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讲课.ppt
《病毒性心肌炎讲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心肌炎讲课.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毒性心肌炎,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 急重症中心王国干,心肌炎,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感染性: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非感染性: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3 个月。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3 个月。,病因,20 余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主要为肠道和呼吸道病毒。RNA病毒:柯萨奇V、埃可V、脊髓灰质炎V,流感V,DNA病毒:腺V、疱疹V、EB 病毒,巨细胞V,痘V。病毒侵犯心脏引起的心肌实质或间质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病理:心肌广泛或散在的细胞坏死
2、及周围间质细胞浸润。,Schultz J C et al.Mayo Clin Proc.2009;84:1001-1009,心肌炎病毒演变,流行病学,年龄:可发生各个年龄段,但以儿童和40 岁以下的成年人居多。性别:男性多发。在新生儿、儿童突发死亡病例中,20%为VMC 所致。在新生儿、儿童中的发病率 360/10万,病死率达 8%。时间分布:发病率一般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柯萨奇病毒的流行多见于夏季和初秋)。地区分布:一般为散发,少数地区有小范围的暴发流行。,发病机制,病毒进入咽部大量繁殖:进入血中引起病毒血症进入心脏毛细血管,侵入心肌纤维繁殖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溶解、细胞坏死。病毒尤易
3、侵犯心内膜以及心肌传导纤维。两侧心室心内膜下部位对损伤极为敏感。急性心肌炎常出现于全身感染后数周,宿主的年龄,性别,营养情况,劳累,免疫功能和基因型等影响病毒易感性和病程发展。,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病毒溶细胞作用:细胞毒T 淋巴细胞致心肌细胞损伤凋亡:其它,发病机制,1.病毒溶细胞作用:病毒在体内对心肌细胞有直接致病作用。可能是CVB 抑制心肌细胞mRNA 的翻译参与心肌细胞生化调控、供能系统等酶蛋白的合成与修饰,肌原纤维等结构蛋白的合成与装配严重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发生从功能到结构的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溶解。,发病机制,2.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致心肌细胞损伤:ACTL-对未感染的心肌
4、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自身反应性CTL,VCTL-杀伤感染心肌细胞-病毒特异性CTL。VCTL 的杀伤作用于感染后3 天开始,5-7 天杀伤力最强,2 周完全消失,所以认为VCTL 致损心肌作用仅限于VMC 早期,ACTL 是病毒排除后心肌损害的主要因素。免疫反应所致的心肌损害是成人VMC 的主要发生机制。在急性期,感染后39天,主要是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感染后714 天,T 淋巴细胞。炎性浸润细胞一方面清除病毒,终止繁殖,另一方面对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损伤。,发病机制,3.凋亡:CVB 感染细胞以后,死亡细胞多属于凋亡,而不是坏死。VMC 转为慢性心肌炎以后,往往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心
5、肌病的组织学特征是广泛存在的局限性心肌纤维化和存活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与扩张型心肌病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相伴发生,而且凋亡是心肌组织发生纤维化的重要机制。,Endomyocardial biopsy specimens,Schultz J C et al.Mayo Clin Proc.2009;84:1001-1009,A,B,C,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的全身症状和心脏症状,也有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病毒感染史:13 周前有发热、流涕、腹泻等前驱症状。可能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很轻微而被忽略,或仅轻度疲乏感。某些病人在其他病毒感染(如
6、肝炎、腮腺炎等)之后发病。症状: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心脏:头晕、晕厥、气促、乏力、心悸、心前区不适、疼痛、胸闷,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昏厥、紫绀等。婴幼儿表现为高热、紫绀、心脏增大、心衰等。,临床表现,体征主要为各种心律失常,可有持续性心动过速和体温不成比例,亦可呈心动过缓,心电传导阻滞出现长间歇。血压偏低,严重者可呈休克前状态或休克状态,心力衰竭。病人因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而发生眩晕、黑蒙和昏厥。,实验室检查,X 线检查:心脏外影增大。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室性
7、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心肌缺血改变。超声心动图: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异常。实验室:血沉增快,心肌酶增高(CK、CKMB、LDH)cTn、T增高。cTn增高可确定有心肌损害。血清抗体的检查病毒分离检测。心内膜活检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以帮助诊断VMC。,病原学依据,在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病毒抗体:第二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如柯萨奇B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应相隔2周以上)或一次抗体效价640为阳性,320为可疑阳性(如以1:32为基础者则以256为阳性128为可疑阳性)。病毒特异性
8、IgM:I:320为阳性,如同时有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临床分型,暴发型:起病急骤,病势凶猛,预后不良。早期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呈成对、多形,反复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部分出现循环衰竭:如低血压、休克,或严重心衰。心律失常型: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尤以早搏多见。治愈后一部分病人仍可遗留心律失常达数个月甚至数年之久。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型。猝死型:中青年突发的心脏骤停死亡,应考虑VMC可能性。无症状型: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检测,存在心肌损伤;这类病人部分因治疗不及时,病情迁延,形成慢性心肌炎、甚至扩心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人急性病毒性
9、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中国循环杂志2001;16(4):308,临床病理分类,暴发性心肌炎:数天内明确病毒感染,严重左心衰,常有心源性休克,需要升压或左心辅助;心内膜活检:炎性侵润细胞坏死,1-2周内完全康复or死亡。亚急性心肌炎:起病不清,无明确早期病毒感染史,中度左室功能,心脏轻度扩大,活检:活动性or临界性心肌炎;往往得不到彻底康复,进展扩心病。慢性活动性心肌炎:起病不清,无明确早期病毒感染史,中度左室功能,心脏轻度扩大;发病及随访活检:活动性炎症和疤痕持续存在,进展心脏不扩大的限制性心肌病。慢性持续性心肌炎:有胸痛、心悸,无心衰;起病不清,长期不适主诉,活检:活动性or临界性心肌炎,无
10、左室功能。,Lieberman EB,et al.JACC 1991.18:1617.,临床病理分类,Lieberman EB,et al.JACC 1991.18:1617.,临床分型,按轻重程度分型:轻型:可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的表现;心音减弱,尤其S1 低钝,提示心脏收缩力减退;心动过速且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大小正常,亦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多在数周后痊愈。中型:可有奔马律和心律失常,也可出现气促和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经较长时间的休息和治疗(数月以上)可恢复。少数转为慢性。重型:即暴发型。按心肌炎演变的病程分型急性:迁延性:病程则介于两者之间。慢性:症状常反复发作,延续1 年,其主要表现为
11、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ECG-心肌缺血改变,类似AMI改变ST抬高T波倒置ST压低病理性Q波,William DG et al.JACC.1992;20:85-9,Electrocardiograms,Schultz J C et al.Mayo Clin Proc.2009;84:1001-1009,入院时,2天后,Electrocardiograms,诊断标准,一 病史与体征:上感、腹泻等3周内出现心脏症状、体征。二、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窦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或束支阻滞。多源、成对室早,房性或交界速,室速,房扑、房颤、室颤。二个以上导联ST段下移0
12、01 mV或抬高或异常Q波。三、心肌损伤指标:cTnI/T(定量)、CK-MB明显增高。UCG和(或)核素左室功能减弱。四,病原学依据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检出V、V基因片段或V蛋白抗原。病毒抗体:第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病毒特异性IgM:I:320阳性。同时具有一、二(1、2、3任何一项)、三中任何二项,在排除其他原因心肌疾病后,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同时具有四中1项者,病原学确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如仅具有四中2、3项者,病原学拟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MRI,造影增强MRI在88%心肌炎患者发现异常。心肌:水肿、充血、纤维化灶性钆增强、对应UCG局部室壁运动异常。阳性预测值71%,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性 心肌炎 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