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烃和脂环烃.ppt
《脂肪烃和脂环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脂肪烃和脂环烃.ppt(1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有机资料网站,E-Mail:Password:yjhxkj,2,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3,第五章 脂肪烃和脂环烃,一、烷烃 二、烯烃 三、共轭二烯烃 四、炔烃 五、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 六、脂环烃 七、脂环烃和脂肪烃的制备,4,烃Hydrocarbon:分子中只含 C、H 两种元素,Hydrocarbon,Aliphatic hydrocarbon脂肪烃,Alicyclic hydrocarbon脂环烃,Aromatic hydrocarbon芳香烃,Cyclic hydrocarbon环烃,Alkane 烷烃,Alkene 烯烃,Alkyne 炔烃,5,一、烷烃 C
2、nH2n+2,1、烷烃的物理性质:熔沸点 常温常压下直链烷烃:,常温、常压0.1MPa),C1C4:气态,C17:固态,C5C16:液态,6,1.直链烷烃物理性质(P132 表5.1),分子量M增大,沸点上升,解释:,分子间力(Van der Waals):,诱导力,静电引力,色散力(烷烃=0),而:色散力 共价键数目(即CC、CH),(2)相邻同系物的沸点差(b.p),随M增大,b.p减小,7,解释:,2.支链烷烃物理性质(同分异构体),(1)支链越多,沸点越低。,解释:色散力是近距离。,(2)支链数相同:对称性越高,沸点越高;,8,小结:沸点高低的判断方法,A:数碳原子数目数目多,沸点高;
3、,B:碳原子数目相同支链多,沸点低;,C:支链数目相同对称性好,沸点高;,三、熔点(m.p),1直链烷烃,9,分子量M大,熔点高(C3以后)。,由此可见:含偶数C,熔点增加的多;含奇数C,熔点增加的少。“偶上奇下”两条曲线。,10,解释:,在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不仅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还于晶体中晶格排列的对称性有关。,含偶数碳原子的碳链具有较好的对称性,晶格排列紧密。,11,支链多,熔点低(不利于晶格的紧密排列)。,例外:对称性好,熔点m.p高;高度对称的异构体 熔点m.p 直链异构体。,四、相对密度:,分子量增大,密度变大,但1;支链多,密度小。,2.烷烃的同分异构体,12,5.2 烷烃的化学
4、性质,烷烃反应一览表,13,5.2 烷烃的化学性质,14,5.2 烷烃的化学性质,15,二、卤代反应 历程:,16,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分子中引入氧原子或者减少氢原子,还原反应:分子中除去氧原子或者增加氢原子,5.2 烷烃的化学性质,17,汽油的辛烷值与抗震爆问题,辛烷 octane,isooctane(2,2,4-三甲基戊烷),1.碳链越長的,抗暴震的能力越差,辛烷值越低 2.支链越多的,抗暴震的能力越好,辛烷值越高3.双键及三键越多的,暴震性低,辛烷值越高,正庚烷的暴震能力訂為0异辛烷的暴震能力訂為100所以95汽油的暴震能力,相当是的异辛烷再加上的正庚烷,异构化:直链,支链,5.3 异
5、构化和裂化反应,18,5.3 异构化和裂化反应 辛烷值 提高辛烷值:由含支链较少的烷烃转化为含支链较多的烷烃。,19,裂化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将烷烃在(500700)下进行热分解反应发生C-C或C-H键的断裂,得到小分子量的烃。若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解,称为催化裂化反应,相应的温度可以稍低。,5.3 异构化和裂化反应,20,5.4 烯烃的物理性质,与烷烃的不同之处:,不同碳原子的电负性:三键碳原子双键碳原子饱和碳原子。,顺反异构体:,沸点b.p 顺式(3.5)反式(0.9),21,顺式异构体具有较弱的极性,分子间偶极-偶极作用力比反式大。,熔点m.p 反式(-105.5)顺式(-139.
6、3),反式异构体的对称性好,在晶格中的排列较紧密。,22,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与HX 加成 不对称烯烃加HX符合Markovnikov规则。,HX对烯烃加成的相对活性:,5.5 烯烃的化学性质,23,碳正离子的重排:碳正离子稳定性,24,(主),重排历程,重排原子:H、CH3、R、苯等,25,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结论:产物为外消旋体。,5.5 烯烃的化学性质,26,自由基加成反应 过氧化物效应,由于过氧化物存在而引起烯烃加成取向改变的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又称卡拉施(Kharasch)效应。,27,间接水合反应,没有利用价值。反应历程与上述相似,5.5 烯烃的化学性质,28,工业生产乙醇、
7、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烯烃直接水合生成醇的反应需在酸催化下进行(常用的酸为硫酸或磷酸)。,5.5 烯烃的化学性质,29,结论:,烯烃直接水合,除乙烯得到乙醇外,其它烯烃都将得到仲醇或叔醇(间接水合也具有同样的规律)。,30,亲电加成反应 历程,卤素对不饱和烃加成的反应活性:,F2 Cl2 Br2 I2,氟与不饱和烃的加成异常猛烈,而碘与不饱和烃的加成较为困难。因此,加卤素通常指的是加氯和加溴。,31,无顺式产物,内消旋体,反-2-丁烯,32,公认的反应历程:,该反应的关键步骤是因,的进攻引起的,因此,,这是一个亲电加成反应。,33,注意:次卤酸中电荷分布?,符合马氏规律,产物中可能有重排产物,
8、34,小结 烯烃亲电加成:,5.5 烯烃的化学性质,35,5.6 硼氢化反应和羟汞化反应,1.硼氢化反应,硼烷对 键的加成反应,称为硼氢化反应,常用试剂:,36,以上两步反应合起来成为硼氢化 氧化反应。,硼氢化反应的取向及立体化学,5.6 硼氢化反应和羟汞化反应,37,反应的净结果:H 原子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表面上看其反应取向是“反 马氏规则”的。但实际上是符合马氏规则”的。,解释:,凡是-烯烃的硼氢化 氧化都将得到伯醇。,5.6 硼氢化反应和羟汞化反应,38,加成取向:,39,炔烃也可进行硼氢化反应:,40,一烷基炔的硼氢化 氧化产物为醛;而二烷基炔的硼氢化 氧化产物为酮。,41,
9、2.羟汞化-脱汞反应,总结果:相当于烯烃与水按“马氏规则”进行加成反应,该反应的特点: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位置选择性好、不重排和产率高等。,42,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 催化剂Pt、Pd、Ni,顺式加成。,烯烃加氢是放热反应,称为氢化热。通过氢化热数值可以衡量各类烯烃的稳定性。,43,+435)-828=-129 kJmol-1,由此可见,催化加氢是一个放热反应,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44,一、反应能否自动进行?,需要明确的问题:,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45,二、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又称表面催化。,其反应历程可表示如下:,常用催化剂:Pt、Pd、Ni等。,烯烃的催
10、化加氢反应,46,三、催化加氢的反应活性:,1.烯烃与炔烃的反应活性:,炔烃(线型分子,易于吸附)烯烃。,分子中同时含有CC和CC,将得到什么产物?如:,结论:反应优先发生在三键上。,2.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1 mol不饱和烃催化加氢所放出的热量称为氢化热。,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47,不饱和烃的氢化热越大,说明原不饱和烃分子的内能越高,该不饱和烃的相对稳定性越小。,从能图可看出:,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48,(1)烯烃顺反异构体的稳定性是:反式 顺式(二者能差为-1)。,(2)双键碳原子连有烷基数目越多,氢化热越小,稳定性越高。因此,烯烃的稳定性次序为:,49,显然,烯烃催化加氢的相对活性应
11、该是:,乙烯 一取代乙烯 二取代乙烯 三取代乙烯 四取代乙烯,四、催化加氢的立体化学:,烯烃的催化加氢大多为顺式加氢。但催化剂、溶剂和压力会对顺式加氢和反式加氢产物的比例产生影响。例如,50,烯烃的-H卤代反应 含有-H的烯烃,在高温下与卤素作用可得到-H卤代产物。,反应历程:,51,N-溴代丁二酰亚胺,思考:两种产物比例?,烯烃的-H卤代反应,52,-卤代反应为自由基取代反应,当-烯烃的烷基碳原子数2时,通常会有重排产物。例题:,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烯丙基重排,53,1.溴化剂 NBS 是怎样起作用的?,研究表明:用 NBS 做溴化剂需要引发剂,反应是通过恒定的、很低浓度的溴进行的。,
12、常用的引发剂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等。,低浓度的溴则来源于溴化剂 NBS 中痕迹量的Br2 或 HBr。,54,2.重排是怎样进行的?,由此可见,上述产物只是双键的位置不同,重排成为烯丙基重排或烯丙位重排。,55,烯烃的-H氧化反应,56,烯烃的氧化反应 烯烃可以被高锰酸钾或臭氧氧化,氧化产物视烯烃结构和反应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用稀、冷KMnO4氧化 反应生成顺式二元醇。类似反应有OsO4氧化。,稀,57,用酸性KMnO4氧化 烯烃发生碳碳键的断裂,根据烯烃的结构氧化可生成羧酸、酮或二氧化碳。,58,该反应由于反应后高锰酸钾的紫色褪去,同时生成褐色的二氧化锰沉淀,故可用来鉴别不饱和键的存在
13、。,该反应可用于推测原烯烃的结构。,烯烃的氧化反应,59,2.臭氧化反应:,臭氧化分解反应除碳碳双键外,其它官能团很少反应,且很少发生重排,故可根据产物的结构来推测碳碳重键的位置和原化合物的结构。请思考:不加锌粉水解会如何?,烯烃的氧化反应,60,烯烃与过氧酸反应生成 1,2-环氧化物的反应,成为环氧化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3.环氧化反应:,61,常用的过氧酸:,62,工业生产方法,烯烃的氧化反应,63,5.6 共轭二烯烃性质 根据两个双键位置的不同,二烯烃可分为三种类型:累积二烯烃:CH2=C=CH2 丙二烯 稳定性很差 共轭二烯烃:CH2=CH-CH=CH2 1,3-丁二烯 隔离二烯烃:
14、CH2=CH-CH2-CH=CH2 1,4-戊二烯 性质与孤立双键相似,64,二烯烃和共轭体系,一、共轭二烯烃的结构,注意:键长的变化!,65,1,3-丁二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较稳定的构象是 S-顺式和 S-反式,两者能量相差10.513.0KJ/mol,活化能相差26.829.3KJ/mol。,S-顺式 S-反式,二烯烃和共轭体系,66,1,3 丁二烯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均为 sp2 杂化,每个碳原子各剩一个 p 轨道,它们都垂直于键所在的平面,且轨道的对称轴相互平行,从侧面相互交盖,其结果是:不仅C1与C2之间、C3与C4之间形成键,而且C2与C3之间也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构成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脂肪 脂环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