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2,本章导读,识记: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多样性、捕食、寄生、共生、协同进化等概念;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格局;生态位理论领会: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捕食作用与种群控制;种间协同进化;寄生;共生简单应用:种间竞争与生态位综合应用:种间协同进化,3,种内关系,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cannibalism)、性别关系(sex relationship)、领域性(territory)、社
2、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他感作用(allelopathy),4,种间关系,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互利共生(mutualism)拟寄生(parasitoidism)是一种寄生形式,也称重寄生,发生在一些昆虫种类,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引起寄主死亡。,5,种内与种间关系分类,6,种间关系分类,7,1竞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8,1.1种内竞争,密度效应生态型他感作用(allelopathy),9,密度效应,密度效应 在一
3、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最后产量衡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3/2自疏法则,10,最后产量衡值法则,Donald(1951)对三叶草(Trifolium subterraneum)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Y=Wad=KiY单位面积产量;Wa植物个体平均重量;d为密度;Ki常数,11,三叶草(clover),图4-1 三叶草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与播种密度之间
4、的关系(引自Harper,1977),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车轴草属,Trifolium)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广的一种牧草,也可兼作绿肥。原产小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本属约有360多种,其中在农业上有利用价值的约有 25种,而以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T.repens)和绛三叶(T.incarnatum)3个种栽培较多。此外,还有杂三叶(T.hybridum)等,12,-3/2自疏法则(the-3/2 thinning law),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死亡。Wa=Cd-a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
5、为-3/2自疏法则。,13,Self-thinning,通常a值变动不大,在1.5(=3/2)上下变动,但喜光树种较耐荫树种更接近3/2。,14,数学描述,林木的平均单株树干材积V与最大密度Nm间:V=KNm-a logV=logK-alogNm这条线叫最大密度线。表示单株材积能够长成最大时的最大密度。单位面积产量或蓄积量与最大密度:y=cd1-a M=KNm1-a,15,密度与平均直径,在充分密集的林分中,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与林分的平均直径N=KD-a logN=logK-alogD此公式最大优点是:与地位级与林龄无关。林学含义为当直径为某一数值时,所对应的单位面积株数最大值。因而可用此式计算
6、株数与现实林分株数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间伐等经营措施。,16,生态型(Ecotype),指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或种群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的个体群或种群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子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17,生态型类型,气候生态型(climate ecotype)气候生态型是指主要由于长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态型。土壤生态型(edaphic ecotype)土壤生态型主要是指长期
7、在不同土壤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的生态型。生物生态型(biotic ecotype)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18,他感作用(allelopathy),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这些现象。德国学者H Molisch于1937年提出的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19,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他感植物间的他感:他感与自毒植物与草食者间的他感作用植物与动物(人类)的他感作用,他感作用的主要类型,20,已被证实的10种植物的他感作用途径,
8、一些植物他感作用的具体途径:水淋溶、根分泌、挥发物、残体分解不同植物具体途径不同,21,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歇地现象歇地形象:农业上,农作物必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否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之一。,22,1.2种间竞争(competition),1.2.1竞争类型及特征1.2.2竞争排斥原理1.2.3竞争的理论模型1.2.4生态位理论与应用,23,竞争类型及特征,两个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资源利用性竞争:生物之间没
9、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对竞争对手的存活、繁殖和生长产生间接影响。例如,几种草履虫之间对酵母菌食物资源的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生物之间发生干涉性竞争,例如杂拟谷盗和锯谷盗,一同被饲养在面粉中时,不仅竞争食物资源,而且还有互相吃卵的直接干涉。,24,竞争一般特征,种间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对称性,即竞争对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例如生活在潮间带中的藤壶与小藤壶的竞争,藤壶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覆盖、挤压和窒息小藤壶,从而剥夺小藤壶的生存,而小藤壶的生长对藤壶的影响却很小。,25,竞争一般特征,种间竞争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到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在冠层中占优势的
10、植物,能使和它竞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太阳辐射减少,并进一步影响到那些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即植物枝竞争与根竞争之间有相互作用。,26,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Gause假说):生态学上(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必然会出现生态位分离。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27,实验室中草履虫种群的竞争,草履虫Growth curves for Paramecium aurelia(双核小草履虫)and P.caudatum(大草履虫)in
11、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28,淡水硅藻(asterionella)和针杆藻(synedra),29,两种群竞争的结果,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一个种迫使另一个种出现:占有不同的空间位置,即空间分隔(两种植物,一种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另一种植物吸收表层的水和养分);食性的特化;其他生态习性的分隔:如活动时间的交错(昼、夜)。结果两个种可生存,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30,Resource partitioning,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
12、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鸣鸟).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31,Resource partitioning,荨麻,青麻,狐尾草,32,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Gause假说):生态学上(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必然会出现生态位分离。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
13、个种被淘汰。,33,竞争模型,生物种间竞争模型可以Lotka-Volterra方程来描述,它是建立在Logistic模型基础上的:dN1/dt=r1N1(K1-N1-aN2)/K1dN2/dt=r2N2(K2-N2-N1)/K2其中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竞争系数,它表示在物种甲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乙的个体,对物种甲种群的竞争效应。因此可将物种乙的个数折算成物种甲的当量,即 N1=N2。同理,是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竞争系数,即 N2=N1。,34,竞争结果,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表示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排挤掉;两个物种共存并形成稳定平衡的局面;两个物种共存并形成不稳定平衡的局面。,35,The
14、 cours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populations,36,竞争结果,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相对大小如果某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大而种内竞争强度小,则该物种将取胜。反之,如果某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小而种内竞争大,则该物种将失败。假如种内竞争比种间竞争强烈,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共存的稳定平衡点。假如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强烈,那就不可能出现两种共存的稳定平衡。,37,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1)生物学特性种子的萌发速度和早期生长速度;个体生长发育节律;生长高度。最后的高度是竞争中的最重要的特征,植物群落最后阶段常以最高的植物为标志,较小的植物只有在高大植物下
15、才能生存;寿命。长寿植物靠它们生长持久的能力而成功;根系。如密度、深度、形态分布等;繁殖方式和能力。种子繁殖有利于迁入别的生境或距母树较远的地盘,而营养繁殖有利于对早已占据的地盘的维持与扩大;幼苗遭受损伤时的再生能力。,38,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2)生态学特征对光、热、水分、矿质营养等资源的需求;对机械影响的反应;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干扰的抵抗能力,39,生态位理论(niche),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由Grinell 在1917年最早提出,Elton在1927年再定义,Hutchinson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念,40,生态位的概念(Grinnell),Gri
16、nnell(1917)是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位关系时,首先应用“生态位”一词:“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Grinnell在具体描述物种生态位时,运用了微生境(microhabitat)、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资源(resource)和被捕食者(predator)等环境中的限制性因子,强调了物种的生理和行为对这些因子的适用性。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说,Grinnell主要强调了生物众多的环境需求,忽略了或未充分注意到生物对其他生物潜在的影响。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种的空间分布的意义,即空间
17、生态位(spatial niche)。,41,Charles Elton(1927),Charles Elton(1927):“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种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他把一个动物的个体大小和取食习性做为其生态位的主要成分,同时还建议生态位的研究应聚集在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role)或“作用”(function)上。他在举例中说:“北极狐和非洲鬣狗因为它们吃相似的东西,所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Elton的生态位强调的是生物对其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态位的营养概念(trophic niche),即功能生态位(functi
18、on niche),42,Hutchinson(1958),Hutchinson(1958):“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所有关系的总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n-dimensional hyper-volume niche)Hutchinson认为可以把生态位看成多维空间或者超体积,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可以容许个体或物种不受限制地生活下去。,43,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iche,44,Hutchinson两种生态位,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空间(广义空间)。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
19、e):由于竞争者的存在,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他认为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领基础生态位,由于竞争种类增多,可能使某一物种的实际生态位越来越小。,45,Hutchinson生态位困难,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在实际应用上有一定困难:(1)环境变量可以很多,使实际测定十分困难;(2)并不是一切环境变量都可以线性排列和可以测定的,因此资源轴上刻度难以确定;(3)仅仅反映了生态位的静态状况,不能反应竞争过程中生态位变化的动态状况。为此,MacArthur(1968)建议只局限在一、二维上,而回避讨论整个基础生态位的难以测量的特征,他曾指出对于处在同一个栖息地中并联系在一起的相近种类的生态位,只
20、要相应测定少数几个起主要作用的数据,就可以精确地进行比较。,46,生态位特征的定量测度,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47,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Levins(1968)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mith(1982)指数Hurlbert(1978)指数资源利用频数相似性百分率,48,Levins(1968)指数,此公式实际上是Simpson(1949)多样性指数的倒数:,为了便于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较,可将生态位宽度转换为变化范围为01之间的值。Hurlbert(1978)建议使用下式:,Ba=(B-1)/
21、(r-1),49,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Levins(1968)指数Schoener(1974)指数Hurlbert(1978)指数Petraitis(1979)指数百分比重叠指数Pianka(1973)指数Morisita(1959)指数简化的Morisita指数Horn(1966)指数王刚(1984)指数余世孝和Orloci(1989,1993)指数多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Petraitis,1979)种间多元生态位重叠计测,50,Schoener(1974)指数,该指数是以相似性百分率为基础的。,51,百分比重叠指数,该指数是最简单的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并便于解释,因为
22、它实际上测定的是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重叠的面积。这一指数经Schoener(1970)使用,并命名为Schoener指数,但实际上其源于1938年Renkonen的工作,还有人称其为Renkonen指数。,52,生态位与竞争,(a)左图生态位狭窄,相互重叠少;(b)右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d为曲线峰值间距离,w为曲线标准差)(仿Begon等,1986),dw: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wd: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极限相似性:d/w=1,53,生态位与竞争,物种沿着两个或多个生态位维度重叠时,沿着一个维重叠的两个种在两个维中的真正重叠可能很少,甚至是完全分离的。只有当生态位各维间是真正独立即
23、正交时,各个单维投影才能精确地反映多维情况;而当生态位维度部分地相互依赖时,单维投影必然引起真正生态位重叠的过高估计。,54,种在群落中的共存,一定群落中都有一定的种维持着,这似乎与竞争排斥原理相矛盾,那末是什么因素维持了不同种的共存呢?这有不同的假说。主要有两类不同的论点,即随机学派和平衡学派。(1)结局难测模型这是一种不平衡解释。认为植物成长的微环境是不可预测的,而大量繁殖体的传播和成长在广泛的微生境中是随机的。这里强调每个种的生态位并无不同,其空间位置完全由随机过程所决定。(2)空间异质性这个假说强调看来一致的生境,实际上是由很多微生境所组成。在每一个微生境中,一个种可排斥另外所有其他种
24、。,55,种在群落中的共存,(3)抢椅子模型这是基于种在异质环境中块间的迁移。次要竞争者的传播能力很大,以致斑块间的成功迁移率高于斑块内种群间的排斥率。这主要是环境的斑块性质,而不是不同种类的块数决定了种的共存。(4)生态位分化和资源分享这是典型的平衡解释。基于这种认识,共存种的生态位是不同的,因而不会发生竞争。种类丰富的群落可能由下述因素构成:生态位窄的种;生态位重叠多的种;生境提供长生态位轴;上述几种的综合。(5)干扰在谈到竞争排斥原理时,曾谈及前提是稳定的有限的资源。如果由于经常干扰不能形成稳定状态,则不可能发生竞争排斥,从而形成若干种共存的局面。,56,2捕食作用,概述捕食者与猎物食草
25、作用,57,2.1概述,捕食作用(predation)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并以之为食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58,捕食关系,广义的捕食关系包括四类:典型捕食,指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或其他动物,如狮子吃斑马,狭义的捕食就指这一种。食草(herbivory),指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如羊吃草寄生(parasitism),指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一般不杀死宿主。拟寄生(parasitoid),如寄生峰,将卵产在昆虫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宿主。,同类相食(Cannibalism),也是捕食现象的一种特例,只不过是捕食者与被食者是同一种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落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