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學分期,漢末建安,魏蜀吳,西晉,北方十六國,北魏,南方東晉,宋,齊,梁,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陳,196,隋,589,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学转型特点,一、在社会形态上从大一统时代走向大分裂时代:全国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大分裂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了两个特点:1、典型的乱世文学;2、南北的长期分裂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朝后期南北文风的融合。,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二、在政治生活上从皇权专制走向士族与皇权的共治:门阀士族制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现在:1、高门世族不只握有政治经济的
2、特权,而且也是文化传统的承继者。“人人有集”成为一种高门风范。文学家族大量出现。2、与此相应的是,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构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三、在思想领域上从独尊儒术走向思想多元:儒学衰微;玄学兴起,老庄思想得到空前推崇;佛教流布。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
3、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3、文學現象以士家大族為中心的文學家族 或文學集團的出現4、文人心理強調宗族觀念和倫理關係5、文學主題寒士不平、炫耀門第、追敘祖德,谢灵运,王羲之,什么是玄学?,一种抽象思辨哲学,以老庄学说为核心,还结合了儒家经义,是魏晋时期新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玄学是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大局的因素。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曰: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
4、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魏晋玄学简介魏晋清谈在魏太和初成形,主要有荀粲、傅嘏ji、荀徽等人。正始间达到高潮。,专题介绍,魏晋玄学,两汉经学汉武帝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儒学的地位空前提高,尊五经,以经取士。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的学问,是为“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学的特点是一章一句地解经,因此叫“章句之学”。(到宋代,才打破汉以来一章一句解经的文风,注重把握总体思想,即义理,故宋学又称“义理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
5、发现的用先秦古籀(zhu亦称“大篆”)文字写成的经籍。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结合现实讨论经学,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为代表。古文经学偏重考证训诂,希望恢复古史真面目,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为代表。独尊儒术以后,儒学要么脱离生命的实践,流为繁琐异常的考据与章句之学,是为“古文经学”;要么曲学阿世,流为政治的附庸,是为“今文经学”。,一、玄学概况,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一改汉代哲学的繁琐和神秘,在思想界吹起了一阵思辨的清风。代表了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主流。,1、玄学兴起的原因(1)名教和经学的衰微。名教,即名分教化,是儒家确立的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汉末农民
6、起义的冲击下,不能维系人心。经学,走向荒诞和烦琐,使人不得要领,解释不了现存的社会秩序。重振纲常名教,以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最可利用的思想工具就是道家学说;批判名教纲常之最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也是道家的自然无为。,(2)“清谈”之风盛行。清谈: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士族名流不直接谈论伦理纲常和世间器用(俗事),而是专谈抽象哲思(比较玄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这种议论被称为“清言”,这样的理论学说被称为“玄学”。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朝政。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
7、,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史称“党锢之祸”。自“党锢之祸”后,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士大夫就用清谈的方式来讨论“玄之又玄”的抽象之理。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2、玄学的主题(1)“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的基本思想资料。“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思辨的最高成果。(2)讨论的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3、主要发展阶段和派别: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240249),是魏晋玄学的形成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他们试图沟通儒道,祖述老庄,纵横易孔,以“无”为立论之本,开始探讨有无、本末、体用等抽象论题,振起玄风,开启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最为推崇
8、的经典是论语、老子、周易第二个阶段是竹林时期,是玄学的拓展期。得名于当时非常活跃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一时期庄子取代了论语的地位,正式构成了“三玄”。阮籍、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将玄学探讨的领域拓展到文学、美学、语言哲学等多个方面,并以自己的生命体证和实践玄学的精神,使魏晋玄学真正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何晏,约193249年前后,曹操继子,曹魏集团的掌权大臣。“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哲学上主张以“无”为立论之本,提倡“贵无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王弼(226249年),中国哲学
9、史上少有的天才哲学家,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奠基人,魏晋时期思想最深邃的哲学家之一。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论语释疑等。世说新语:何晏欲注老子,注释到一半,去王弼处。王弼谈到自己注释老子的心得。何晏认为王弼的注释远胜过自己,于是放弃完成一半的注文,改而作道德论。何晏称许王弼:“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第三个阶段是元康时期(291299),是玄学的成熟期。以裴頠、向秀、郭象为代表。裴頠从玄学内部修正了“贵无论”的偏差,提出了“崇有”哲学;向秀、郭象主要通过对庄子文本的解读,将魏晋玄学发展到极致。对“贵无”和“崇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独化”说,而以“名教即自然”作为其社
10、会政治结论。东晋以后,玄学逐步向佛学靠拢,二者相互利用,终至隋唐,玄学完全被佛学所取代。,二、名教与自然之辨玄学的社会政治主题(纲常礼法和自然无为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整个玄学的社会政治主题。“名教”即名分教化,是儒家确立的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则指道家主张的自然无为。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和自然无为的关系。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弼、何晏的“名教本于自然”;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的“名教合于自然”。,1、名教本于自然(以儒合道,用“自然”证“名教”):王弼魏晋时期,名教越来越成为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已沦落为沽名钓誉、矫杀异己的工具。王弼不
11、满于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力图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加以调整。他以自然(无)为本而名教(有)为末,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名教作为大道离散的结果,其出现虽是必然的但却不是理想的,理想的状态是回到自然无为的状态,统治者应当用自然无为的办法统治天下,这样才能实现稳固持久的统治。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是“崇本以举其末”。他希望通过以本统末的办法来维护名教和补正名教的不足。“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试图用“无为”来巩固“名教”,2、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道攻儒):蔑视礼教,要求顺从自然,反对人为,大倡“旷达”之风。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1)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
12、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思想家们的性格冲突。一方面骄傲狂妄、自视甚高、有济世志,另一方面又十分谨慎。阮籍与他内心鄙薄的司马氏集团也保持了长期的良好关系。最能代表其哲学成就的著作有大人先生传、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等,其著作被后人编辑整理为阮步兵集。,用生命体证和实践玄学的哲学家 为了敷衍司马氏,阮籍不得不出来做官。他要求去当步兵校尉,原因是听说步兵橱营人擅长酿酒,且藏有许多好酒。阮籍邻家有一美貌女子,也爱喝酒。阮籍经常去找她串门喝酒。喝痛快了便同塌而眠。邻家男主人暗地观察多次,并未发现任何越轨行为。(世说新语)司马昭想纳
13、阮籍之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对此进退维谷。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只得作罢。阮籍丧母,仍喝酒吃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母亲将下葬时,喊了一声“完了”,便口吐鲜血。阮籍任性放诞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对礼乐名教不屑一顾,任性放诞、恣意酣酒。同时反映了他身处险世,心中的不平无法宣泄,只好浇之以酒。故魏晋名士多好酒。阮籍的理想人格“大人先生”不同于“域中君子”,他与道同体、与天地兵圣。行为高妙、不拘于俗,以天地为家、与造化为友。“域中君子”则是“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
14、,行有常式”,循礼守则。,(2)嵇康(223262):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音乐家。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因此颇招忌恨。262年,司马昭下令将处死嵇康。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弹奏广陵散一曲,曲罢摔琴,从容赴死。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嵇康哲学的核心主题。名教指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等;自然指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文学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2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