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柱梁板的算量.ppt
《混凝土柱梁板的算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柱梁板的算量.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合单价子目划分(4-144-20)在现浇混凝土柱综合单价中,柱划分为矩形柱、异形柱、圆形柱和构造柱四大类。其中,矩形柱综合基价根据柱断面周长不同,划分为1.2m以内、1.8m以内、1.8m以外三个综合单价子目;异形柱不分断面大小,综合为一个综合基价子目。圆形柱综合基价根据柱直径不同,划分为0.5m以内、0.5m以外两个综合基价子目;构造柱不分断面形式及大小,综合为一个综合基价子目。,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有关说明:异形柱是指:1、柱面有凹凸或竖向线脚的柱;2、五至七多边形柱(边长相等);3、工字、十字、T形柱等(注:L型柱套用矩形柱的子目;变截面柱按平均周长套用矩形柱子目)。圆形柱是指:1、圆形
2、柱;2、七边以上的多边形柱。构造柱是指:设计要求先砌筑墙体、后浇筑混凝土的柱,而柱至少有一边以墙体为侧模板。另外:1、短肢剪力墙按墙有关规定执行。2、与钢筋混凝土墙相连的框架柱,执行钢筋混凝土柱相应综合单价。,柱工程量的计算 柱工程量,按体积以“m3”计算。其体积,按设计柱断面积乘以柱高计算。依附柱上的牛腿的体积并入柱身体积计算。计算公式:柱工程量=设计断面积柱高 1、柱高的确定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或楼板)表面算至上层楼板表面。无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或楼板)表面算至柱帽下表面。,框架柱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高度计算。依附柱上的牛腿体积应并入柱身体积计算。构造柱的柱高:应自柱基(或地
3、圈梁)上表面算至柱顶面;如需分层计算时,首层构造柱高应自柱基(或地圈梁)上表面算至上一层圈梁上表面,其他各层为各楼层上下两道圈梁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若构造柱上、下与主、次梁连接则以上下主次梁间净高计算柱高。,地圈梁,一字形S=(d1+0.06)d2,L形S=(d1 d2)+0.03(d1+d2),十字形S=(d1 d2)+0.03(d1+d2)2,T形S=(d1 d2)+0.03d1+0.03 d2 2,构造柱断面,2、断面面积的确定 矩形柱、异型柱、圆形柱,均以设计图示断面尺寸计算断面面积。构造柱按设计图示尺寸(包括与砖墙咬接部分在内)计算断面面积。3、工程量计算注意事项 模板工程量另计。钢筋
4、用量另计。,综合基价子目划分(4-214-26)现浇混凝土梁综合基价中,梁划分为基础梁、单梁和连续梁、叠合梁、桁架、异形梁、圈(过)梁。有关概念:基础梁:是指直接以独立基础或柱为支点的梁。一般多用于不设条形基础时墙体的承托梁。(独立柱之间的悬空连系梁按连续梁子目套)单梁、连续梁:是指梁上没有现浇板的的矩形梁。异形梁:是指梁截面为T、十、工形,梁上没有现浇板的梁。,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圈梁:是指以墙体为底模板浇筑的梁。包括以墙体为底模浇筑的框架梁、连系梁。过梁:是指在墙体砌筑过程中,门窗洞口上同步浇筑的梁。叠合梁:是指在预制梁上部预留一定高度,甩出钢筋,待楼板安装就位后加绑钢筋,再浇灌混凝土的梁。
5、另外应注意:模板另计、钢筋另算。,注意事项 1、现浇钢筋混凝土弧形梁或拱形梁,综合单价没有直接设立子目,可执行相应综合基价,在计算模板时按规定调整。2、现浇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梁,执行异形梁综合单价子目。3、现浇混凝土单梁、连续梁、异形梁,若与楼板整浇一体时,单梁、连续梁、异形梁等不能单独列项计算,其体积并入现浇板工程量内,执行现浇有梁板综合单价。4、地圈梁,仍执行圈梁综合基价子目。,5、单梁、连续梁侧面带挑出墙面的挑口时(作装饰用),突出宽度在12cm以内者,挑出部分与梁合并,仍执行梁的综合基价;宽度在12cm以上者,突出墙外部分另列项目,执行挑檐综合单价。,梁的工程量的计算 1、单梁、连续梁
6、工程量=梁长设计断面面积 梁长的计算规定:梁与柱(不包括构造柱)交接时,梁长算至柱侧面;主、次梁交接时,次梁长度算至主梁的侧面;梁与墙交接时,伸入墙内的梁头包括在梁的长度内计算。另:现浇梁垫,其体积并入梁内计算。,2、T、十、工形异形梁 工程量=梁长设计断面面积梁长的计算规定,同单梁、连续梁。3、变截面梁(按异形梁套用)(如图示),单梁,变截面梁,工程量=L2 1/2(h1+h2)b式中 h1、h2分别为变截面部分两头 的高度;L2变截面部分的长;b变截面梁的宽度。注意:变截面梁梁长为变截面部分的长度。与变截面部分连接的矩形梁部分,应根据其结构特征另列项目计算,套用相应的单梁、连续梁、过梁、圈
7、梁综合基价。若相连的为T、十、工形等异形梁时,则工程量合并计算,全部执行异形梁综合基价。,4、圈梁、过梁 工程量=梁长设计断面面积 过梁长按设计图示长度计算。注意:圈梁代替过梁者,过梁部分应与圈梁部分合并计算。如需分别计算,其过梁长度按门、窗洞口宽度两端共加50cm计算过梁体积。注意:阳台、雨篷、挑梁等嵌入墙内的梁,按圈梁列项计算。空门洞、空圈上的梁,应按过梁列项计算,不能按单梁列项计算。,圈梁、过梁与主、次梁或柱(包括构造柱)交接者,圈、过梁长度应算至主、次梁或柱的侧面。圈梁与现浇板整浇时,板算至圈梁侧面,圈梁部分仍应单独列项计算,执行圈梁综合基价。5、叠合梁 叠合梁工程量,如下图(a)所示
8、为叠合梁,按设计图示的第二次灌浇部分的体积以“m3”计算。注意:下图(b)为空心板端头后浇带,不能执行叠合梁综合单价。,圈梁与构造柱,连梁与构造柱,【例】某房屋L中=24m,L内=4.56m,共设4个洞口宽度为1.5m的窗户及两个洞口宽度为1.0m的门。已知圈梁与过梁连接在一起,断面尺寸为240mm(宽)300mm(高)。试分别计算圈梁、过梁的混凝土工程量。1.分析:圈梁与过梁工程量之间的关系及工程量计算方法,【解】1.过梁 V=梁断面面积梁长度=0.240.3(1.5+0.5)4+0.240.3(1+0.5)2=0.576+0.216=0.79 m3 2.圈梁 V=梁断面面积梁长度过梁所占体
9、积=0.240.3(L中+L内)0.79=0.240.3(24+4.56)0.79=1.27 m3,2.计算工程量,综合基价子目划分(4-334-46)在现浇混凝土板综合单价中,板部分子目分为有梁板、无梁板、平板、薄壳板、拦板、挑檐天沟、雨蓬阳台、其他板。其中,有梁板、平板及预制板间补现浇板缝综合基价又根据板厚不同,划分10cm以内和10cm以外两个综合基价子目。有关概念:有梁板:是指梁(包括主、次梁)与板整浇构成一体并至少有三边是以承重梁支承的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无梁板:是指不带梁而直接用柱头支承的板。平板:是指无柱、梁支撑,而直接由墙(包括钢筋混凝土墙)支撑的板。筒壳:是指筒状薄壳屋盖
10、。双曲薄壳:是指筒壳以外的曲线形薄壳屋盖。预制板间补现浇板缝:是指设计图纸中,空心板之间板缝宽度(指下口宽度)在2cm以上、15cm以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带。以上内容见:定227页第5条,无梁板,有梁板,注意事项 1、有梁板中的弧形梁,仍套用有梁板综合基价子目,但模板另按相关规定计算。2、挑出墙面(外墙皮)长度在1.5m以上的现浇带梁大雨篷,执行有梁板综合单价。但压入墙内部分,另列项目计算。3、挑出墙面(外墙皮)长度1.5m以上的现浇带梁阳台,执行有梁板综合单价。但压入墙内部分,另列项目计算。,4、柱支撑的现浇带梁阳台、雨篷,不论挑出长度多少,均执行有梁板综合基价。但压入墙内部分,另列项目计算。5
11、、柱头支撑的无梁大雨篷,应执行无梁板定额。压入墙内部分另列项目计算。6、梁、板整浇的框架梁外的悬挑部分,并入有梁板工程量内计算。7、斜坡现浇混凝土屋面有梁板,模板部分另按有关规定处理。,8、在房屋开间上设置梁,而现浇板二边或三边由墙(包括钢筋混凝土墙)承重者,不能视为有梁板,执行平板综合基价,其工程量按梁和平板分别计算。9、补现浇板缝宽度在15cm以上时,执行平板综合单价。板缝宽度在2cm以内者,已包括在空心板安装项目相应综合单价中。(见定额第221页16条)10、板与圈梁连接时,板算至圈梁的侧面。,11、板与挑檐天沟连接时,按墙外皮为分界线。12、圈梁与挑檐天沟连接时,按圈梁外皮为分界线。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凝土 柱梁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