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文化与传播.ppt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文化与传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文化与传播.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二讲,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引 子:,文化与传播是互动和一体的,每一种文化形式和社会行为都会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运用“传播”概念研究文化现象的做法,最初见于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主要用以指涉文化迁徙、采借、暗示以及分布等现象。在泰勒之后,“传播”渐为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普遍使用。在他们看来,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传播构成了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核心,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播过程。,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文化的内涵
2、、特征与要素,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其实都是全球社会,每一种文化也都是包容宇宙万物的体系,将大千宇宙纳入各自的文化版图。社会学家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最早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化定义,公认是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
3、tural Diversity)中使用的解释: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特征:,第一,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和创造的一种代代相传的习得行为,能够促动个体和社会的生存、适应和发展。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承担着个人和群体生活的基本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集体努力。而人类对自身生存行为的解释,则产生了共同价值体系。这种共同价值体系的制度化又反过来规范着人们的生存行为,决定他们与
4、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调整他们在此生存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特征:,第二,文化是特定群体和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和共享的,往往以民族的形式出现: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其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情感,像我们的神经系统自身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确实是由我们生来俱有的欲望、能力、气质制造出来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特征:,第三,文化是稳定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文化的变迁是绵延
5、不绝的。萨摩瓦:“在评估特定文化的变迁程度时,必须深思熟虑: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不要因为东京的市区与巴黎或纽约越来越像,就把自己弄得昏头昏脑”。,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特征:,第四,文化是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合体系(integrated system),体系的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联结,功能上互相依存。,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文化的要素,文化像是一座大厦,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具体材料的性能、作用、属性、特点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了解这座大厦的构成、规模、质量,更不会了解它与其他建筑的差异亦或共同之处。,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6、,认知体系,认知(cognition)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主要指主体赖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人类依靠认知来认识客观世界,依靠认知有选择地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不同反应。认知体系主要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构成。认知体系可以视为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决定了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由于认知体系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使之成为跨文化传播学重点关注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规范体系,规范(norms)主要指社会规范,
7、包括两种:一是明文规定的准则,如法律和制度等;二是约定俗成的准则,如习俗、道德等。规范确定了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向、方法和式样,不仅如此,各种规范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才能交往和沟通,进而创造文化本身。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各个文化要素只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此外,一个文化群体常有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这往往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最为明显的障碍。,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
8、会组织与家庭,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任何一个文化都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生产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娱乐组织,等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家庭(family)是基于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社会组织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家庭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历史是理解文化的中介,任何文化的历史都可作为文化价值、文化理想及文化行为的起源。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
9、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再说历史:,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和记录,文化则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事实中可以得到有关文化特性的每一种解释。文化的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的文化要素都能在历史中寻找到其嬗变的轨迹。在这个意义上,要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要关注其内容,还要理解它形成的历史过程。,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再说历史:,在文化与传播研究领域,常常是可以把“文化”与“历史”两个词互换的。这是因为,历史是隐藏在文化深层结构中的要素,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殊和独享的历史。许多史学家甚至认为:历史就是文化史,就是文化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传播学 导论 第二 传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