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康复方法学,潍医附院康复医学科 郎园园,针灸疗法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灸法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又包括非火源的外治疗法,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电针法、头针疗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三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等),耳穴压豆,梅花针叩刺
2、,穴位埋线,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的重要性取穴准确操作方便持久留针防止针刺意外临床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为临床最佳体位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定穴与揣穴腧穴的定位,称“定穴”。针灸获效的基础。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3、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称“揣穴”,消毒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三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2.进针法,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弹
4、法,刮法,针刺得气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针刺得气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得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速迟可推知正气盛衰补泻的基础与前提,针刺得气得气的方法分为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催气法常有:搜气、循摄、弹震,另外刮等守气法常有:推弩、搬垫,针刺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医患双方、环境气至病所行
5、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浅入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以针下产生热感为疗效标准透天凉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以针下产生凉感为疗效标准,烧火山,透天凉,烧山火(热补)组中皮肤温度升高1以上者占877%,面温度升高最多者可达49;透天凉(凉泻)组中皮肤温度下降1以上者占878%,而皮温下降最多者可达5。血管容积波描记结果分析,用热补手法血管容积被多数表现为上升,高峰出现在针后15分钟,占总数的732%;用凉泻手法后,多数病人血管容
6、积波下降,高峰出现在针后30分钟,占总数的585%。(来源:养身主),这竟然是真的!,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 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 腧穴的特异性 针具及手法,留针与出针留针法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静留针法:短时间、长时间动留针法:间歇行针法,出针法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后遗感等不良后果易出血部位缓慢出针,较长时间按压针孔。针后有遗留针感,按摩之;循经推按。检查是否有遗漏。,连续波:高频抑制;低频兴奋。疏密波:兴奋占优势。扭挫伤、神经痛、面瘫、肌无力。断续波:动
7、力作用较强。痿证、瘫痪。,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额中线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额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穴向下刺1寸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额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
8、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向下1寸主治:胃痛、痞满、腹胀、泄泻、胁痛等脾、胃、肝、胆等中焦病,额旁3线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主治: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膀胱等下焦疾病,顶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主治: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及脱肛、阴挺、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症,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面瘫、运
9、动性失语、流涎等症,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顶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顶部,顶中线外侧1.5寸处,自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主治: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上1/5配合应用,顶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手病证。临床常与
10、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颞前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等,颞后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率谷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枕上正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至脑户穴的连线主治:眼病、腰脊痛等,枕上旁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的直线主治:同枕上正中线,枕下旁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即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进针法针刺手法快速捻转手法抽
11、添手法留针与出针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头皮针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精神疾病 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1.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3.头皮进针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要注意针下感觉,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4.留针时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有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向外提使异常感消失,腕踝针法三棱针法耳
12、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腕踝针法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将人体体表划分为“纵横六区、上下两段”,三棱针法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法,又称放血疗法此法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祛瘀止痛等作用,针具:柄粗而圆、头部呈三角形、针尖锐利。操作方法:右手持针,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紧靠针尖部,露出针尖25毫米,以控制针刺的深浅度。,点刺法:先在选定的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气血聚集穴部,右手持针,对准选定已消毒的腧穴迅速刺进(03厘米),立即出针,使之
13、出血或轻轻压挤针孔周围,出血数滴,以消毒的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的,例如十宣、十二井、耳尖等。,刺络法: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之小量出血,然后应用干棉球按压止血。临床常应用于:中暑时在肘窝刺络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上多针刺血。,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在消毒的部位(腧穴或反应点),将针倾斜刺入皮内并轻轻上挑,以挑断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以敷料护之。,(反应点:似丘疹,一般如针帽大小,多呈褐色,或粉红色、灰白色、棕褐色,但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的区别)。反应点如果不明显,可应用干毛巾或拇指掌面在皮肤上来回擦几下
14、,一般即可显示。例如:痔疾在腰骶部有反应点;麦粒肿在耳尖、大椎穴、肩部有反应点;挑刺一般37天一次,35次作为一个疗程,散刺法:按照不同的疾病有两种刺法,如顽癣、疖肿初期,消毒后在四周刺出血;扭伤、挫伤后局部淤肿,消毒后散刺出血。,适应范围 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 常应用于某些急性病证和慢性病证。例如:昏厥、发热、中暑、中风的闭证、咽喉肿痛、局部淤血、扭挫伤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强度大,治疗时须注意体位,预防晕针。2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3须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体质虚弱、孕妇以及易于出血的病人,不宜使用。,耳针法用短毫针或艾灸及药物敷贴等方法,通
15、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分布耳穴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犹如一个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倒置的胎儿。头面部对耳屏与耳垂;上肢部耳舟;躯干和下肢对耳轮;腹腔耳甲艇;胸腔耳甲腔;消化道耳轮脚周围;耳鼻咽喉耳屏四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耳穴的发现来源于实践。目前耳穴的总数已达180个左右,书中介绍了91个.,耳穴的临床应用,1.选穴处方的原则: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胃病胃穴;肺病肺穴;阑尾炎阑尾穴;肩痛肩穴。2.按中医理论辨证选穴:耳鸣肾穴(肾开窍于耳);目疾肝穴(肝开窍于目);失眠心穴(心主神、失眠多于心神不安有关);皮肤病肺穴(肺主皮毛)。,3.按现代医学知识对症选穴:内分泌、肾上腺、皮
16、质下、交感穴均应用于相应的疾病。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目赤肿痛-耳尖穴;癫狂-神门穴;牙痛-齿穴。注意: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2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1.感冒-肺、内鼻、下屏尖(肾上腺);2.中暑-心、枕、脑;3.咳嗽-支气管、肺、神门;4.哮喘-平喘、肺、交感、肾上腺;5.眩晕-肾、神门、内耳;6.胃痛-胃、神门、脑、交感;7.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8.痛经-子宫、肾、内分泌、交感;9.遗尿-肾、膀胱、缘中(脑点)、脑;10.扭伤-相应部位、神门、脑。,减肥:主穴:口、胃、脾、大小肠、三焦、上下屏 辅穴:肺、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痤疮:主穴:耳尖、内分泌、肺、脾
17、、肾上腺、面颊 配穴:心、大肠、神门失眠:主穴:神门、心、内分泌、皮质下 配穴:胃、脾、肝、肾、胰、胆,3.操作方法:,1.寻找反应点(观察法、按压法、电阻测定法)2.消毒(耳穴、针具);3.针刺选用0.5寸短柄毫针。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刺入皮肤时速度要快,进针深度以刺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易,出现局部疼痛或胀痛或有热感、酸麻感、或有感觉循经络路线放射传导。如需要可选用:皮内针、电针、压豆(临床常用)、穴位注射、刺血等4.留针:一般留针30分钟,可根据需要延长,留针期间可行针。5.出针:防出血、防感染。6.疗程:一般每日刺激一次,或间日刺激一次,812日为一疗程。
18、,4.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有皮肤损害的部位禁止针刺、压豆等。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针刺前后要适当休息。3)也可发生晕针,预防措施同毫针疗法。4)虽然适应证较广,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皮肤针法一种多针浅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针具: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或镶嵌与莲蓬状针盘上,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操作方法:1.持针式:手握在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手腕之力,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3.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疗法 传统 康复 治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2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