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意识.ppt
《第十二部分意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部分意识.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二章 意 识,一、意识的概念二、对意识问题的实验研究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四、意识研究的多学科途径,2,一、意识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意识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研究者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很多人在谈到“意识”这一术语时,经常指的是不同的意思,由于这一术语被用来表征如此众多的不同含义,因而也就必然会导致一些混乱的、毫无意义的争论。,3,(一)Farber和Churchland对意识概念的理解,Farber和Churchland(1995)区分了几种不同的(也许是互不相容的)意识概念及例证。他们从3个方面讨论了意识概念,即意识觉察(conscious awareness)
2、、较高级的官能(higher faculties)和意识状态(conscious states)。,4,1、有意识觉察,从有意识觉察这一角度来看,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某人”觉察到“某事”。根据觉察对象的不同,它又分为下列一些亚类别:感觉觉察(sensory conscious)、概括性觉察(generalized awareness)、元认知觉察(metacognitive awareness)和有意识回忆(conscious recall)。,5,2、较高级的官能,“意识”有能动作用和控制的含义,所以它不仅仅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必须包含一套更高级的官能,能解释在
3、有意识状态下,一个生物所能做的事情,或至少为什么这么做。Farber和Churchland列举了下列3种官能:注意(attention)、推理(reasoning)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6,3、意识状态(1),“意识”通常被用于指一种“状态”(state),它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最初通过个体行为观察,把意识状态分为清醒、睡眠、警觉、无意识等不同时相。随着进一步研究,研究者逐渐感到仅仅以生物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意识状态是远远不够的。,7,3、意识状态(2),意识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状态,也可以被看作是各个分离状态的集合体。首
4、先,意识(conscious)状态和无意识(unconscious)状态是相对应的。其次,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一些不是那么极端的状态,如觉醒、惊奇、愤怒等。与无意识不同,这些状态激起内部感觉,人不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就能从内部感受到这些感觉。第三种意识状态被称为可感受的特性或“粗略的感受”。,8,(二)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意识,Klatzky的信息加工观点意识(on-line awareness)和注意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Shiffrin对注意和意识的关系的认识,9,(1)意识和注意(1),Klatzky(1984)认为在记忆系统中可以区分两类激活,或称两种过程:自动的(automatic)和注
5、意的(attentional)。这两种过程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自动过程对信息加工系统的有限资源没有需求,因此也不干扰其他过程的进行。而注意过程则因要利用资源而使得其他需求资源的过程受到干扰。注意过程受意志控制,而自动过程则不受意志控制,甚至不能被抑制。自动过程在知觉中发生很早,而且速度较快。注意过程发生较晚,而且速度较慢。自动过程是技能的特性,而注意则致力于新奇的和不熟练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动过程缺乏觉察,而觉察则反映了注意资源的运用。,10,(1)意识和注意(2),在信息加工理论当中,意识直接与注意相联系已是一个普遍的观点。例如,注意有警觉性(alertness)、选择性(select
6、ivity)和加工资源(processing capacity)3个主要的组成成分,而这些特征也是意识所具有的。注意在知觉中发生较晚,它是在大量感觉加工之后才引发的。意识同样被认为是与中枢过程相联系的,远离感觉末梢,它不是感觉器官的特征,而是它们的解释者的特征。意识资源能被灵活而选择性地应用,意识同样具有这种灵活性。,11,(1)意识和注意(3),尽管普遍认为意识是与注意相联系的,但联系的性质却相当不明确。一种可能是我们通过执行特定的要求注意的过程而得到意识。另一种可能是,意识是任何一种运用注意的过程的副产品。还有一种可能是,意识完全独立于注意,二者仅仅是碰巧具有一些共性。,12,(1)意识和
7、注意(4),关于意识和注意的关系存在一个特殊问题:一些被认为要求注意资源的、中枢而非外周的信息加工活动,却可以无意识地进行。例如,要求被试听写一些句子,同时阅读一篇无关的课文。经过几个星期的长时间练习,一些被试能够在不影响阅读速度和课文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听写。,13,(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1),Klatzky(1984)提到的模式识别模型是这样的:在每一时刻,都有来自很多信息源或信息通道的感觉作用于信息加工者,几乎大部分或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动激活记忆中相关的表征,激活的程度依赖于同样刺激或相似刺激以前的发生频率。只有有限的信息源能被注意选择,而被选择的信息的表征激活水平会增加,从而引起完
8、全的识别。一个信息通道是否被注意选择依赖于知觉者的期望,而某个通道的信息的高水平自动激活也可引起注意选择。,14,(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2),以上的观点与“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的研究是一致的。内源性注意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目标指引的注意(goal-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而外源性注意则是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的、刺激驱动性注意(stimulus-driven control of attention)
9、,是自动发生、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一种注意。,15,(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3),对无意识知觉的信息加工解释的一个关键假设是: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过程,而不是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事件。有意识识别被认为发生在知觉加工的一个阶段,而且是一个较晚的阶段。任何关于阈下知觉的描述都必须切断刺激的知觉反应与意识的联系。这里就有一个时间定位(temporal location)的问题,为了获得无意识知觉,外周加工必须进行到某种程度,使得记忆表征被自动激活,但非外周加工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识别。因此,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早会阻止早期的自动加工,从而消除无意识知觉;而感觉信号切断得太晚则会导致完全的识别,无论是有
10、意识的还是自动的。,16,(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4),在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一个适时的刺激后掩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Marcel(1983)认为,掩蔽干扰了早期加工(指在感觉水平描述刺激)的记忆痕迹()或记录的“恢复”,这一过程在知觉的有意识体验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他区分了有意识知觉过程和无意识知觉过程,无意识知觉过程可以自动地将感觉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各种表征形式,从而达到最高水平的描述。,17,(2)模式识别模型和无意识知觉(5),而有意识的知觉需要一个建构过程,将知觉假设和从记录中恢复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验证假设,并且综合各个区域被验证的假设而产生一个有意识的知觉。这些过程是与意识体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部分 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3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