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及其评价.ppt
《自然资源及其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及其评价.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评价第二节 气候资源及其评价第三节 水资源及其评价第四节 矿产资源及其评价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与评价,第九章 自然资源及其评价,资源,是相对于人类的一种价值概念。通俗地说,是对人有用的东西。它属于物质的价值,而不完全是物质的性质。然而要了解物质的价值,又往往是从物质的性质开始的。由于资源开发的层次性,所以每个层次的开发都有相对应的资源,越高层次开发的资源属性与本来的面目差异越大。,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评价,LUCC,一、土地与土地资源,(一)土地,土地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占据着三维空间,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过程。表现为复杂
2、的开放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land use/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在地理学上的意义 1.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3.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二)土地资源属性,(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2)土地资源具有稳定性和可更新性。,(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资源评价,(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
3、经济的统一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土地资源评价,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中国土地利用,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二)山地多,平地少,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104 km2。南北长约5 500 km,跨49个纬度,包括9个热量带,东西宽5 000余千米,跨62个经度,包括4个水分区。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
4、地占1/3。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评价,中国土地资源,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略作整理,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4位;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2位;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0,居世界第5位。后备资源不足.,(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5、,土地资源评价,林地 25.51亿亩 占土地17.9%(美国32%)一、二等地 占林地 90 后备耕地 17 占土地12.59,草地 57.04亿亩 占土地40.1%(美国33%)二、三等地 占草地 88 后备耕地 3.98 占土地2.79,难用地 29.01亿亩 占土地20.4%(美国 4%),净耕地 20.86亿亩 占土地14.6%(美国25%)一、二等地 占耕地 75 后备耕地 5.09 占土地3.5,土地资源评价,(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
6、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土地资源评价,(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东南季风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土地资源评价,(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yt21_jpg.jpg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
7、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 000 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被利用。,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表2-2 全国主要土地利用种类面积统计表,(一)耕地资源,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33108 hm2左右。,图2-20 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分布,数量,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约占59;灌溉地占总耕地40.9。,土地资源评价,质量,我国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1.33;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4.55;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
8、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47;不宜农业耕种的耕地50710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65;中、下等耕地共约占58.67。耕地质量不算好。,受各种因素限制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9.6。其中:以侵蚀为主要威胁的耕地占8.6;坡度限制而有潜在侵蚀威胁的耕地占11.38;受洪涝限制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19;盐碱限制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62;土质过黏、过砂的限制占耕地总面积的10.07;薄土层耕地占3.46;裸岩出露的耕地约占0.36。,限制,(二)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为3 533104 hm2;,尚有可供开垦农用的
9、海涂资源约100104 hm2。,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后备耕地集中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短、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尤其牧业比重大的地区。从热量条件看,后备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北纬4050的温带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62。暖温带地区次之,占21。从水分条件看,后备耕地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干燥度大于1.5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三)林地资源,数量,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我国大陆有林地面积约1.87108 hm2,森林覆盖率为16.55。,质量,一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65;二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
10、积的27。,后备,后备林地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其中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约占58;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约占28;黄土高原约占5。,(四)草地资源,数量,我国草地资源约4108 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约3.92108 hm2,可利用草地3.12108 hm2。,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一等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2.85,以草甸草原与草原为主;二等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8.93,以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三等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47.86,以荒漠、沙生、盐生、沼泽和南方灌丛草地等类型为主。不宜牧草地约占0.36。,(五)内陆水
11、域与沼泽,中国内陆水域总面积为2 660104 hm2。其中:江河面积为1 200104 hm2,约占总水域面积的45;湖泊面积为800104 hm2,约占总水域面积的30;水渠池塘、水库面积为666104 hm2,约占淡水水域的25。,中国海洋水域面积为4.73108 hm2。其中水深小于200 m的大陆架为1.5108 hm2,占海洋水域的31.7,其中:海岸带面积1 400104hm2;沿海滩涂面积130104200104 hm2;可养殖水面近5104hm2。中国沼泽面积约1 000104 hm2。分布在东部地区为750104 hm2,其中东北地区约500104hm2;分布在西部地区为2
12、50104 hm2,其中青藏高原约占80%,北疆山地约占20%。,土地资源评价,深圳市81-8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小资料,深圳市88-9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深圳市2000、2005、2010的土地利用预测图,水土流失、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残渣,返回目录,本节完!,中国水资源,第二节 气候资源及其评价,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气候
13、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一)气候基本特点,(二)中国三大自然区演变趋向,(三)水热条件特点,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3 000 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
14、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图2-6 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东北偏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上下。,图2-7 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均温偏高1.32.5。因此,我国夏季温度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值比冬季时要小得多。,图2-8 中国气温年较差,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
15、冬,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图2-9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全国平均:648 mm 以旱轴为中心:向东南504 000 mm(80倍)向西北50400 mm(8倍)三条重要等值线:800 mm 400 mm 250 mm,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方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34月准静止锋跃迁至温州和南岭北面的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绵阴雨。6
16、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迅速移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梅雨。7月中旬以后,锋面又跃进到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在这些地方形成较短期的阴雨。自此以后,雨带移至北方,具有过境锋性质,形成北方的夏末秋初雨季,不具有连阴雨特点。7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水相当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雨型关系密切,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
17、陆为“全年干旱型”。,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图2-10 中国年降水量变率,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降水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降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图2-11 中国干燥度等值线,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干燥度:4,干旱,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
18、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一)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二)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亚热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三)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图2-15 日平均温0的积温分布,图2-16 日平均温10的积温分布,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10积温
19、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五)冬季气温偏低,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 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 kg左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20、(六)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四)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第三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评价,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五、21世纪中国水资源需求分析,四、中国水资源开发潜力,三、水资源的特点与评价,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降水资源,水资源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1 889108 m3;年平均降水量648 mm,低于世界大陆平均水平(834 mm);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二)地表水资源,1、中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 500多条。,2、外流
21、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图2-21 中国水系流域分布图,从河流的分布看,长江、珠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雅鲁藏布江等8大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 980108 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62.6。,3、中国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为27 115108 m3,平均径流深为284 mm,图2-22 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深图,资料来源: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中国水资源利用.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4、中国河川径流分布不均,表2-3 中国河川径流分布,冰川总面积约58 500 km2,总储水量约51 000108 m3。冰川年融水径流量仅560108 m3,约占全国年径
22、流总量的2。,5、湖泊多与外流河相通,可互济水量,6、冰川是西部河流的补给来源之一,表2-4 西部省区山岳冰川融水径流分布,湖泊总面积7 l787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0.8左右;总储水量约7 090108 m3,其中淡水湖泊约占总储量的1/3,水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约有2 300个。,(三)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类型,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地区。,岩溶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泛,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南方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冻土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
23、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从地下水化学类型看,我国浅层地下水以淡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g/L,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110 g/L的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由东向西,矿化度逐渐增大,由重碳酸盐、硫酸盐钠质水向氯化物钠质水转化。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带,直接受海水影响,亦属氯化物钠质水。,地下水分布,山丘区计算面积679.1104 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 762108 m3;平原区计算面积198.4104 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 873.4108 m3,扣除重复计算量347.7108
24、m3以后,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 287.7108 m3。,地下水数量,图2-23 中国地下水类型图,(四)水资源总量,平均产水模数为29.46104 m3/km2,其中北方5区平均产水模数为8.8104 m3/km2,相当全国平均值的约30,南方4区平均产水模数为65.4104 m3/km2,为北方的7.4倍。,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108 m3,折合降水深648 mm,其中:56即3.4108 m3通过地表蒸发返回到大气中;44即2.7108 m3通过江河注入海洋。,全国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资源量27 115108 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8 288108 m3;扣除二者
25、之间的重复计算量7 279108 m3。,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108 m3。,表2-5 全国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五)泥沙,(六)天然水质,平均每年从山地、丘陵挟带的泥沙约35108 t,其中:外流河的输沙量约33108 t,占全国总输沙量的94%;内陆河的输沙量约2108 t,占全国的6。外流河的大部分泥沙(占56)是由我国直接入海,12108 t(约占36)沉积在中下游平原河道、湖泊水库和灌区内。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 t;长江的输沙量达5108 t。,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最大的是黄河,矿化度为300500 mg/L,总硬度一般为851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资源 及其 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