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ppt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2016-06,历史回顾,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危及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对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描述最早见于18世纪,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ph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机制:血液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壁损伤,迄今仍是指导临床工作的经典理论。,诊治现状,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治疗,除普通肝素外,低分子量肝素的出现给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变革。随着低分子肝素在各种血栓性疾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在许多领域低分子肝素已经或即将取代普通肝素。,诊治现状,溶栓治疗方面,第二代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2、和链激酶。除抗凝和溶栓药物,治疗手段还包括下腔静脉滤器、肺动脉血栓切除术和介入取栓术。由此可见,当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检出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或生存质量改善。,诊治现状,尽管当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治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成果出现,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死率并未明显减少,肺血栓栓塞症的病死率甚至还高于急性心肌梗死。一项对2388例普通住院人群的尸检报告显示:院内死亡者中,死因为肺血栓栓塞症者约10%,其中89%有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只有19%患者生前报告了下肢深静脉学生症症状,仅有3%者进行了相应检查。,诊治现状,造成静脉血栓栓塞症早期确
3、诊率与治疗率低下而病死率高的原因在于:首先静脉血栓栓塞症涉及范围广、表现复杂,因基础疾病不同,易患因素与临床表现也各异,难以全面把握;其次,已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依靠辅助检查;第三,如何平衡抗凝与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终是临床难点。,解剖概述,首先应明确何为“深静脉”?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位于深筋膜深面或体腔内者为深静脉,浅静脉则位于皮下浅筋膜内,浅静脉最终均注入深静脉。,概念,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以下肢多见。来自全身静脉系统的血栓可脱落或游离,并向近端移行,经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系统,并最终阻塞
4、肺动脉及其分支,形成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为肺血栓栓塞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血栓栓塞症有极密切的同源性或相关性,在病因、发病情况、治疗及预后诸多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因此现主张将两者看做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即静脉血栓栓塞症。,概念,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域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则称为肺梗死,多见于原有肺循环异常者或病情严重影响到肺组织的多重氧供者。,临床特点,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但由于可并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危害极大,及时发现和治疗都有赖于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
5、征如下:,临床特点,1、多存在易患因素,如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者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静脉走行区明显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走行区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或暗红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4、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障碍,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病率,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约2/3为单纯下肢静脉血栓者,1/3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无论普通人群还是住院患者,发生率都很高。普通人群中,男女年发病率分别为千分之1.3和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栓 栓塞 性疾病 危险 因素 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1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