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2.1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2.2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2.3 金属的超塑性变形2.4 金属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塑性行为,2.1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一、塑性变形机理,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包括晶粒内部变形(晶内变形)、晶外变形(晶间变形)。,(一)晶内变形,变形方式:滑移(主要)、孪生(次要),1、滑移,晶体在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相对移动或切变。滑移矢量与柏氏矢量平行。,滑移发生的地方: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例如面心立方的110和,体心立方的111和等。,原因: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原子间距小,原子间的结合力强;而其晶面
2、间的距离则较大,晶面与晶面之间的结合力较小,滑移阻力便小。,结论:滑移系多的金属要比滑移系少的金属变形协调性好、塑性高;而其发生滑移的条件需沿滑移面施加一定大小的切应力。,设拉力P引起的拉伸应力,切应力分量为=coscos,P,P,滑移面,滑移方向,令u=coscos,称为取向因子,当u=0.5或接近0.5,称为软取向当u=0或接近0,称为硬取向,金属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不同,使得塑性变形必然不可能在所有晶粒内同时进行,构成多晶体塑性变形不同于单晶体。,2、孪生(形变孪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称为孪生面)和一定的晶向(称为孪生方向)发生均匀切变。金属在塑性变形时
3、以何种方式变形,取决于哪种变形所需的切应力为低。常温下,滑移优先;低温下,孪生优先。,(二)晶间变形,主要方式是晶粒之间相互滑动和转动。在冷态变形条件下,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晶内变形,晶间变形只是次要作用。,二、塑性变形的特点,特点,1)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性(方式不同),2)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目的一致),3)晶粒之间、晶体内部和晶界附近区域之间变形的不均匀性。(尺寸不一致),由于晶粒变形的特点,使得晶粒大小对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有一定的影响。,设晶粒平均直径d,材料屈服强度s,根据实验结果获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s=0+Kyd,-1/2,-1/2,d(cm),s(MPa),25,50
4、,75,100,100,200,0:常数,变形抗力,约为单晶体临界切应力23倍Ky:常数,变形影响,因此,晶粒细化,单位体积的晶界越多,削弱了晶粒内部的应力场,无法达到变形发生的程度,故需外加更大的力;而且晶粒细化,金属的塑性越好。,原因:1)晶粒细化,变形能均匀分布 2)晶粒细化,晶粒的应变分布差异较小。,三、合金的塑性变形,合金的相结构有两大类:固熔体和化合物。常见的合金组织有两种:一种是单相固熔体合金;另一种是两相或多相合金。,(一)单相固溶体合金,组织上和多晶体纯金属差异不大,变形机理也同样是滑移和孪生为主。,由于溶入溶质原子,使金属的变形抗力和加工硬化率有所提高,塑性有所下降,称为固
5、溶强化,溶质原子的介入,使得晶体内位错能降低(内能降低)屈服强度降低,容易造成吕德斯带的产生,影响产品质量,(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多相合金的变形复杂,但仍是滑移和孪生为主。,根据多相合金中第二相粒子的尺寸大小可分为两类:,1)第二相粒子的尺寸与基体相晶粒尺寸属于同一数量级,称为聚合型两相合金。,2)第二相粒子十分细小,并弥散地分布在基体晶粒内,称为弥散分布型两相合金,多相合金晶体中第二相粒子的分布情况不同,使塑性变形的情况与单相合金的有所不同。,1)聚合型两相合金由于两相尺寸分布在同一数量级上。因此,只有第二相为较强相时,合金才能得到强化。,较强相所占比例,30%,变形滑移发生在较弱相,3
6、0%70%,两相接近,70%,成为基体相,塑性由其控制,2)弥散型两相合金当第二相以细小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时,将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可根据其粒子进入方式分为两类:a.第二相粒子通过对过饱和固溶体的时效处理而沉淀析出,并产生强化的,称为时效强化;b.第二相粒子借助粉末冶金方法加入的,称为弥散强化。,补充说明:第二相粒子也可分为可变形和不可变形两种。可变形即位错切过微粒;不可变形即绕过微粒。这两种方式的形成主要根据第二相粒子的尺寸大小,尺寸过大,切过困难,绕过容易;尺寸过小,切过容易,绕过困难。,滑移面,第二相粒子,b,生成表面,四、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组织的变
7、化,1.晶粒形状的变化,金属冷加工变形后,其晶粒形状变化趋势大体与金属宏观变形一致。,2.晶粒内产生亚结构,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是借助位错的移动进行的。,晶粒变形,位错堆积,位错缠结,亚结构,变形量过大,3.晶粒位向改变(变形织构,也称形变织构),定义:多晶体中,晶粒随着变形量的增大,原来任意取向的各个晶粒,会逐渐调整其取向而彼此趋于一致。这种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构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称为变形织构。,前,后,丝织构在拉拔和挤压中形成,轴对称变形,其主应变为两向压缩、一向拉伸。,前,后,板织构是在轧制或宽展很小的矩形件镦粗时形成的。特征是各个晶粒的某一个晶向趋向于与轧制方向平行,而某一个晶面趋
8、向于与轧制平面平行,影响:变形织构的存在,使得金属性能将显示各向异性,且经退火后,织构和各向异性仍然存在,对产品进行加工带来困难,并影响产品质量。例如,“制耳”现象。,(二)性能的变化,加工硬化。即随金属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韧性、塑性随之降低的现象。,原因:位错交互作用的结果。,应用:可使金属不用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在冷态下进行强化,达到工作需要的强度。,缺陷:使得工件内部容易造成应力集中。,2.2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一、热塑性变形时的软化过程,软化过程按性质可分为以下5种: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
9、,热塑性变形过程中,热变形的间歇期间 或热变形后,1.静态回复和再结晶,成因: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变形引起了金属内能的增加,而处于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具有向变形前低自由能状态自发恢复的趋势。,发生条件:温度变化。因此静态回复在较低温度下,或在较早阶段发生的转变过程;静态再结晶在较高温度下,或较晚阶段发生的转变过程。,(1)静态回复,静态回复随回复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低温回复(0.10.3Tm):空位的运动和空位与其他缺陷的结合;中温回复(0.30.5Tm):除了上述的点缺陷运动外,还包括位错发团内部位错的重新组合或调整、位错的滑移和异号位错的互毁;高温回复(0.5Tm,小于再结晶发生的温度
10、):出现位错的攀移、亚晶的合并和多边形化。,影响:回复使得点缺陷减少,位错密度降低,亚晶增大,晶体组织处于低能态,但晶粒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以上这些使得整个金属的晶格畸变程度大为减少,性能也发生改变(硬度、强度、韧性)。,(2)静态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后,在原来变形的金属中会重新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直至完全取代金属的冷变形组织,这个过程称为金属的再结晶。,特点:组织彻底改组的过程,性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强度、硬度下降明显,塑性大为提高,加工硬化后内应力完全消除,物理性能也得到恢复,金属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过程:再结晶是通过形核和生长来完成的。,材料,胞状亚结构,变形程度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塑性变形 物理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2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