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修订).ppt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修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修订).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项复习,考纲解读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文阅读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艺术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性),Ps:所谓鉴赏评价,属于考试能力要求的范畴,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内容,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万里瞿唐 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 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
2、;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3分)(思想性)补充:只答“漂泊流离”或“思乡怀归”,各给1分;答“漂泊流离”或“思乡怀归”,再加上“遭逢战乱”(或“安史之乱”、“妻离子散”、“自己流落”、“望月怀远”等),给2分。只答“困居”不给分。根据诗中的“乌鹊”意象,答“怀才不遇”及与之相应的意思给1分。,月 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评分细则,(2
3、)本小题4分,答对一项给2分。(艺术性)“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1分),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1分)补充:答“万里”表示“瞿塘峡的空间距离大”等意义,不给分。“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1分),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1分),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1分),月 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1)作者通过描写、赞咏弓形的残月,抒发了一种孤寂、思乡、悲凉的感情。(2分)(2)“万里”一词是形容距离的遥远,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思乡思家的情感。“夜久
4、”一词描述夜幕降临已经很久了,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孤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深切情感。(4分)(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经历动乱后内心的悲伤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2分)(2)“万里”描绘出在月光下瞿塘峡开阔广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夜久”是指长久的静夜,暗指安史之乱。诗人写南飞的乌鸦夜久后落在江边,即是诗人自己在安史之乱后安身于瞿塘峡,间接抒发了内心寂寥之情。(3分),6分样卷,5分样卷,(1)主要抒发了诗人因国家战乱而流落他乡,感到孤独、寂寞的感情。(2分)(2)“万里”突出了诗人远离了自己的故乡,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夜久”描写了当时已是深夜,
5、但是诗人仍然没有入睡,心里感到惆怅。(2分)(1)对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悲痛与叹息,在赏月中产生明月仍在,盛唐不再的感伤和悲凉。(1分)(2)“万里”是空间上的形容词,描写了在瞿塘峡上,明月始终高挂的景象,表现作者悲痛感伤的心境下始终与明月为友,渴望向明月诉说心事。“夜久”时间上的形容词,夜深人静鹊落江边,作者依旧在孤独地赏月,表现出他心中的忧愁苦闷,令全诗增添淡淡悲凉。(2分),4分样卷,3分样卷,(1)抒发了作者国破家亡的痛心,对故乡的思念,对怀才不遇的悲哀。(2分)(2)“万里”体现了瞿塘峡的范围很大,在哪里也可看到。“夜久”作者把自己比成乌鹊,飞久了就停在江边,体现作者因为社会动荡,被
6、困居在瞿塘峡里,体现他对百姓的怜悯。(0分)(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被贬后的忧伤之情。(0分)(2)“万里”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被困于瞿塘峡的忧愁。“夜久”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的不眠,思念之情。“万里”、“夜久”更加表达了作者的忧伤,被困时的郁闷之情,点明中心。(1分),2分样卷,1分样卷,诗歌鉴赏知识储备之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
7、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可以是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甚至是某些可以描述的行为。,草木类:,1.落花:花落而春尽,不免使人伤春悲秋,感慨青春易逝,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折射出对人生短促的伤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表达了作者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遭际和悲凉心境。又如宋朝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2.杨花:即柳絮,杨花的特点是轻柔多情、飘
8、忽不定,容易使人产生离愁别绪的联想。因此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如苏轼的词作水龙吟中有“细看来,不是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之句,其伤离别之意蕴,不言而喻。3.蓬草:在中国文学里,“飞蓬”一词有“野外飘零、身不由己”的象征意义,蕴含着无奈、哀愁与悲叹。(“芦荻”“浮萍”亦有此意蕴)如李白在送别杜甫时就慨叹:“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4.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如葛胜冲的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5.梧桐:在古典诗歌
9、中,“梧桐”的意蕴比较丰富,在传说故事中,它往往是品质高洁和爱情忠贞的象征。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到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此外,因为梧桐遇秋先陨,所以容易引起文人的的悲秋之情,所以”梧桐“这一意象也多用来表达孤独失意的情感。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ps:至于“梅”“兰”“竹”“菊”“柳”“松”等意象,自不必赘述。,动物类,1.鸿雁:“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另:双鲤
10、 亦可代指书信)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在古诗词中,文人还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又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Ps:鸿鹄即天鹅。因飞得
11、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即以蝉自况,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又如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3.鹧鸪: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表示行路的艰难,也用来表达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就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4.蟋蟀: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
12、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如姜夔的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古诗中的“蛩”也指蟋蟀,如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ps:“猿”与“杜鹃”之类自不必说。,物象类,1.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皆属此类。3.浮云:
13、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在古诗词中浮云多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能把一片思念之情带给远方的友人。4.长亭:道旁置亭,原本是为了供行旅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的。由于长时期作为送别的场所,使得这一物象在诗人笔下带上了主观色彩。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表达的就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依依惜别之情。,ps:很难想像古诗中没有了“月亮”会怎样,所以就不再讲了。,行为类,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14、,凭栏处,潇潇雨歇。”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再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4.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5、?”,鉴赏诗歌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创造形象、表达感情和传递思想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诸如此类的审美习惯,都是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这些传统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小结,做做练习吧,夕阳楼 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课堂练习,孤鸿,感 遇(唐)张九龄兰叶春
16、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课堂练习,这首诗歌中的“兰”“桂”是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注:葳蕤(wiru):形容枝叶茂盛,意境,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
17、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21,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象:,意境:,一片月色,捣衣声、秋风、玉关、,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赏析示例,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
18、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的问题。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赏析示例,咏物言志类 思乡怀人类边塞征战类 山水田园类咏史讽今类 感时惜别类闺怨禅理类,诗歌鉴赏知识储备之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复习 专题 修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7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