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建立.ppt
《量子力学的建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子力学的建立.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量子力学的建立,1.紫外灾难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说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4.玻尔的氢原子理论5.电子自旋的提出6.量子理论的发展,上一代人能取得自然知识的如此神奇进展,应归功于人们从传统思想束缚下获得的这一解放。玻尔,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一.紫外灾难二.普朗克独步一时的研究,1.紫外灾难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说,1.维恩定律 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通过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得到一个辐射能量分布公式:,这个公式只在短波区、温度较低时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在长波区不符。,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一.紫外灾难,但瑞利
2、、金斯两人得出的共识,是根据经典物理的理论严密推导的,瑞利和金斯也是物理学界公认的治学严谨的人,理论值与实验值在短波区的北辙南辕,揭示了经典物理学面临的严重困难,使人们不得不称之为“紫外灾难”。,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二.普朗克的研究1.普朗克 德国人,1874年考入慕尼黑大学数学系,因为爱好又转向物理,他的老师约里劝他不要选物理,但普朗克选了物理并于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1880年起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麦基尔大学任教。1888年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和为他新设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894年当选为普
3、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1918年因发现能量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1937年任威廉皇家协会会长。,2.普朗克的内插公式 普朗克将代表短波方向的维恩公式和代表长波方向的实验结果结合在一起,得到普朗克辐射定律:,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当0,即在长波范围,普朗克定律变为瑞利金斯公式。当,即在短波范围,又与维恩定律一致。,鲁本斯得知这一公式后,立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曲线相比较,完全符合。于是两人于1900年10月19日向德国物理学会做了报告。题目是维恩光谱方程的改进。,3.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 普朗克为一理论物理学家,他不满足于找到一个
4、经验公式,普朗克写道:“从10月19日提出这个公式开始,我就致力于找出这个公式的真正物理意义。这个问题使我直接去考虑熵和几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我引到了波尔兹曼的思想。”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明确提出了能量子概念,并指出每个能量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这一天,被称为量子力学的诞生日。普朗克从这些假设出发可以得到他的黑体辐射公式。,紫 外 灾 难 和 普 朗 克 的 量 子 假 说,普朗克的矛盾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对能量连续的观点形成了严重冲击,人们只承认普朗克公式,却不接受他的能量子假说。就连普朗克本人也不能正确理解能量子的物理意义。对此,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直觉告诉他:这个发现
5、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他又总想回到经典理论的立场上去。他说:“在将作用量子h引入理论时,应当尽可能保守从事;这就是说,除非业已表明绝对必要,否则不要改变现有理论。”1911年普朗克认为只是在发射过程中才是量子化的,而吸收则完全是连续进行的。到了1914年,干脆取消了量子假说(0),认为发射过程也是连续的。但一次一次的失败使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倒退立场。为此他百感交集:“为了使作用量子能以某种方式容入经典理论中,我花了几年的时间(一直到1915年),它们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现在我懂得了一件事实,基本作用量子在物理学中所起的作用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深刻的多。”,一.光电效应二.康普顿效应,2.爱因斯坦的光
6、量子理论,1.光电效应的发现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当时赫兹在验证麦克撕韦的电磁理论的火花放电实验时,意外发现:如果接收电磁波的电极受到紫外线照射,火花放电就变的容易产生。并将这一现象发表于论文紫外线对放电的影响。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 1905年6月、1906年3月、11月,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论光的产生与吸收普朗克的辐射和比热理论。提出光两字理论,并对光电效应进行了解释。3.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从1905年起,花了十年时间。爱因斯坦“因对理论物理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密
7、立根也因此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性。1918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开始研究X射线的散射,1922年,他把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察被散射后的X射线,发现其中有两种不同的频率成分:一种频率与入射线相同,另一种频率则低于入射线。按照经典理论,散射过程不会改变入射线的频率。1923年康普顿利用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光量子的动量表达式,对光子与电子的碰撞过程应用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圆满解释了实验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用自己发明的“云室”发现了这些反冲电子。康普顿因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因发现用蒸汽凝聚观察电子粒子轨迹的方法”分
8、享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康普顿效应,吴有训:1897年4月2日出生,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学特别是X射线散射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20年代在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中进行了多项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部分重要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77年11月30日于北京去世。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
9、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种物质的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1925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电子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兴趣,提出了各种结构模型。,卢 瑟 福 的 原 子 核 式 结 构,3.JJ汤姆逊西瓜模型:正电荷像西瓜瓤,负电荷像西瓜子分布其上(面包和葡萄干模型)。,2.长岗的土星模型:1904年,提出土星卫环模型。这一模型实际已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只是未对核的大小的数量级及原子的稳定性等问题给予明确的阐述。,1.勒纳
10、德的动力子模型:1902-1903年勒纳德通过作阴极射线透过金属箔的实验表明,金属中的原子并不是相互紧靠着的刚性小球,其中存在大量空隙,刚性球约占全部空间的10-9。于是他提出:原子内的每个电子与每个正电荷组成一个中性的“刚性配偶体”,并取名为“动力子”,无数动力子漂浮于空旷的原子太空中。,1.卢瑟福行星模型提出的过程,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核式结构,JJ汤姆逊认为:“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的,而并非呈粒子状态”。而卢瑟福认为应该用带电粒子碰撞去试探。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马斯顿,用氦核轰击厚度为10-6米的金箔(散射实验)。起初盖革什么现象也没看到,卢瑟福告诉他要仔细观察:“
11、要多看细看,实验要重复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才能发现偶然的现象。”结果,实验测得散射角大于90的比例约为1/8000。根据汤姆逊模型,粒子的大角偏折是多次小偏折积累造成的。其概率约为1/103500。实验结果和模型明显不符。,卢瑟福说:“犹如一发15寸的炮弹去轰一张薄纸,而炮弹却掉过头来击中你自己一样。”,卢 瑟 福 的 原 子 核 式 结 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卢瑟福放弃比汤姆逊模型,利用长冈半太郎的土星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相符。于是1911年发表了物质的粒子和粒子的散射和原子结构的论文,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在论文中他写到:“经过思考,我认为反向散射必定是单次碰撞的结果,而当我作
12、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是无法得到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使我后来提出原子具有很小而质量很大的核心的想法。”,1911-1913年间盖革和马斯顿在卢瑟福指导下做了一系列粒子的散射实验,“记录下了100000次以上的闪烁,所有结果都和卢瑟福理论符合的很好,结果都证明:原子中心有很强的电荷,这个中心比原子直径要小的多。”,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只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还不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情况。,卢 瑟 福 的 原 子 核 式 结 构,2.卢瑟福的有核原子结构与经典理论的矛盾,电子轨道及转动频率不断变化,辐射电磁波频率也是连续的,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光
13、谱。实验测得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谱线。,按经典理论电子绕核旋转,作加速运动,电子将不断向四周辐射电磁波,它的能量不断减小,从而将逐渐靠近原子核,最后落入原子核中。计算表明,原子的寿命将仅有10-12秒。而实验表明原子相当稳定。,一.玻尔(1885-1962)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三 玻尔理论的验证四.玻尔理论的缺陷,4.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玻 尔 的 氢 原 子 理 论,一.玻尔(N.D.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富裕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大学二年级时他热中于研究水的表面张力问题,并
14、在丹麦皇家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中容获金质奖章,1909年获硕士学位,1911年以论文金属电子论的研究获博士学位。1913年提出著名的玻尔原子理论。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1921年起一直领导着该校为他建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直到去世。玻尔于1916年、1927年分别提出对应原理和互补原理,1936年提出原子核的液滴核模型,1939年创立核裂变理论,预言铀的自身裂变。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1922年因对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 尔 的 氢 原 子 理 论,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2.斯塔克的启示:1913年2月玻尔注意到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J.Stark)在原子动力学
15、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一个光谱的全部谱线是由单独一个电子造成的,是在这个电子从一个(几乎)完全分离的状态逐次向势能最小的状态跃迁过程中辐射出来的。”他将这一电子跃迁思想和光谱线联系到一起,这样,玻尔突然领悟到,他可以用这一理论解释巴尔末公式了。玻尔曾说过:“我一看到巴尔末公式,整个情形就一下子弄清楚了。”,1.汉森的拜访:1912年7月回到哥本哈根,1913年初,玻尔的好友、光谱学家汉森()在拜访玻尔时问到原子结构和光谱学中的谱线有什么关系?并向玻尔详细介绍了巴尔末的发现,以及谁也无法对巴尔末公式作出解释。,3.跃迁理论的提出:1913年3月、6月、9月,分别写出了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1)(2
16、)(3)三篇论文(人称“三部曲”),提出了定态跃迁的原子模型。,1.匹克林谱线的观测:1896-1897年间,美国天文学家匹克林()在船舻座星的光谱中发现一个很象巴尔末系的线系,这个线系中每隔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系的谱线重合。里德伯得出这个线系符合带有半整数的巴尔末频率公式。玻尔指出,皮克林系的频率公式中不应包含有半整数,而应都取整数,只是其里德伯常数为氢的4倍,并认为这些谱线是电离了的氦原子发射的。1913年给卢瑟福去信,请求他要求光谱学家否勒(A.Fowler)检验这种氦假说。由于否勒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卢瑟福就请伊万斯作这一实验,伊万斯在一个玻璃管中充入极纯的氦气,得到了匹克林谱线。否勒又提出
17、,就这些谱线而言,其里德伯常数并不精确等于氢的4倍。玻尔回答说,这个微小的差别产生于氦原子核的不可忽略的运动。,三 玻尔理论的验证:,2.玻尔预言的氢光谱的其它线系的陆续发现。3.夫兰克-赫兹实验:J.夫兰克和G.赫兹通过碰撞测出原子的“电离能”,玻尔指出这是原子的“激发能”,由此可以肯定地证明原子定态的存在。从而验证了玻尔理论的正确性。,四.玻尔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缺陷1.玻尔理论的历史地位 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揭示了光谱规律与原子结构的本质联系,波尔理论标志着量子论的最后形成。2.波尔理论存在的缺陷:它只能解释氢光谱和类氢光谱,对于稍复杂一些的原子 光谱,如氢光谱的精细结构,无法解释;不能
18、计算谱线强度;玻尔理论是经典与量子理论的混合物,存在着内在的不 协调,内在的矛盾。,1.塞曼效应和反常塞曼效应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按照他的老师洛伦兹的建议,研究磁场对光源的影响。发现在磁场中发射光谱的每条谱线都会发生分裂,当磁场方向和光路垂直时分裂为三条,一致时分裂为两条-称为塞曼效应。,之后不久人们又发现了反常塞曼效应:分裂成三条以上。但反常塞曼效应却始终没能从理论上给予解释。,5 电子自旋的提出,1916年索末菲和德拜分别发表文章解释了正常塞曼效应。,2.电子自旋概念的提出 克罗尼格(,美国):首先提出电子自旋假设,并进行了初步计算,结果和用相对论推出的结论完全相符。于是去找泡利
19、讨论,但却遭到了泡利的反对。因为泡利早就考虑过这一模型,但由于电子的表面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违背了相对论。于是克罗尼格就放弃了这一研究和想法。乌伦贝克()和古兹密特():半年以后,在不了解克罗尼格工作的情况下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在导师埃伦费斯特的支持下,写了一篇只有一页的短文,并由埃伦费斯特推荐给自然杂志。后来他们又去找洛伦兹请教。结果洛伦兹经思考后再见他们时,却给了他们一叠稿纸,并告诉他们,如果电子绕自身轴旋转,其表面速度将达到光速的十倍。但因为论文已寄走,并可能要发表了。乌伦贝壳和古兹密特感到十分懊丧。海森堡慧眼识珠:海森堡看到乌伦贝壳和古兹密特的论文后,立刻去信表示赞许,并认为可利用自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量子力学 建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2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