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培训资料.ppt
《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培训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培训资料.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蔡德钩01051874379 13810285950,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2.评估理念3.管理体系4.沉降观测方法、元件布设5.沉降观测数据曲线回归法6.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7.相关案例,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1.1工后沉降概念1.1.1工后沉降量: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a)工后均匀沉降量:铺轨工程完成后,一定区域范围内路基沉降量的相同性及其分布。(b)工后不均匀沉降量:铺轨工程完成后,一定区域内不同测点路基沉降量的差异大小及其分布。不均匀沉降量大小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中的舒适度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尤其对于
2、无砟轨道直接影响到其安全使用寿命。路基与桥台、路基与隧道及路基及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是不均匀沉降容易产生的常见部位。1.1.2台后沉降量:铺轨工程完成后,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1.1.3差异沉降量:铺轨工程完成后,路基与桥(涵)、隧道等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量差。,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我国高速铁路科技攻关研究表明:高速铁路高安全性、高舒适性要求轨道结构在列车荷载长期动力作用下保持高平顺性,这就要求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和隧道工程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从概念上来看,差异沉降包含在不均匀沉降中,不均匀沉降、均匀沉降则包含在工后沉降中。线路设计、施
3、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小工后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从满足列车高速、安全、舒适度要求出发,控制线路的沉降满足规范要求是最终目标,追求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为零是线下工程的理想目标。,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1.2线下结构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a路基工后沉降量控制标准演化过程,表1 不同速度目标值对应的路基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工后沉降标准与设计速度、轨道类型、施工工期、轨道维修养护标准和维修周期、工程投资大小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地质勘察试验、沉降计算、沉降观测及工后沉降预测的方法和精度密切相关,表1所列正是上述思想的反映。,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1.2线下结构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b桥
4、梁墩台沉降控制标准演化过程,表2 不同速度目标值、不同轨道类型对应的桥梁墩台沉降变形量限值,L5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结构在无碴轨道铺设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10mm;L 50m时,无碴轨道铺设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L/5000,且不得大于20mm。,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1.2线下结构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c隧道,仰拱工后沉降变形量小于15mm;隧道与其他结构间:差异沉降量不大于5mm,因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大于1;隧道断面收敛变形:满足衬砌混凝土收敛条件,1.工后沉降的概念和演化过程,1.2线下结构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由于沉降控制的要求已完全超出了处理方法的计算精度,因此,从概念上讲,规定
5、的工后沉降已不再是最初设计的预留值,是一个允许出现的误差值。工后沉降实际上是零沉降控制基础上的允许偏差。目前,基于地基勘察资料进行的沉降计算精度是不够精确的,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的工后沉降。为保证精度和有效的控制,应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2.评估理念,2.1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条件分析、评估的意义,无碴轨道系统以其少维修、免维修、耐久性强、生命周期长,在现代高速铁路中得到迅速推广、运用,是现代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无碴轨道铺设及其耐久性和生命周期的关键条件之一是线路的沉降变形稳定性。除加强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工作外,加强无碴轨道线路沉降变形观测、预测,评估线路的沉降变形发展趋势,提出
6、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需要是目前无碴轨道建设过程中着力控制的关键工序。即沉降变形观测、分析、评估是无碴轨道铺设过程控制中的关键工序!,2.评估理念,2.2主要依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部颁相关文件和会议纪要。,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a路基,表3 路基工后沉降变形量控制标准,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量差不大于5mm。涵洞工后沉降量应与
7、路基一致。即不大于15mm。L5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结构在无碴轨道铺设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10mm;L 50m时,无碴轨道铺设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L/5000,且不得大于20mm。,b桥涵,隧道基础工后沉降量不大于15mm,隧道与其他结构物间因差异变形造成的折角不大于1。,c隧道,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单元划分原则:依据路基结构与桥梁、隧道、涵洞等的关系确定,分别分为基本单元、组合单元和集成分析单元,如表4所示。,d路堑、路堤、涵洞、桥梁、隧道、过渡段等单元划分,表4 线路系统沉降单元划分,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e线路整体变形观测、分析,在取得基
8、本单元沉降变形观测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基本单元和组合单元的沉降变形量及其分布特征,沿线路纵向方向对各单元及其接口段的沉降变形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当各组合单元及其接口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基本条件后,可进行铺设无碴轨道施工。若不同单元的沉降变形量过大或单元间的沉降变形不能满足限值要求,则应根据预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保证工后沉降变形量和差异沉降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f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的阶段划分,其主要阶段包括:设计阶段;沉降变形测点布设和实施观测阶段;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阶段;沉降观测数据评估结果应用阶段。,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
9、条件,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进行控制断面沉降分析是实施观测工作的基础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工作,可分别确定出测试工作的重点区域,为观测断面的设置和元器件布设打下基础,为平行观测断面选择提供依据。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其主要内容如表5。,表5 变形控制的基础设计阶段-控制断面变形分析,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沉降观测点布设和实施观测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在施工阶段开展相应的观测区段、不同观测断面沉降变形观测装置布设工作,并根据施工进度和气候条件变化情况,在观测期内进行变形观测,其实施标准、技术要求详见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10、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189号)(以下简称“测量暂规”)。,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阶段,沉降变形预测分析的目的根据沉降变形预测结果推断预计铺设无碴轨道的时间点。当预测结果不能满足需要时,确定应采取的技术对策。预计运营开始的时间点。对特殊工点,继续预测无碴轨道运营后可能的沉降变形趋势,确定相应的维修预案。,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阶段,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建立沉降变形数据库,统一归档管理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数据观测单位依据“评估指南”和“测量暂规”的要求
11、进行沉降变形数据观测,观测数据经监理签认后纳入数据库。评估单位依据“评估指南”要求和建设单位要求进行平行观测并将观测数据纳入数据库。,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阶段,分析、评估 观测数据分析、评估单位依据“评估指南”技术要求,对入库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并预测未来一定时间段相应的沉降变形量,并根据满足最终评估条件的观测数据预测最终沉降变形量和工后沉降变形量。提出实际观测沉降变形曲线。当沉降变形监测数据满足监测沉降变形量S(t)/计算最终沉降变形量S(end)大于75%、监测数据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大于0.92、且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
12、值不大于8mm时,认为沉降观测数据满足评估要求,沉降预测成果可靠、可行,可给出预测沉降变形量。当预测工后沉降变形量在设计工后沉降变形包络线内时,认为满足相关单元铺设无碴轨道的基本条件要求。,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沉降变形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阶段,当预测工后沉降变形量高于设计工后沉降变形量包络线,但在工后沉降变形量限值内时,认为无碴轨道相应评估单元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例如,路基的工后变形量限值为15mm,若预测工后沉降变形量均在15mm限值以内,则认为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条件,如图1所示。根据“评估指南”,观测期内,路基、桥涵等结构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
13、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图1 工后沉降变形量和设计控制包络线关系示意图,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线路变形分析系统评估阶段沉降观测数据评估成果应用阶段,桥梁、隧道等单元工程及其组合单元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后进行沿线路纵向的综合评估,对线下工程各结构物间的变形量大小、分布及变形协调性进行系统评估。绘制沿线路纵向的沉降-距离曲线,并沿线路纵向标示出不同的结构物及其相应的工后沉变形量,并与沉降设计控制线绘制在同一图中,如图2所示。,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线路变形
14、分析系统评估阶段沉降观测数据评估成果应用阶段,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线路变形分析系统评估阶段沉降观测数据评估成果应用阶段,当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各项技术要求后,批准铺设无碴轨道。在综合评估分析过程中,若发现部分单元、单元接口间沉降观测数据异常或不能满足调整轨面高程后的圆顺竖曲线半径需要,则应按预案进行处理。当预测工后沉降变形量高于沉降变形量限值时,应针对相应单元进行轨道圆顺性评估,若不能满足圆顺性要求时,应按设计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2.评估理念,2.3无碴轨道铺设的基本条件,成果应用阶段,3.管理体系,3.1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管理体系,沉降变形观测、
15、评估管理单位应包括建设、设计、评估、观测、施工、监理单位,各单位应确定工作组织,指定工作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全线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制度,保证沉降观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确定评估单位和沉降变形观测单位。根据本线设计要求及铁建设2006158号的相关规定,制订无碴轨道铺设条件-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负责观测及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并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负责组织对沉降观测技术方案、精度标准及最终沉降观测成果报告进行审核确认,总体协调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16、工作中的组织协作问题。组织阶段评估工作,并及时将阶段评估结果提交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审核评估报告,确认实施铺设无碴轨道时间节点。,a客专公司,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评估单位是细则实施的牵头单位。负责本线沉降观测方案设计,提出测量精度标准和要求,解决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与公司沟通一致;负责培训、指导各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测量工作;负责收集、汇总全线各施工单位沉降观测资料,对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负责沉降变形观测中的平行监测工作;负责提交各规定阶段的沉降观测成果评估报告;合同中约定的沉降观测资料移交职责,统计整理
17、满足“沉降变形评估”需要的观测资料,并按规定时间移交咨询单位。,b沉降变形评估单位,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提交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等要求;变形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对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设单位。,c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职责,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观测单位是细则方案的具体实施者。负责配备、组织沉降观测仪器和人员;负责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的布设、观测、观测数
18、据的预处理及观测质量评估;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保护;负责按规定时间提交满足要求的沉降观测资料给评估单位;配合、接受观测测量检查及统一协调工作。,d沉降变形观测单位,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监理单位是细则和方案实施的监控单位负责配合设计单位牵头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负责检查督促细则和方案在各施工单位的落实,保证按计划开展观测工作,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提交观测资料;负责监控各施工单位观测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必要的符合性观测测量,对拟提交观测资料进行初审,确保观测资料数据的准确。,e监理单位,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监理单位是细则和方案实施的监控单位负责配合设计单位牵头
19、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负责检查督促细则和方案在各施工单位的落实,保证按计划开展观测工作,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提交观测资料;负责监控各施工单位观测工作的规范性,开展必要的符合性观测测量,对拟提交观测资料进行初审,确保观测资料数据的准确。,e监理单位,3.管理体系,3.2各单位管理职责,3.管理体系,3.3技术培训,参加人员:主管沉降观测评估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路基、桥梁、隧道观测元器件布置,沉降观测技术标准,数据库管理、维护标准,数据评估与分析,过程控制过程中相关异常数据的处理等。主管单位: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3.管理体系,3.4 观测设施及仪器设备的落实,观测单位按无碴轨道铺设条
20、件评估实施方案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配备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仪器设备。观测工作启动前,观测单位应报请设计及监理单位对测点布置、元器件埋设、测量仪器等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以确保观测测量工作具备合格的工作基础。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铟钢尺,观测精度二等。观测元器件:用于路基的剖面沉降管、沉降板等;用于桥梁的沉降变形观测标等。,3.管理体系,3.5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评估单位应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建立沉降观测评估数据库。观测单位按实施方案实施沉降观测工作,按要求格式汇总观测资料,并于次月2日前提供上月汇总资料(纸质及电子文档各1份)给评估单位。资料应得到监理单
21、位的初步审核确认。评估单位收到各观测单位沉降观测资料5日内完成全线汇总,并将评估成果以纸质及电子文件(各1份)形式提交给咨询单位。评估单位应根据系统的沉降观测资料独立进行工程稳定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按公司要求整理形成沉降观测成果报告提交给咨询公司和客专公司。当月观测成果报告应于次月10日前提交。,a工作程序,3.管理体系,3.5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沉降观测起测基准点及观测线路应相对固定,严格按观测周期和观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沉降观测各项资料按实施方案要求形成,必须齐全完整。为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22、和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必须对沉降观测标志和标桩妥善保护,发现破坏,应及时恢复。,b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基本要求,3.管理体系,3.5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观测单位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误差和错误报告制度。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把关。观测单位确认沉降观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报设计和监理单位协调解决。评估单位实施平行检测和复查时,应会同观测单位及时解决评估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异常、不闭合问题。,c误差和错误报告的处理,3.管理体系,3.6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报告,评估单位应按施组中的各分段无碴轨道工期要求统筹安排评估工作,根据观测单位按月移交的沉降观测评估资料,逐步深入、分段推进线
23、下工程稳定性评估,适时提出各分段无碴轨道施工前的评估报告,确认无碴轨道施工的开始时间。最终评估报告应包含本段工程所含路基、桥梁、隧道及过渡段等单元工程的分报告和对本线全部工程结构沉降变形的系统集成分析总报告。最终评估报告应在不少于计划开工前15天提出。客专公司应对最终报告组织审核,确定无碴轨道施工时间节点。,3.管理体系,3.7 无碴轨道铺设后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本线正式验收通过后,评估单位应提交全线沉降变形观测综合评估报告。报告应包括观测方案设计、基础观测资料、各阶段评估报告、过程讨论会议纪要、综合评估分析及建议等。报告内容、提交方式等按相应的“合同”约定执行。,4.沉降观测方法、元件布设
24、,路基桥涵隧道过渡段,4.沉降观测方法、元件布设,4.1路基,a观测的内容路堤、路堑全部路段;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等。路基沉降观测分为路堤和路堑两个类型。A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B路堤沉降是由基本体和地基组成,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4.沉降观测方法、元件布设,4.1路基,b观测断面布置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5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基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以设计文件为准)应适当加密,25m布设一个断面。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2个观测断面,分别设置于距离桥台5m及2
25、0m处。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中部设置1个观测断面。路隧、堑堤过渡段在分界线两侧510m,各布置一个观测断面。,4.沉降观测方法、元件布设,4.1路基,c观测点布置每个路堤观测断面应布设两组沉降板,即在线路中心线布1组,在一侧轨道板外侧1组(每组包括观测内容中要求的深度上的不同部位),路基两侧坡脚布设水平和竖向变形观测桩。路堤、路桥过渡段和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沉降板。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每个涵洞设两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设3个观测点,原则上设在涵洞结构上。,4.沉降观测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砟轨道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培训资料 轨道 工程 沉降 评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2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