两个乃至无数个的某一类对象的概念。,(2)有限外延与无限外延:有限外延普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是可数的。无限外延普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是难以统计或者不可数的。,(3)语词形式:普通名词(词组)、形容词、动词等。,(1)定义:对象数量为零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现实中不存在具体的分子,但是可能存在于某些人的意念之中。“零”也是数量,因此,空概念也有内涵和外延。,(2)语词形式:迷信类语词;科幻类语词;内部存在逻辑矛盾的词组。,3、空概念,4、注意问题:,(1)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时表达单独概念,有时表达普遍概念。,例:“向雷锋同志学习”。“
6、雷锋同志”回来了。,(2)作为命题中的词项,如果前面用数量词(量项)限制,成立的是普遍概念,不成立的是单独概念。,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群体进行划分。,1、集合概念,(1)定义:以事物的群体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适用情况:只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群体,不适用于该群体内的个体。(表述某类事物总称的名词属于普遍集合概念,如:词汇、纸张、船只、马匹等),2、非集合概念,(1)定义: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适用情况:既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类,也适用于该类中的分子。,例如:词、纸、船、马,3、事物之间存在的两种联系,(1)类与分子的联系:类由分子组成,其中的每一
7、个分子都具有该类对象的属性。,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2)群体与个体的联系:群体是由许多同类的个体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个体不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例:篮球队某个篮球队员,4、注意问题:,(1)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2)辨析的方法:把概念作为命题的主项,用“每一个”进行限制,成立的是“非集合概念”,不成立的是“集合概念”;把概念作为命题的谓项,用一个与之搭配的单独概念作主项组成肯定句,成立的是“非集合概念”,不成立的是“集合概念”。,三、正概念与负概念,1、正概念(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2、负概念(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
8、性的概念。,3、负概念的论域:一对相应的正、负概念的外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即它们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进行划分。,4、注意问题:,(1)负概念的语词形式:带有否定意义的词组,(2)同一对象既可以反映为正概念,也可以反映为负概念。两种反映形式的外延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例如:“虚词”与“非实词”“资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一、全同关系(同一、重合),1、特点:A、B两个概念的外延全同,内涵不全同。,例如:A、等角三角形(角的大小)B、等边三角形(边的长短),3、注意问题:一般不能并列使用(除了做同位语);在一句话中,可以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概念 逻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