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ppt
《教育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教育学基础,银婷:13402839415,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六章课 程第七章课堂教学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十章 学生评价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尽
2、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2.西 方英语中,教育“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e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转变为现实。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3、。,二、教育的定义从感性到理性柏拉图: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裴斯泰洛齐: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4、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
5、“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2.学习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区分:学习者与受教育者、学生 a.“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
6、教育者教育”的人。b.“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了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也包括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非制度化的教育从演化中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式。,(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
7、育学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第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勒图尔勒、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第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祿,教育起源于模仿第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1直接的现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1876)2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工
8、具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 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类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是形成与积累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原始教育 原始社会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都比较低的水平;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没有剩余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与方法:口耳相传、模仿普遍性、平等性、教育活动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无专业和专职的教师,能者为师
9、、无文字的课本、教材,无专门的教育场所,无一定的制度和形式、具有简单、自发、分散、随机等特点,2.农业社会教育的特点1古代教育的出现 学校的产生及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教育的阶级性体现在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的选择与任用等方面。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现
10、代学校在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清晰、性质上也更世俗化。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学校普遍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4.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变革加快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思想,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11、形成为教育之“学”,最多只是在论述哲学或社会问题时顺便涉及教育问题,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而思想家们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也多是从自己的某些观验出发,阐述“教育应如何”的问题,而不是从教育的事实出发,采用科学的手段,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韩愈、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等学记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学记简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2、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均是作为他们的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中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反映其教育思想的理
13、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当中,对教育经验的大量论述,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没有教育概念,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因而只能是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一)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根创立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专著;(5)从组
14、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了突出性的成就。他写出了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3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培根的归纳法和自然主义思想,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论证自己提出的教育原则等。首次提出“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洛克(英国):教育漫话(1693)(建构了完整的绅
15、士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白板说”,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卢梭(法国):爱弥尔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即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因为那些是压抑人性扼杀人性的,而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理想的人的化身。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把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本性,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到最复杂的事物。他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2、规范教
16、育学的建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现代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 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教育经验的积累,也不是盲目的教育试验或教育实验。其次,他还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最后,他除了讲述哲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
17、展 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未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教育学科也在不断地出现,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 拉伊(二)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 狄尔泰(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克伯屈(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金蒂斯,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用于教育研究;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
18、展过程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局限性:有些教育问题无法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哥、利特观点: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管文化的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要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不足;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实用主义教育学1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2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和中国的陶行知等。3代表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等。4主要思想观
19、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有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增长;第三,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其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堂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形式以活动课为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
20、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现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21、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4当代教育科学的状况(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0世纪初的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从微观的教育教学扩展到了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了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了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
22、模式的多样化,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从的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科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法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研究模式多样化,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强调对教育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描述;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强调对教育中非数量关系的描述。,研究层次多,就层次而言,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咨询研究等多层次类型,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分化,产生许多的子学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高度的综合,子学科与子学科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间以及子学科、边
23、缘学科与非教育学科间出现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综合,结果是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扩展了研究视野,深化了问题研究,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刚成立时主要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研究者注重的是从的自己某种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来提出一些有关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即教育应该怎么样),对教育实际行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不够。,当代教育科学研究这种形而上学的风气大减,研究者们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问题而不是教育研究者的一已之见成了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出发点。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