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失业理论.ppt
《第十二章失业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失业理论.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失业理论,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一、失业及其类型 按照现代经济学词典的解释,失业是指:“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我们把失业定义为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各国对工作年龄的范围有不同的规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在美国,工作年龄是1665岁,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登记注册的人;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7天未得到工资的人;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
2、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作年龄,男性为1660岁,女性为1655岁。在这个年龄范围的人口,统称为“劳动适龄人口”。凡年龄在规定范围之外,已返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经济中总有一部分劳动力处于不断退出和进入失业队
3、伍的状态,当一部分正在进入工作岗位而另一部分人从岗位退下来而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时,他们就处于失业状态,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种状态也不会改变。,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把这种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需求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动必然导
4、致劳动力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部分工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如果劳动者一旦失业能马上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偏好和能力的工作岗位,摩擦性失业的成本就为零。但是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流动是不充分的,劳动者不可能了解到所有空缺的工作岗位的信息,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2)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当产业结
5、构发生变动时,要求就业结构也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动,劳动力从夕阳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部门。但是,由于新兴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出现了产业部门劳动力供过于求,而新兴产业部门劳动力却供不应求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例如重新接受职业培训、再教育等。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转移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就越高,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的难度也就越大。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劳动力初始人力资本
6、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新技能的培训,培训机制越完善,转移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克服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差异,越有利于劳动力在新旧产业部门的转移。,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二)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的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失业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凯恩斯失业理论的产生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密切相关。在经济全面萧条期,社会总需求急剧萎缩,失业人数高度膨胀,工资水平一降再降,对缓解失业问题却无济于事,劳动力市场的
7、价格机制就可能失灵。而要恢复到充分就业,必须提高总的有效需求,只有当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状态消失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才可能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解释。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两者之间的差距。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Yf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ADf为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目前的实际总需求为AD0,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Y0Yf,必然引起失业。Y0Yf是由于AD0 ADf造成的。因此,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图中的Ef与K之间的虚线部分),就是造成周期性失业的根源。,第一节
8、失业及其成本,(三)自愿性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常使人产生误解,人们在寻找工作和尝试不同的工作时,失业在此情况下可能是一种有效率的产生。在现行的工资率下,自愿失业者更加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不是工作。但是,当一个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奔波的人,他们肯定不是那种在工作价值和闲暇之间权衡和挑剔的人,也不会为了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选择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S为劳动力供给曲线,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横轴上的L
9、1代表劳动者总人数,在此点时的劳动者供给曲线变得完全无弹性。E点为均衡点,劳动力市场出清时工资为W1O,相应的就业人数为L2O,在均衡情况下,按现行的工资水平,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者人数恰好等于愿意工作的劳动者人数,即AE的数量。劳动者总量中对应于ES段的那部分人则只有在工资更高些时,才愿意工作,因此,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属于“自愿”失业者。,自愿性失业模型,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四)隐蔽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其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
10、学家阿瑟刘易斯(WA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二、失业率及其计量衡量一个经济社会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就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失业人数 失业率=100%劳动力总数这里,失业人数指属于上述失业范围,并在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是指适龄范围内就业者和失业者数量之和。年龄在规定范围之外、已返休、丧失工作能力,在学校学习或由于某中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都不计入失业人数,也不计入劳动力总数。,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专栏 12-1:中国失业率计算 对于失业率衡量方法。目前,在统计
11、失业率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两种方法,即行政计算法和抽样调查法。方法的不同,也会使失业率被高估或低估。行政计算法,一些国家则根据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情况来统计失业率。抽样调查法,通过同一次劳动力调查或住户调查得到失业人员人数和从业人员人数,计算得出失业率。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11月开始进行“调查失业率”的抽样统计,其中农民首次被纳入调查范围。资料来源:王亮我国失业率统计指标变化对测度失业的影响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三、失业的成本 1、失业的经济成本 失业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一个经济体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无法达到其潜在产生水平。失业所造成的资源浪
12、费首先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上,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很大的一个不同的特征是它具有时效性,即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延续到下期使用,所以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是永久性的浪费。其次,失业会造成生产设备及其他生产设备的闲置,生产性资源的闲置使生产能力开工不足,直接减少了社会产品,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况时,即存在周期性失业时,运用奥肯定律可以来估计损失的产量。根据奥肯定律,市盈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该经济大约损失2%的产量。以美国为例,根据数据资源公司(Data Resources Inc,DRI)的估算,1991年美国的自然失业率是5.5%,而实际失
13、业率是6.6%,经济衰退导致美国1991年的GDP损失2.2%,数额大约为1300亿美元,随着1992年经济衰退的加剧,年均失业率为7.4%,DRI估计的年失业率是5.4%,丧失的产量约为4%,约为2500亿美元,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2、失业的社会成本 失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失业首先给失业者机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减少了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收入的减少又会造成他们消费水平的下降。在一个缺乏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的国家里,如果失业工人长期找不到工作其面临的悲惨境地可想而知。其次,失业给失业者到来了及其严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美国公共健康的研究表明,失业率会导
14、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退化,引发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等。失业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会造成失业者对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提高社会的犯罪率、离婚率,并有可能引发社会骚乱。因此,任何政府都必须关注失业问题,应考虑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的影响。,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3、失业对分配的影响 失业还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有些经济学家根据失业持续时间将失业划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短期失业一般属于摩擦性失业,由于有许多人不断流出和流入失业队伍,这种失业的成本就由许多人来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就比较小;而长期失业可
15、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因素或由于工资刚性而形成的,这种失业的成本主要由少数人来承担,因而每个人承担的损失也就比较大,社会成本比较高。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一般而言,失业对穷人的打击比对富人的打击要大。根据美国19471996年按种族划分的失业率,总失业率增加1%,黑人的失业率增加2%。,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还有的观点认为,经济衰退的损失主要是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承担。例如,大学生如果在衰退期毕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恰好在经济繁荣期毕业,会很快开始其职业生涯。刚进入劳动力大军的工人、青少年以及城市贫民区的居民往往由于技能低下、素质不高、经验不足以及面临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法等因素而成为容易失业的
16、群体,因此他们是失业率上升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但另一方面由于失业者可能停止纳税,还有可能得到失业保险的好处或其他的政府转移支付,这种失业的产量损失也会由就业者,即纳税人来承担。尤其是当失业者领取的失业救济金总额接近于他们就业时所得到的收入时,失业者不会因为失业而遭受明显的损失,社会的总产量损失主要由就业者来承担,因为失业者救济金是通过向在职工人征税来提供的。,第一节 失业及其成本,相关链接12-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Okun Law)描述的是失业变动和GDP之间的经验关系,用以纪念这一关系的发现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失业率与经济
17、增长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则实际GDP增长3%,这种增长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下降2%。比如说如果要使失业率有8%下降到6%,那么实际GDP增长率必须要达到: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6%-8%)=7%。也就是说实际GDP必须提高4%,也就是以7%增长的时候,才能使失业率下降2个百分点。奥肯定律为产生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率之间相互转换提高了一个粗略的估算法则,但却是宏观经济中可靠的经验规律之一。资料来源:黄亚钧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9页,第二节 失业与
18、职业搜寻理论,一、职业搜寻理论 职业搜寻理论最早由斯蒂格勒(G.Jstigler,1962)提出,他从信息成本角度分析了职位的搜寻和匹配问题。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它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条件: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劳动者来到劳动力市场时,他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也不知道有那些职位是空缺的,他为了获得满意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寻找。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劳动者搜寻的时间越长,信息也就越充分,找到报酬更高工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劳动者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
19、另外一份工作更有效率,因此失业是寻找高报酬工作的一种投资。获取有关报酬的信息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虽然劳动者寻找时间越长,他可能获得的工作报酬也就越高,但是报酬提高的幅度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是递减的。因为,劳动者寻找时间越长,未发现工作的报酬高于他已经找到的最高工作报酬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如果用W(t)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增函数,但是其增长幅度是递减的,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阶倒数是大于零,而二阶导数小于零,即:W(t)/t0,2W(t)/t20,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同时,搜寻职业是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获取关于工作岗位及报酬的信息支付的成本,应聘花费的
20、时间、失业期损失的机会成本等。我们假定搜寻工作的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且增加的成本是递增的。这是因为,求职者如果只能进行粗略的市场搜寻,只要抽出一部分正常时间即可,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但随着搜寻的继续,求职者不得不挤占本来可能有重要安排的时间,单位搜寻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另一方面,求职者搜寻的范围通常从附近的企业和自己较为熟悉的部门开始,随着搜寻范围的扩大,求职者不得不转向那些较远的企业和自己不太熟悉的部门,此时增加的交通费用和获得有关信息的费用等搜寻成本也是递增的,也就是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也大于零:C(t)/t0,2 C(t)/t20,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根据这些假定,理性
21、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应当使自己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W(t)/t=C(t)/t 这时他的净收益最大。我们从几何图形上更直观地表示这一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分别作出工资曲线W(t)和搜寻成本曲线C(t)。W(t)曲线向上倾斜但凹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而C(t)向上倾斜且凸向横轴,表示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总成本增加且边际收益递增。,W(t),C(t),A,B,W,C,0,t,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求职者可能得到的工资和搜寻成本都是搜寻时间的增函数,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得到的工资上升的幅度(工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而
22、搜寻成本上升的幅度(搜寻成本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当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搜寻成本的增长幅度时,也就是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每增加一个岗位的搜寻带来的增加的工资大于增加的成本,求职者就会继续增加搜寻时间;而当搜寻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搜寻得不偿失,求职者就会继续增加搜寻时间。只有当搜寻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时,求职者的净收益达到最大,这时的搜寻时间是最优的。,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上述劳动者的最优决策行为决定了劳动者为寻找满意的工作,其搜寻的最优时间长度,也就是他自愿的失业时间,劳动者在搜寻工作所处的失业状态也称为自愿性失业。影响最优搜寻时间的因素很多,比如说失业保险和失业救
23、济。发放失业保险和救济金是减轻失业者的痛苦,维护社会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它又会对劳动者搜寻工作造成影响。一个明显的作用是失业保险和救济金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比方说,在没有领到失业救济金时,求职者可能是乘公共汽车参加应聘;而有了失业救济金后,收入提高了,他就有可能是乘出租车参加面试,从而节约了搜寻由于失业期间增加了失业救济和保险这项收入,使劳动者搜寻成本降低,相应地,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可见,失业救济金或保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率的影响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对于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一般而言,他并不预期工资
24、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而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分布,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他预期的心理价位时,他就会接受这份工作,否则他就会拒绝这份工作。这份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Reserved wage)。从理论上来说,在保留工资水平上,劳动者接受工作的满意度和其在失业状态中的满意度是等价的。因此,当雇主开出的工资水平低于保留工资时,求职者宁愿失业,继续寻找工作,而当雇主向求职者开出的工资水平高于保留工资时,他就会接受工作,退出失业队伍。在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经济中,失业和保险都增加了劳动者在失业状态时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了保留工资
25、水平,这样,他对未来工作的工资水平预期的心理价位也会提高。也就是说,失业者一旦能够领取失业救济金或保险金,搜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大大减弱,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就会降低。这时,如果雇主提出的工资水平高于没有失业保险制度下的保留工资,劳动者仍然有可能选择失业而不愿工作,从而使摩擦性失业增加。,第二节 失业与职业搜寻理论,二、贝弗里奇曲线 职业搜寻理论从劳动力市场信息非充分入手,分析了劳动者的最优决策如何使部分劳动者自愿选择失业问题。劳动者离职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失业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工作机会和失业人数是相当的,仅仅是由于双方没有及时找到对方,也就是说,劳动市场中存在着劳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失业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