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训练题.ppt
《诗歌鉴赏训练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训练题.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诗人简介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参湖南、江西幕府。后为抚州刺史,新唐书本传有“耕饷岁广,狱无系囚”之称。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注释(1)天秋:是说天气已是秋季了。(2)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全城。夜千重:指夜已很深了。(3)江南:长江以南,这里是泛指。会:聚会,指与故人在客舍的欢聚。(4)翻疑反而怀疑。(5)风枝:被风吹动的树枝。暗鹊:栖巢的夜鹊。(6)泣寒虫:是说秋虫在露草中鸣叫像是哭泣一样悲凉。(7)羁旅:留滞他乡。(8)晓钟:报晓的钟声。,简要评析作者家乡在江南,在这京城之夜,与故人偶集客舍,自是无限欣喜,也
2、因此更加触动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诗,就是写这一为许多诗人所表现过了的极其普通的感情,但并不嫌其重复,却另有一番神妙。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能有这样的机会与故人相聚,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所以接着的一联说: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诗的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通过写乌
3、鸦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在诗的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长”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的表达了不忍和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
4、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送李端,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卢纶、李端,同列“大历十才子”,离乱伤别,故人情深。此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
5、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
6、,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
7、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自然物
8、象:衰草、寒云、暮雪环境特点:荒凉、寒冷、白雪茫茫第一问关键要看两个字:孤、多难。所以,当时社会必然是长年动乱,战争频繁,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离别,必然将社会与个人的遭际结合在一起,其感想可想而知。答: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处士卢岵山居,处士卢岵山居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处士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
9、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老”字和“清”字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颈联两句写眺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尾联两句突出山居
10、景物的特殊色彩。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10、分析:写景角度可以是远近之别,也可以是正面侧面之别,可以是色彩形貌之别。概括景物特点除了要
11、在意象中想象画面,还要结合其他信息,如题目中的“处士”二字。答:二三两联远近角度不一样,第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第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山的云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11、分析:有关隐士的诗歌学过较多,隐士情怀和作者情感大同小异。答: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玉楼春 春思,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本词采用常见的上
12、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
13、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
14、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12、分析:如果手法不明显,写景诗至少还有一种写景抒情的手法。要分析这种手法,首先要描绘景物,再说明景物中寄托的情感。答: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13、分析:这两
15、句意思基本一样,只是语言不太一样罢了。第一组中的第一句明显写景,比第二组中的直接抒情议论更含蓄蕴藉。答: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 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登城,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
16、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侘傺(cha chi):失意的样子。,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
17、了秋山的淡远之境。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但“浅深山色高低
18、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望海楼晚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
19、无人见晚妆。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qi)侧鬓如蓬。【注释】望海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时:时时。掣(ch):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大风吹打雨水直扑进望海楼,很有气势,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
20、也停了,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14、(1)蒙蒙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
21、,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图画。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蝶恋花出塞,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繁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下片“从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含婉深致,耐人寻味。毛泽东批语云:“看出兴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点出
22、此篇之旨。“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以及文学家的深情。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
23、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笑靥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 这首小令,是性德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吊古,但有伤今之意,刚健中含婀娜。说从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从前,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
24、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性德虽仕于朝廷,怕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6、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即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诗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作用为: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7、结尾两句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若仔细品读“深山夕照深秋雨”,还可发现:情虽似暖阳之照,然而却为夕照,且照在深山之中;情虽似润物之雨,然而却为凉雨,更降在深秋那万物已凋零之时。这两句不仅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有心维护社稷安宁,然而却无力阻止
25、战火纷争的无奈。,少年游,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去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训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