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二中李玲.ppt
《喀什二中李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喀什二中李玲.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日战争,喀什二中:李玲,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重.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抗日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有承上启下作用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设置各种问题
2、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三.说重.难点1、重点分析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分析: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 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2、难点分析 难点: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分析:介于传统认识,学生对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难以理解。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
3、现实问题,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四.说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所以要采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2、教学方法讲授法:用教师形象准确的语言系统讲解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史实,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演示法:用PPT展示日军侵华的相关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创造能力课堂讨论法;针对重难点设置问题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法:通过两种路线内容的比较,使学生明确相关知识点,加深印象 3、学法指导
4、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每周一都要升国旗,那么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学生:义勇军进行曲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艺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教师: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那我们就带着 这些问题走人今天的课堂,材料一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尚未实现。”,材料二(经济危机使日本
5、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一位内阁大臣公开宣称,“为缓解国内民众日益严重的压力,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材料三1927年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剿共”政策。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探究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何在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1931年,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3.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了日本可乘之机。4.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危机客观上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条件.,
6、探究二:抗日战争如何由九一八走向卢沟桥,由局部抗争演变成全面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陷)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探究三:面对民族存亡的生死时刻,中国政府抗战态度如何转变?1、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1936西安事变标志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喀什 二中李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