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叶绿体和线粒体.ppt
《5叶绿体和线粒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叶绿体和线粒体.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每天合成的95%ATP来自于线粒体。,(一)线粒体mitmchondrion,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功能:氧化磷酸化,膜间隙,核糖体,外膜,基质,嵴,内膜,ATP酶,1、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与细菌类似,与离子不可渗透性有关,形成通透性屏障。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0.5-1.0um;1.5-3.0;大小随代谢程度而改变。,动物细胞数目数百到数千;植物细胞少于动物细胞;不同种类的细胞中差别很大;
2、生理功能和生理状况不同的细胞也不同;细胞内分布也不均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成纤维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蛋白质与脂质几乎均等,10*103以下的分子可通过(ATP,NAD,辅酶A),通透性较高。标志酶:单胺氧化酶内膜(inner membrane):蛋白质含量高(80%),高度选择通透性(在ATP生成过程中起作用),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内膜表面排列一些颗粒状的结构(基粒)。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标志
3、酶:腺苷酸激酶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 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核糖体。,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外膜孔蛋白,2-3nm可开闭,2、功能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在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催化脂肪酸分解以及三羧酸循环等过程所需的一些重要酶类,是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的场所。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物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放能)与
4、磷酸化(ADP+Pi,储能)同时进行,密切偶联,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指电子有供体向受体传递过程中的一组电子载体。线粒体内膜存在,将代谢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并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FADH2呼吸链 基粒: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复合物:NADH-CoQ还原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NADHFMNFe-
5、SQ;泵出4H+到膜间隙 NADH+5H+M+QNAD+QH2+4H+C 复合物:琥珀酸-CoQ还原酸(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无H+泵出)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 复合物:细胞色素还原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作用:催化电子从CoQH2cyt c;泵出4 H+(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到膜间隙。还原态cyt c1+QH2+2 H+M2氧化态cyt c1+Q+4H+C 复合物:细胞色素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二聚体,每一单体含
6、13个亚基,cyt a,cyt a3,Cu,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H+泵出到膜间隙,2H+参与形成水4还原态cyt c+8 H+M+O24氧化态cyt c+4H+C+2H2O,饶子和,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终止于O2形成水。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7、质侧泵到膜间隙,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其中复合物、组成主要的一条呼吸链,催化NADH的氧化;复合物、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氧化。,糖、脂肪、氨基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在线粒体基质中经三羧酸循环最终氧化分解。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和FADH2两种高还原性的电子载体。在有氧条件下,经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作用,将O2还原为H2O;同时利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ADP进一步磷酸化合成ATP。这种将氧化(放能)与磷酸化(储能)相耦联的作用,称为-。,电子传递及能量转换,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化学渗透假说内容:电子传递链各
8、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内膜两侧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驱动ADP磷酸化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催化NADH氧化的呼吸链中,每传递两个电子,可产生2.5个ATP分子;而催化琥珀酸氧化的呼吸链,每传递两个电子,只产生1.5个ATP分子。,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基粒ATP合酶(印钞机),1997年,化学奖 P.Boyer&J.Walker ATP合成机制,头部(F1因子):呈球状,从内膜突出伸于基质中,为水溶性蛋白质。3:3:1:1:1五种多肽链构成,具有
9、ATP酶的活性。和具有核苷酸结合位点,具有催化ATP合成和水解活性。所以基粒又称为ATP酶复合体。膜部(F0因子):有疏水性蛋白质组成,是内膜的固有部分。可能是质子由膜间隙通入基质的通道。1a:2b:12c柄部:位于F1和F0之间,由蛋白质组成。,F1: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F0:1a:2b:12c,外周柄,可动环,ab:亚基是静止c:将跨膜质子驱动力转换成扭力矩,驱动“转子”旋转运动,:F1和F0连接必需A和bstator,(rotor),质子先进入亚基的半通道,然后与易接近的c亚基的天冬氨酸残基结合,质子的结合导致构象变化使环转动30,质子随c
10、环的旋转而运动,然后被释放到另一个朝向基质的半通道中。反方向受阻止由于精氨酸残基产生的排斥力。,质子半通道,盐桥:a亚基Arg210c亚基Arg61,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ATP合成,ATP水解,ATP合成机制旋转催化,P亚基O-空置状态-ATP释放T-紧密结合状态-合成ATP,释放H2OL-松散结合状态-ADP+Pi,当质子流过时,C环向逆时针旋转,带动r亚基在ap围成的圆筒中转动,ap亚基不动,r亚基转动不连续,每次逆时针120。与r亚基接触的p亚基构象顺序发生O-L-T-O。,The Nobel Pr
11、ize in Chemistry 1997,for their elucidation of the enzyma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ynthesis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for the first discovery of an ion-transporting enzyme,Na+,K+-ATPase,Paul D.Boyer John E.Walker Jens C.Skou 1/4 1/4 1/2 of the prize USA United Kingdom Denmark b.1918 b.194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叶绿体 线粒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