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放射生物学.ppt
《肿瘤的放射生物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的放射生物学.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肿瘤放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发展简史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过程 细胞存活曲线放射损伤与修复正常组织的放射反应,肿瘤组织的放射效应 肿瘤放射敏感性的预测 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方法 X刀治疗颅内肿瘤的放射生物学基础 肿瘤的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放射生物学发展简史1895年12月28日伦琴宣布发现了X射线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了人工放射性1896年7月GRUBBE用X射线治疗一例乳腺癌1897年FREUND用X射线治愈了一例良性发痣1899年公布了第一例用放射治疗治愈的病人,1906年Bergorine 和Tribondeau在研究放射线对睾丸的效应时提出有关细胞、组织放射敏感性的一条定律:细
2、胞和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1953年HOWARD和PELC使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揭示了细胞生活周期各时相,开辟了细胞生物学的一个新领域。,1956年Puck和Marcus首次报道了哺乳动物受照射后细胞集落计数的实验研究结果,确定了放射剂量与细胞存活的关系。70年代至80年代Withershr等学者系统提出了放射治疗中需要考虑的生物因素即(4R):细胞放射损伤的再修复(repair)肿瘤组织的再增殖(repreduction)肿瘤乏氧细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肿瘤细胞的再分布(redistrabution),1994年联合国原子放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确
3、认了低水平放射可诱导适应性反应的事实结论:临床放射生物学是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损伤防治和医护人员放射防护标准的基础,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过程电离辐射种类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放射线。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电磁辐射:X射线和射线都是电磁辐射均由光子组成,X射线是从核外产生的,而射线是从核内产生的。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产生等三种方式将能量转移给被碰撞的物质。,粒子辐射: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止质量。包括:粒子、粒子、质子、中子、负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粒子:粒子质量大,运动较慢,短距
4、离引起较多电离。粒子或电子:质量小,带负电荷在介质中容易被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所偏转,形成曲折的径迹,其实际穿透的深度小于其径迹的长度。在其径迹的末端,由于能量逐渐降低,速度减慢,与介质原子作用概率加大,故电离密度增高。高能电子主要在组织深部产生电离作用。,中子:是质量为1.009质子质量单位不带电的粒子,属高传能线密度射线。中子穿透力较大,与介质原子核碰撞时,将其能量传递出来。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分为散射和核反应两大类。散射:中子与被照射物质原子核的性质不变。有三种方式: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去弹性散射。核反应:中子与介质原子核的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过程:俘获、散裂。,负介子:介子的大小介与电
5、子和质子之间。介子可以带正电、负电或不带电。调节负介子的入射能量,可控制其入射深度,以适合肿瘤的治疗。由于负介子具有特定的吸收方式,对正常组织损伤效应小,给放射治疗肿瘤提供最大治疗增益。重离子:带电重离子是指某些原子被剥去外围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深度-剂量曲线上,重离子入射坪区其吸收剂量保持相对恒定,坪区的长度决定于入射离子的能量,靠近射程的末端,吸收剂量急剧升高,形成布喇格峰,随着重离子原子序数的增加,布喇格峰变的越来越窄,同时峰的高度也增加,峰对坪剂量比增加。这样有利于放射治疗时将肿瘤设定在剂量高的不喇格峰区内,达到对肿瘤的最大杀伤效果,而对正常组织产生较小的损害。,电离和激
6、发电离作用:是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激发作用:当电离辐射与组织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分子的轨道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较高级的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水的电离和激发: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同时,也作用于机体的水分子。电离辐射作用于水分子而产生的活性产物又可进一步影响生物大分子。,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应传能线密度(LET):是指次级粒子径迹单位长度上的能量转换,表明物质对具有一定电荷和一定速度的带电粒子的组织本领,也即带电粒子传给其径迹物质上的能量,用千电子伏特/微米表示。辐射生物效应大小与LET值有重要关
7、系。一般情况下,射线LET值愈大在相同的吸收剂量下其生物效应愈大。LET与电离密度成正比,高LET射线的电离密度大,低LET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小。电离密度:是指单位长度径迹上形成的离子数。,相对生物效应(RBE)RBE定义为:X射线引起某以生物效应所需要剂量与所观察的辐射引起同一生物效应所需要剂量的比值。影响因素:辐射品质、辐射剂量、分次照射的次数、剂量率和照射时有氧与否等。,LET和RBE的局限性LET只考虑了沿着带电离子径迹进行能量传递,对其他 影响微观空间能量分布的因素还考虑的不够。RBE是个相对量,将放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实际上并未能完全恰当的表现出来。,LET与RBE的关系RBE的变化
8、是LET的函数。当LET增加时,RBE也缓慢增加,在LET小于10KEV/UM时情况基本如此。当LET到达100KEV/UM时RBE达到最大值。如果LET继续增加,RBE值反而下降,表明过多的射线能量并不能用于引起生物效应上而是被浪费了。,自由基与放射损伤自由基的概念:指能独立存在的,含一个或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任何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具有不稳定性,具有顺磁性等。活性氧:指氧的某些代谢产物和一些反应的含氧产物。分为:氧的单电子还原物氧的双电子还原物H2O2烷烃过氧化物ROOH及其裂解产物RO.、ROO.处于激发态的氧,单线态氧和羟基化合物。主要类型:超氧阴离子、过氧
9、化氢(H2O2)和羟自由基(HO.),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自由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抽氢反应:自由基可从有机分子的C-H键中抽取氢原子,形成有机自由基加成反应:自由基可在烯键或芳香环中心加成,形成有机自由基。电子俘获反应:E-水合被有机分子俘获引起后者的损伤,引起二硫键断裂。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自由基对DNA的损伤.OH和H.通过加成反应造成DNA链中嘧啶和嘌呤碱的损伤.OH和H.与核酸碱基的加成反应是电离辐射间接作用引起DNA碱基损伤的主要原因亦可与DNA分子中的戊糖作用,抽取氢原子,随之迅速氧化,形成氧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使糖磷酸键断裂,碱基释放。,总之自由基对DNA作用后果主
10、要有三类:即单双链断裂、无嘌呤无嘧啶位点和产生环胞和嘧啶衍生物。,自由基对脂类过氧化作用与生物膜的损伤细胞中包括细胞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核膜等在内的多种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生物膜作用:为细胞提供了生存空间,也是细胞从事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识别等具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生物膜损伤的机制:膜质改变导致膜功能改变和膜酶损伤 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活性氧对酶和其他细胞成分的损伤;脂氢过氧化产物,特别是醛类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对细胞及其成分的毒性效应,抗氧化酶系和其他抗氧化物质哺乳动物有一系列抗氧化抵御自由基损伤的功能。参与这功能的物质包括抗氧化酶类、脂溶性抗氧
11、化剂、小分子抗氧化剂和蛋白性抗氧化剂等。抗氧化酶类:清除自由基的酶类统称为抗氧化剂目前已知的有分解H2O2的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催化超氧阴离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羟基过氧化物的谷光甘肽转硫酶。,脂溶性抗氧化剂:主要有: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和泛醌。小分子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蛋白性抗氧化剂:铜蓝蛋白是人血浆的含铜蛋白是细胞液中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当机体受到电离辐射而自由基和活性氧增加时,上述各抗氧化剂能形成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迅速动员起来,发挥各自的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作用,防止其对细胞的损伤。,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上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
12、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作用称为间接作用。在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时,其辐射能量沉积于水分子,而生物效应却发生在生物大分子上。机体的多数细胞含水量很高,故间接放射生物效应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具有重要 意义。,在活动机体放射损伤的发生中两种作用经常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辅相成。对于放射杀灭细胞,抑制和称,诱发染色体畸变等效应,一般在多数情况下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具有大致同等
13、的重要性。,氧效应与氧增比氧效应: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放射效应遂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阳效应。氧效应在放射生物学和放射肿瘤治疗中是一个重要问题。生物大分子、细菌、细胞包括肿瘤细胞都存在氧效应。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照射后,其细胞存活曲线斜率显著增大,表明有氧是放敏感性明显增高。在一定生物效应水平上所需要的照射剂量不同,有氧是引起相同效应的剂量要低于无氧时的剂量。,氧增强比(OER):是指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效应所需放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效应所需放射剂量的比值,常用以衡量氧效应的大小。实验证明,氧是目前为止最强的放射增敏剂。OER值大于1。氧对低LET放射生物效应影响较大
14、,有氧条件下,放射损伤严重,反之损伤轻。,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氧浓度与放射敏感度之间,并不存在剂量效应的 线形关系。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氧引如的时间对放射效应有较大影响,照射前引入氧,表现出氧效应,而照射后引入氧则无效,值得注意的是:极度乏氧细胞的氧份额50*10-6时,已失去放射亚致死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修复能力,则细胞可重建上述修复能力,这显然与修复过程需要氧介导的能量代谢有关。,氧效应的机理:氧固定假说:认为电离辐射在靶分子中诱发了自由基。电子传递假说:电离辐射使靶分子电离,被击出的游离电子有两种命运,一是与靶分子重合,游离电子回到靶分子的原位,从而使靶分子自身“愈合”,另一种是向某
15、些缺乏电子的“中心”,即“电子路井”迁移,而这些电子陷阱的电子穿透力很强,电子转移到这些部位可造成靶分子损伤。,、细胞存活曲线(一)概念存活细胞:对于有增殖能力的细胞,如造血细胞、离体培养细胞、肿瘤细胞等,凡是保留其增殖能力,能无限产生子代的细胞。临床放射生物学细胞存活定义为:经放射线作用后细胞仍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谓之存活细胞。,临床放射治疗的目的:抑制肿瘤生长,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传代能力,最终使肿瘤消退。放射治疗效果:主要是根据是否残留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而不是要求瘤体内的细胞达到全部破坏。因此在放疗后的病理切片中,发现有形态完整的肿瘤细胞不一定证明是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残留。,(二)细胞存活曲
16、线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1、D0(平均致死剂量)D0表示图中直线部分的斜率K的倒数它代表这一细胞群的放射敏感性即照射后余37%细胞所需的放射线剂量.2、N值(外推数)指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即靶数;是存活曲线直线部分的延长与纵轴相交处的数值.3、Dq值(准阈剂量)代表浪费的放射剂量4、S2为2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 注:细胞存活曲线参数图见图3-3-2 109页,临床意义:研究各种细胞生物效应与放射剂量的定量关系 比较各种因素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观察有氧细胞与乏氧状况下放射敏感性的变化 比较不同分割照射方案的细胞放射生物学效应,并为其提供 理论依据,考查各种放射增敏剂的效果 比较单纯放疗和放
17、疗加化疗的作用 比较不同LET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研究细胞的各种放射损伤(致死损伤.非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以及损伤修复的放射生物学理论问题),三、放射损伤与修复DNA放射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DNA是电离辐射重要靶分子之一电离辐射对DNA结构的影响比较复杂,其放射分解产物也是多种多样,从碱基损伤到糖基破坏其后果是:DNA链断裂 DNA交联及整个或部分高级结构的变化,最终影响其生物学功能。射线作用于DNA,可引起基因的点突变移码突变及碱基插入等.这样竟转录和翻译后就会形成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酶引起细胞突变形成癌变。,DNA受到电离辐射造成损伤,是否影响细胞的生命,不仅决定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而且决定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放射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