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的系统性.ppt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符号的系统性.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教学大纲】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二、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系统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装置,而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则是这个系统灵活运转的两根轴。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言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一、语言符号的特点,任意性 线条性 这两个特点是索绪尔在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
2、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语言绝大多数单纯的初始的符号音义之间无必然的理据关系。“约定俗成”最早是由荀子提出来的,现在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2、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二、语言的层级性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
3、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嚎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但是,只要“音”和“义”经社会的约定而相结合,我们既能分出音的结构成分,也能分出义的界限。例如汉语“忙”的音是mang,“房”的音是fang,比较这两个字音的差异,只有最前面的那个音不同,“忙”是m-,“房”是f-,这就是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
4、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表达的。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三、四十
5、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抓住了这条“纲”,我们也就能
6、把握住语言系统的结构脉络。语言学纲要就是以这条“纲”为基础来安排、组织语言材料,阐述语言的基本结构原理的。,组合关系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聚合关系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他们犹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 符号 系统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