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ppt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ppt(2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Errors Theory and Foundation of Surveying Adjustment,主讲教师:隋铭明,课程结构,Ch1,Ch2,Ch3,Ch8,Ch5,Ch6,Ch7,Ch9,Ch10,Ch4,2,Ch1 绪论,课程基本情况 教材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3,Ch1 绪论,怎样学好测量平差,预习、复习加习题练习,独立思考并推导公式,平差思想和解题思路,高数 线代 概率,习题练习,公式推导,数学基础,习题练习,公式推导,平差思想,平差思想,数学基础,4,Ch1 绪论,为什么要学测量平
2、差?1.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照错目标 读错数 如何避免错误或及时发现错误?解决方法:增加多余观测。2.有多余观测,如何消除不符,求出最优值?,5,Ch1 绪论,测量平差的任务和意义 任务 1)消除不符值,寻求未知参数的最佳估值;2)评定结果的精度。意义 所有观测数据只有通过平差才能使用,即测量平差是测绘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和灵魂。,6,Ch1 绪论,测量平差的作用和地位1)解决测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最佳估值。2)是测绘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对仪器操作和基本测量方法的主要补充。3)其核心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如大地测量、GPS测量原理、变形监测等。4)是测绘工程专业研究
3、生入学考试课程,是硕士和博士阶段的重要课程。,7,Ch1 绪论,课程结构参见目录,8,Ch1 绪论,基本概念误差对未知量进行测量的过程称为观测,测量所得的结果称为观测值。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或观测误差,通常称真误差,简称误差。测量平差测量平差是测量数据调整的意思。其定义是,依据某种最优化准则,由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测量数据,求定未知量的最佳估值及精度的理论和方法。,9,1.1 观测误差,一、误差来源测量仪器:仪器精密度;仪器轴线关系引起。观测者:操作水平,工作态度,使用习惯。外界环境: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10,1.1 观测误差,二、误差分类偶然误差在相同误
4、差在大小和符号上表现出偶然性系统误差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粗差即错误,11,1.1 观测误差,12,1.2 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带有误差的观测值经典测量平差:只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近代测量平差:观测值除了含有偶然误差,还含有系统误差或粗差,或两种兼有。平差问题的解决思路:,13,1.3 测量平差简史及发展,1794年,C.F.Gauss从概率统计角度提出了最小二乘法1806年,A.M.Legendre从代数角度提出了最小二乘法1809年,Gauss在天体运动的理论一文中发表,称为Gauss-Legendre方法1912年,A.A.Markov,对最小二乘原理
5、进行了证明,形成数学模型(函数模型+随机模型)近代发展现在的国内相关专家,14,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本书主要为经典测量平差内容,即只讨论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1)偶然误差理论。偶然误差特性,传播;精度指标及估计;权。(2)测量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最小二乘原理。(3)测量平差的基础方法。条件平差,附有未知参数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平差计算模型及精度评定公式,各种平差方法的概括及联系。(4)测量平差中的统计假设检验方法。,15,本章结束!,16,Ch2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17,2.1偶然误差的规律性,基本假设:系统误差已消除,粗差不存在,即观测误差仅为随机
6、误差。偶然误差:单个误差在误差大小及符号上没有明显的规律,表现出随机性,称为偶然误差。但对大量误差进行统计具有明显的规律。寻找偶然误差之规律性的方法(统计分析):1、统计表 2、直方图 3、误差分布,18,统计表,例1: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三角形内角和应为180度,但由于误差的影响往往不等于180度,计算各内角和的真误差,并按误差区间的间隔0.2秒进行统计。,19,所有面积之和=k1/n+k2/n+.=1,直方图,20,2.1偶然误差的规律性,偶然误差的特性由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偶然误差具有下列特性:1、有界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即超
7、过一定限值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2、聚中性:绝对值较小的偶然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大;3、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4、抵偿性: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零,即,21,2.1偶然误差的规律性,例2: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观测了421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每个三角形内角之和应等于180度,但由于误差的影响往往不等于180度,计算各内角和的真误差,并按误差区间的间隔0.2秒进行统计。,22,0.475,提示:观测值定了其分布也就确定了,因此一组观测值对应相同的分布。不同的观测序列,分布不同。但其极限分布均是正态分布。,图1,图2,23,当偶然误差的个数 时,偶然误差出现
8、的频率就趋于稳定。此时,若把偶然误差区间的间隔无限缩小,则直方图将分别变为如图所示的两条光滑的曲线。,24,2.2正态分布,由概率论知,该曲线是正态分布的概率分布曲线。高斯在研究误差理论时最先使用了这一分布,所以正态分布又称为高斯分布。测量上通常将正态分布作为偶然误差的理论分布。或者说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其密度函数为:式中:和 为参数。,2.2正态分布,25,由密度函数知,偶然误差 为正态随机变量。所以又称偶然误差为随机误差。下面来看参数 和 是什么。对正态随机变量 求数学期望:,2.2正态分布,26,作变量代换,令 得因,2.2正态分布,27,2.2正态分布,所以再求 的方差。同样作变量代
9、换,可得:,28,由以上推导知,参数 和 分别是随机误差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它们确定了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由 知,随机误差 的数学期望等于零。由正态分布知,正态分布曲线具有两个拐点,这两个拐点在横轴上的坐标为 方差的几何意义是:方差是正态分布曲线的拐点横坐标。,29,2.2正态分布,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观测值的质量取决于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粗差)的大小。1、精度: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可利用方差协方差阵描述。2、准确度:描述系统误差和粗差,可用观测值的真值与观测值的数学期望之差来描述,即:3、精确度:是精度和准确度的合成,描述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的集成,精确度可用观
10、测值的均方误差来描述,即:当,即观测值中不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差时,亦即观测值中只存在偶然误差时,均方误差就等于方差,此时精确度就是精度。,30,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形象描述,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31,精度,准确度,精确度,4、衡量精度的指标 精度虽然可以通过直方图或分布曲线的形状来描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麻烦,且不能用一个数字来衡量其高低。为此,人们希望通过一个数字来偶然误差的离散程度。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离散程度的数字称为衡量精度的指标。这样的数字很多,比如:4.1、方差和中误差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观测误差,则其方差定义为:,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32,2.3精度及其衡
11、量精度指标,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定义为中误差,即 在实际工作中,n总是有限的,由有限个观测值的真误差只能求得方差和中误差的估值:和,33,4.2、平均误差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得到一组独立观测误差,则其平均误差由 之绝对的数学期望定义,即:因为 所以,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34,由上式知,不同的,对应着不同的,于是就对应着不同的误差分布曲线。所以平均误差 也可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既可通过以上等量关系来计算平均误差的估值:也可由下式计算之:,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35,4.3、或然误差 当观测误差出现在 之间的概率等于二分之一时,称 为或然误差(如图),即令,则有 由概率积
12、分表可查得,当概率为二分之一时,积分限为0.6745,于是可得中误差与或然误差的理论关系:,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36,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中误差、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可以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但由于当n不大时,中误差比平均误差更能反映大误差的影响中误差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分布曲线的拐点坐标)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与中误差存在理论关系 所以,世界上各国都采用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我国也统一采用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37,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4.4、极限误差 由中误差的定义知,中误差是一组同精度观测误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的极限。既然是平均值,就会有的观测误差的绝对
13、值比中误差大,有的观测误差的绝对值比中误差小。那么,绝对值比中误差小的观测误差出现的概率是多少?绝对值比中误差大的观测误差出现的概率又是多少呢?由下图,通过积分,38,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可得观测误差 出现在给定区间 内的概率为:,作变量代换,得k=1,2,3时的概率分别为:,上式表明:绝对值大于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出现的概率为31.7%;绝对值大于二倍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出现的概率为4.5%;绝对值大于三倍中误差的观测误差出现的概率仅为0.3%。即观测误差的绝对值一般不会大于三倍中误差。因此,实际工作中通常以三倍中误差作为观测误差的极限,并称为极限误差,用 表示。,39,4.5、相对误差 观
14、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本身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常用表示。,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40,本章小结,1、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41,2、一个事实 不论观测条件如何,观测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3、基本假设 在本课程中,我们假设观测误差为偶然误差,即不含系统误差和粗差。换句话说,我们假设观测误差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4、统计规律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有一定的限值,即超过一定限值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为零;绝对值较小的偶然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为零。,本章小结,42,本章结束!,43,Ch3协方差传播律及
15、权,44,3.1观测向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中误差可衡量一组观测值的精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得到的观测值往往是由多个观测值所构成的观测向量。因此,需要引入观测向量矩阵和方差协方差矩阵。一、协方差 对于变量X、Y,其协方差为:,45,3.1观测向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二、协方差阵 设有n维观测向量为 则其方差协方差阵定义为:特点:对称;正定;互不相关时为对角矩阵,对角线元素相等时,为等精度观测。,46,3.1观测向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三、互协方差阵 设有两组观测向量为,n维的X,r维的Y。则,它们的互协方差阵为:,47,思考:若求DZZ?,3.2协方差传播律,1、协方差传播律的作
16、用 计算观测向量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从而评定观测向量函数的精度。2、预备公式当随机变量 两两独立时,有,48,3.2协方差传播律,3、观测向量线性函数的方差 设观测向量X及其期望和方差为:观测向量线性函数为 式中:为常数。,49,3.2协方差传播律,Z的期望为Z的方差为即展开成纯量形式:,50,例题1例题2例题3,51,3.2协方差传播律,4、多个观测向量线性函数的协方差阵 若观测向量的多个线性函数为则令,52,3.2协方差传播律,于是,观测向量的多个线性函数可写为。故有 式中:为对称方阵。若还有观测向量的另外r个线性函数 其矩阵形式为:,53,3.2协方差传播律,则有:而同理:,54,3.
17、2协方差传播律,5、多个观测向量非线性函数的协方差阵 基本思想:a、用全微分代替全增量,得到函数误差表达式(线性近似);b、应用协方差传播律。设观测向量的t个非线性函数为:对上式求全微分,得,55,令 则由误差传播定律得:,56,3.2协方差传播律,由以上推导知,求非线性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比求线性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只多一个求全微分的步骤。例题6例题7,57,6、应用协方差传播律时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测量实际,正确地列出函数式;(2)全微分所列函数式,并用观测值计算偏导数值;(3)计算时注意各项的单位要统一;(4)将微分关系写成矩阵形式;(5)直接应用协方差传播律,得出所求问题的方差协方差
18、矩阵。,3.2协方差传播律,58,3.2协方差传播律,协方差传播律的应用1、水准测量的精度2、算术平均值的精度3、若干独立误差的联合影响4、平面控制点的点位精度点位方差:,59,权的概念权是表征精度的相对指标,指观测值所占的比重,精度越高,比重越大。权的定义权与方差成反比权的意义,不在于其数值的大小,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示例1,3.3权及定权的常用方法,60,3.3权及定权的常用方法,权的特点(1)选定一个,即有一组对应的权;(2)不同,权不同,但权之间的比值不变;(3)同一个问题中只能选一个,不能选多个,否则就破坏了权之间的比例关系。(4)只要事先给定观测条件,就可确定权的数值。单位
19、权中误差的概念 权为1的观测值所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即。,61,3.3权及定权的常用方法,定权的常用方法1、水准测量的权1)按测站数确定2)按路线长度确定2、同精度观测值之算术平均值的权,62,N:每段路线的测站数,S:各水准路线的长度,N:观测值的观测次数,1、协因数与协因数阵 协因数即为权倒数。,3.4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63,特点:I 对称,对角元素为权倒数 II 正定 III 各观测量互不相关时,为对角矩阵。当为等精度观测,为单位阵。,3.4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即有:协因数阵也称为权逆阵。,64,3.4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2、协因数传播律称为协因数传播律,或权逆阵传播
20、律。与协方差传播律合称为广义传播律。3、权倒数传播律,65,3.4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全微分例题10:算术平均值之权等于观测值之权的n倍。例题11:带权平均值的权等于各观测值权之和。例题12:,66,4、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用不同精度的真误差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如下:实际应用1)由三角形闭合差求测角中误差,67,菲列罗公式,本章小结:1、方差协方差矩阵的定义2、协方差传播律(线性和非线性)3、应用协方差传播律所应注意的问题4、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5、协因数和协因数传播律,Ch3协方差传播律及权,68,测试题,3-1 已知单位权方差为、观测值 的权矩阵为试求:1、的方差2、的方差3、与 的协方差
21、,69,测试题,3-2 某地块由一梯形和一个半圆形组成,如图所示。已知观测值a=12m、b=8m、c=10m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试求该地块的面积S的方差。(注:取),70,本章结束!,71,72,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参数条件平差附条件间接平差,随机模型函数模型函数模型线性化,参数估计最优估计的性质最小二乘原理,Ch4最小二乘原理,73,4.1平差函数模型,函数模型 描述观测量与未知量间的数学函数关系的模型 目的:最优估计函数模型的未知量 函数模型如何构造?,必要观测、多余观测1)确定平面三角形的形状观测三个内角的任意两个即可,称其必要元素个数为2,必要元素有 种选择,74,必要观测、多余观测2)
22、确定平面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6个元素中必须有选择地观测三个内角与三条边的三个元素,因此,其必要元素个数为3。任意2个角度+1个边、2个边+1个角度、三个边。,4.1平差函数模型,75,必要观测、多余观测3)确定如图四点的相对高度关系必须有选择地观测6个高差中的3个,其必要元素个数为3。h1、h5、h6或h1、h2、h3或h1、h2、h4等,4.1平差函数模型,必要观测:能够唯一确定一个几何模型所必要的观测 一般用t表示。,特点:给定几何模型,必要观测及类型即定,与观测无关。必要观测之间不能有任何函数关系,即相互独立。,76,多余观测:观测值的个数n与必要观测个数t之差 一般用r表示,r=n-t。
23、,观测值:为了确定几何模型中各元素的大小进行的实际 观测,称为观测值,观测值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nt,,可以确定模型,还可以发现粗差。,4.1平差函数模型,必要观测可以唯一确定模型,其相互独立。可见若有多余观测必然可用这t个元素表示,即形成r个条件。,实际上:,4.1平差函数模型,78,函数模型1、条件平差 以条件方程为平差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2、间接平差 以观测方程为平差函数模型,或,或,4.1平差函数模型,79,4.1平差函数模型,3、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以含有参数的条件方程为平差函数模型4、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 以观测方程和约束参数的条件方程为平差函数模型,或,条件方程的综合形式为:,为了
24、线性化,取X的近似值:,取 的初值:,将F按台劳级数在X0,L处展开,并略去二次以及以上项:,4.2平差数学模型非线性函数线性化,模型形式与线性函数类似。,82,用平差值代替真值,4.2平差数学模型,83,4.2平差数学模型,平差数学模型是平差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综合体。,表达模型并用于求未知量最佳估值,用于评定精度方差 协方差,4.3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不论何种平差方法,平差最终目的都是对参数和观测量作出某种估计,并评定其精度,统称为对平差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一、参数估计测量平差的参数估计,是要在众多的解中,找出一个最为合理的解,作为最终估计。最终估计值应具有最优的统计性质。,84,4.3参
25、数估计与最小二乘,二、最优估计的性质1、无偏性 为参数 的估计量,若有 则称 是 的无偏估计量2、一致性 若估计量同时满足 则称 是 的严格一致估计量,85,4.3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3、有效性 若 是 的无偏估计,具有无偏性的估计量并不唯一。如果对于两个无偏估计量 和,有 则称 比 有效。若 此时为最有效估计量。,86,4.3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三、最小二乘原理例:作匀速运动的质点在时刻 的位置是,函数如下:在不同时刻 测定质点位置,得一组观测值 由运动方程可得:或用图解表示如图:,87,4.3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从图中看到,由于存在观测误差,由观测数据绘出的点不成直线。采用什么准则对参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误差 理论 测量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