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及茶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文化及茶文化.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苗族文化及茶文化,主要内容,一、苗族习俗文化概述二、苗族银饰三、苗族古历四、苗族-民族医学五、苗族茶文化(一)温馨清雅的茶情茶礼(二)别有风味的茶食茶肴(三)苗族花茶,一、苗族习俗文化概述,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语言与信仰,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
2、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信仰,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信仰,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
3、(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苗族-民族服装,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百褶裙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百褶裙,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
4、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文化艺术,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饮食:喜欢吃酸菜、腌制食物。主食以玉米、小麦红薯为辅,爱好饮酒。苗族不吃狗肉,主要节日,芦笙
5、节、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舞蹈,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
6、演,深受群众喜爱。水姑娘-苗族群舞.mp4,舞蹈,鼓舞,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舞走苗山,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舞蹈,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苗族民歌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五种。飞歌在田间地头演唱,也称“顺络 歌”、“吼歌”、“喊歌”、“山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
7、演唱形式。游方歌是苗族民歌的专称,因地域不同称谓有别,包括“野外情歌”、“坐花坡”、“坐姑娘”、“玩表”、“采花”、“走月亮”等。,民歌,称谓,苗族曾经自称 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 HONGB.,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
8、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主要节日,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赶苗场,赠带节,羊马节,赶秋节,除夕洗脚等。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主要节日,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是龙的故乡,有著名的民歌-)、
9、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祭鼓节,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
10、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礼仪,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礼仪婚姻,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
11、,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礼仪婚姻,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礼仪婚姻,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礼仪婚姻,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
12、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建筑,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建筑,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
13、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苗族的蛊,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蛊术病,都是着了蛊。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蛊,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
14、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苗族的蛊,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
15、蛊等。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神秘之物。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行介绍治蛊方法的庆历善治方一书,就连诸病而侯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现在当然没有了,有也是假的。,禁忌,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
16、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禁忌,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
17、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禁忌,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禁忌,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
18、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二、苗族银饰,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 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19、,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
20、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透视出封建社会中缺乏的平等观念,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
21、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
22、、大方,便于日常劳作。,三、苗族古历,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每岁分为动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个月为月长日,每月31日;动月、偏月、2、4、6、8、10月等7个月为月短日,每月30日。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三光为纯洁之至。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五行”分别依次为光、气、水、土、石。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七、
23、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中国苗族古历与古埃及历同属太阳历,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每岁365日,4年一闰;不同的是古埃及历闰年的附加日为6天,苗族古历闰岁的附加值为1日。苗族古历与太阳回归年长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为1460岁,准确率高。中国苗族古历对远古苗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民间亦曾应用于择吉。(详见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考察报告)。,苗历的月份与节气对应,苗历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表月份 生肖 建制 节气 季节 11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12月 牛
24、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惊蛰 温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 温季 3月 龙 辰 谷雨、立夏 热季 4月 蛇 巳 小满、芒种 热季 5月 马 午 夏至、小暑 热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热季 7月 猴 申 处暑、白露 温季 8月 鸡 酉 秋分、寒露 温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四、苗族-民族医学,苗族医学理论体系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部分。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苗药,苗族集中分布的广大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
25、自然环境。这里山峦重叠,江河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动、矿物药资源十分丰富,历来是我国药材主要产区。数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些地区生息耕耘,并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1949年之后,通过对苗族聚居地区的医药进行广泛地调查、整理工作,苗族药物开始载入全国或地方性的专著。如:中国民族药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载苗药40种;第二卷(1990年)收载苗药30种;苗族药物集(1988年)收载苗药163种;贵州少数民族药物集(1989年)收载苗药91种;苗族医药学(1992年)收载苗药340种。其他还有湖南、云南、广西等
26、省区所出版的有关书籍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都包括了不少苗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200种。,苗族聚居的山区药物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如:贵州主要出口的药材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乌、黄精、钩藤、杜仲等,许多主产于几个苗族聚居的自治州。最常见的药材如:各种血藤、铁筷子、百金条、白龙须、蓝布正、地星宿、果上叶、黑骨藤、飞龙掌血、草乌、大风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白及、金樱子、徐长卿、仙鹤草、田基黄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种如八角莲、九月生、金铁锁、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气草、菌灵芝等在药市上也偶有出售。,五、苗族
27、茶文化,苗族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饮茶成俗,并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的载体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处处离不开茶。,(一)温馨清雅的茶情茶礼(二)别有风味的茶食茶肴(三)苗族花茶,苗族的饮茶习俗,(一)温馨清雅的茶情茶礼,孩子出生时,苗族的左邻右舍用带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贺礼。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叶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则送一芽二叶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苗族同胞以茶为聘,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吃茶”是订婚的代名词。未订婚的女子必须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
28、规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举行结婚仪式的当日,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苗族人临死前由村中长者用青蒿叶沾一点茶水洒到嘴角,入殓的棺材里要放茶叶,湘西北一些地方还有在死者手里或嘴中放置茶叶的习俗。悼念亡故的亲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借以表达至真至纯的虔诚。苗家茶祭是由巫师主持的对植物神与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动,内容包括叙述茶史、膜拜茶神和与宾共饮。其内涵丰厚,音舞古朴典雅,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和考究价值。,苗族的八宝油茶汤,居
29、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
30、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二)别有风味的茶食茶肴,苗族的八宝油茶汤“万花茶”“柚皮茶”包菜茶 虫茶,万花茶,“万花茶”是湘西绥宁苗家的传统产品,早在明朝就已问世,古时只有待字闺中的姑娘们才有资格制作。“万花茶”是选用老熟的冬瓜和鲜嫩的柚子(抛)皮经过切条块,深浅浮雕、线雕、镂空雕等高超手法,雕刻出各
31、种花草、鸟兽、虫鱼等吉祥图案,用石灰水浸泡除去苦涩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明矾冲洗滤干之后,加入适量的白糖、蜂蜜和桂花香精,均匀拌合溶化,最后将“万花”端到太阳下反复曝晒、搅拌直至干透,贮藏备用。晒干后的“万花”透明如玉,不仅色味俱佳,而且堪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柚皮茶,流行于湘西靖州苗族自治区的“柚皮茶”是当地苗家人款待客人的佳品。每到秋末,这里的苗家妇女就会采摘自家的柚子,将柚子皮镂雕成一尾尾栩栩如生的鱼儿、一只只呼之欲出的鸟雀等,一一放置在竹篾盘里,端到阴凉通风处风干,风干后掺入少量的茶叶收藏到瓷坛里密封保存,等待贵客光临时泡饮。沸水泡开的“柚皮茶”呈翡翠色,茶汤里有“鸟”、“鱼”漂浮,
32、既可细啜慢饮,又可欣赏悦目美景,可谓是湘西“靖州一绝”。,八宝茶(油茶),油而不腻、清香味浓的八宝茶(油茶)也是苗族同胞用来招待远方贵客的特有饮食之一,尤其是在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顿时舒心暖肺,妙不可言。油茶的做法比较简单,将油、食盐、生姜、茶叶倒入锅中同炒,待油冒烟,便加入清水煮沸,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油茶汤倒入放有炒熟的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的碗里,再调以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等佐料即成。茶道:一章25节 苗族和侗族的打油茶.mp4,包菜茶,包菜茶则称得上是苗族的一种独特茶饮。制作“包菜茶”时,先用几片宽大的新鲜白菜叶或青菜叶将茶叶严严实实地包好,再放入火塘内热
33、炭中捂闷,待菜叶干枯后取出,弃掉菜叶,将冒着热气的茶叶用水冲泡,立即散发出菜茶混合的香气,味道亦十分鲜美,既能解除干渴,还能消除疲劳。,虫茶,虫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著名土特产,相传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当地苦茶枝叶喂饲化香夜蛾的幼虫,再用“虫屎”制作成的茶。制作优质的虫茶,需将在阳光下曝晒后的虫屎投入到180 高温的锅中炒20分钟,再拌合蜂蜜、茶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馥郁甘洌,醇香宜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虫茶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料,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揭秘虫茶悠久历史.mp4,(三)苗族花茶,苗族喜欢用冬瓜、橙子切成茶片,刻上各种花纹,以白塘和桂花香精制成花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0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