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废气监测.ppt
《空气和废气监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和废气监测.ppt(3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集仪器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第六节 降水监测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第八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一、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二、空气污染的危害三、空气污染源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五、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六、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一、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大气指包围在地球周
2、围的气体,厚度1000-1400km。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是近地面10km的空气层。占总大气质量的95。常把“大气”和“空气”作为同义词使用。由于地心引力和气体的压缩性,从垂直地球方向看,地球大气圈分布是不均匀的。世界气象组织按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大气的垂直分布图,对流层:靠地球表面 的部分。层厚10-18km,对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 而下降,80-95 的空气集中在这里。上限称对流层顶。平流层:对流层的上面 是温度非常平衡的平流 层,或称同温层.,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大气的垂直分布图,高
3、度:从对流层顶以上 55km左右。特点:臭氧能够吸收来自太阳 的紫外线。臭氧被分解 为氧原子和氧分子,重 新组合成臭氧时,放出 大量的热,影响平流层 温度变化。,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7,大气的垂直分布图,中间层:平流层顶 的上面:温度随 高度上升而下降。高度从平流层顶 以上35km左右。热成层:又称暖层,中间层上面:温度 随高度上升而上 升的一层。高度 至 800km 处。,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8,大气的垂直分布图,热成层的特点:带电粒子密度高 又称电离层。将 电磁波反射回地球。800km以上称散逸层。,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9,大气的组成成份,2
4、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0,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1,二、空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作用和慢性作用。急性作用是指人体受到污染的空气侵袭后,在短时间内即表现出不适或中毒症状的现象。慢性作用是指人体在低污染物浓度的空气长期作用下产生的慢性危害。,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2,二、空气污染的危害,历史上曾发生过数起急性危害事件,例如,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硫高达3.5mgm3,总悬浮颗粒物达4.5mgm3,一周雾期内伦敦地区死亡4703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空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急剧增加,受强烈阳
5、光照射,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和醛类等强氧化剂烟雾造成的,致使许多人喉头发炎,鼻、眼受刺激红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3,慢性作用的危害途径是污染物与呼吸道粘膜接触;主要症状是眼、鼻粘膜刺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及因生理机能障碍而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的病情。,二、空气污染的危害,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4,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急性危害可导致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甚至枯死。慢性危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受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变色斑点,但大多数症状不明显,难以判断。不可
6、见危害只造成植物生理上的障碍,使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从外观上一般看不出症状。,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5,三、空气污染源,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6,各类工业企业向空气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7,室内空气污染源,近年来对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IAQ)的监测及评估,日益受到重视。1、室内空气污染分类:(1)化学污染(2)物理污染(3)生物性污染(4)放射性污染2、室内空气的质量表征:(1)有毒有害污染因子的指标。(2)舒适性指标。,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8,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一次污染物,据大气污
7、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性物质等。颗粒性物质中包含苯并(a)芘等强致癌物质、有毒重金属、多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等。,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19,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完全不同,多为气溶胶,颗粒小、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大。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对人的危害更大
8、。,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0,空气中污染物质可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分子状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物质的沸点都很低,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还有些物质如苯、苯酚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但挥发性强,以蒸气态进入大气中。,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一)分子状态污染物,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1,分子状态污染物的特点,气体分子和蒸气分子,都具有运动速度较大、扩散快、在大气中分布比较均匀的特点。扩散情况与自身的比重有关,比重大者向下沉降,如汞蒸气等;比重小者向上飘浮。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9、较大,随气流扩散到很远的地方。,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2,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二)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在0.01-l00m 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颗粒物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大于l0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l0m的颗粒物(PM10)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IP)。,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3,飘 尘,飘尘(IP):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它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脏,在肺泡内积累,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也称可吸入题粒物。飘尘存在形式
10、:烟(Smoke)雾(Fog)灰尘(Dust),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4,烟(Smoke),一些固体物质在高温下由于蒸发或升华作用变成气体逸散于大气中,遇冷后又凝聚成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大气中构成烟。例如,高温熔融的铅、锌,可迅速挥发并氧化成氧化铅和氧化锌的微小固体颗粒。烟的粒径一般在 0.01一lm 之间。,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5,雾(Fog),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分散型气溶胶和凝聚型气溶胶。常温状态下的液体,由于飞溅、喷射等原因被雾化而形成微小雾滴分散在大气中,构成 分散型气溶胶。液体因加热变成蒸气逸散到大气中,遇冷后
11、又凝集成微小液滴形成 凝聚型气溶胶。雾的粒径一般在 10m 以下。,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6,烟 雾,烟雾是烟和雾同时构成的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硫酸烟雾主要是由燃煤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煤烟形成的,而二氧化硫经氧化剂、紫外光等因素的作用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烟雾。,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7,烟 雾-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经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PAN和醛类,悬浮大气中构成光化学烟雾。,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8,尘
12、(Dust),尘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如:交通车辆行驶时所带起的扬尘。粉碎固体物料时所产生的粉尘。燃煤烟气中的含碳颗粒物等。,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29,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范围,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0,五、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时间性 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和大气湍流等决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有些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气象条件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采暖,冬季烟尘中 SO2 要比夏季多。在一天内,由于早晨6-10时和晚间是采暖高峰期,这两个时段的 SO2 比其余时间高。,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1,2)空间性,大气污
13、染物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源种类、分布情况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例如烟尘的排放市区比郊区多,郊区又比农村多。由于大气污染物在空间的分布不均匀,因此,在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中,一是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二是根据监测目的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点,使结果更具代表性。,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2,时间分辨率的概念,为反映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引入了时间分辨率的概念。例如:了解污染物对人体的急性危害,时间分辨率为 3 min。了解化学烟雾对呼吸道的刺激反应,时间分辨率 为 10 min。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测定污染物的瞬时最大浓度及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浓度.也是为了反映污染物随时
14、间变化情况。,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3,六、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一)单位体积质量浓度(二)体积比浓度,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4,(一)单位体积质量浓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即:(质量/体积)简称质量浓度。常用单位有:(mg/L)、(mgm3)、(gm3),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5,质量浓度,质量浓度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我国大气质量标准中日平均、时平均及任何一次污染物浓度所用单位为mgm3(标),指标准状态下单位空气体积中污染物的质量。,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6,体积比浓度,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的
15、比值。即:(体积/体积)简称体积浓度。常用单位有:(mL/L)、(L/L)、(n L/L)等等。注意:(L/L)106 1 ppm(mL/m3)106 1 ppm(n L/L)109 1 ppb(L/m3)109 1 ppb 体积浓度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7,质量/质量浓度,单位质量悬浮颗粒中污染物的质量数表示,即:(质量/质量)常用单位有:(m g g)、(g g)、(n g g)等等。注意:(1g/g)1061 ppm(1 n gg)109 1 ppb仅适合于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表示。,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8,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
16、的换算式,两种单位可以相互换算,换算式如下:式中:cv 以 mlm3表示的气体浓度;cm 以 mgm3 表示的气体浓度 M 污染物质的分子量(g)22.4 标准状态下(0,101.325 k Pa)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39,气体体积换算,现场状态下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根据气体状态方程 有:式中:V0标准状态下的体积(L 或 m3)Vt现场状态下的体积(L 或 m3)t温度()P大气压力(kPa),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0,例 题,测定采样点大气中的 NOx 时,用装有5 mL 吸收液的筛板式吸收管采样,采样流量为 0.30
17、L min,采样时间为 1 h,采样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知全部吸收液中含 2.0 g NOx,已知采样点的温度为 5,大气压力为 100 kPa,求气样中 NOx 的含量。,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1,解:(1)求采样体积 Vt 和 V0 Vt0.30(L/min)60(min)18(L)V018273/(273+5)100/101.325 17.445(L)=17.44510-3(m3),(1)求采样体积 Vt 和 V0,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2,(2)求 NOx 的含量(以 NO2 计),用mgm3表示时NO2(mgm3)=2.0l0-3(mg)/17.
18、44510-3(m3)=0.11(mg m3),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3,用ppm表示时:,式中:46NO2的摩尔质量(g/mol),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4,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一、监测目的二、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三、监测项目四、监测站点的布设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5,本节内容:1)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有关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范围、具体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和项目内容,2)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要求和方法要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原则与要求。,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6,监
19、测方案的制订,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采样频率采样方法监测技术质量保证措施监测结果报告要求进度计划等。,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7,一、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大气质量标准,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研究大气质量的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执行环境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8,二、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一)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类型、数量、位置等。(二)气象资料: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日 照等。(三)地形资料:河谷、丘陵、海边、
20、山区等。(四)功能分区情况:工业区、居民区等。(五)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等。,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49,三、监测项目,根据优先监测的原则,选择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成熟的测定方法,并有标准可比的项目进行监测。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例行监测项目含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0,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1,四、监测站点的布设,(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按功能区分类标准进行,质量标准为三级。,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2,布设采
21、样点的原则和要求,1)采样点设在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2)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时,污染源的下风向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少量点为对照。3)工业较密集工矿区:适当增设采样点。人口密度小,少设采样点。,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3,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4)采样点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设在距人行道边缘1.5m处。5)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4,布设采样点的
22、原则和要求,6)采样高度: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与植物高度相近。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距地面315m;屋顶采样时,采样口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高度,减小扬尘的影响。,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5,(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按城市人口多少设置城市大气地面自动监测站(点)的数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6,我国大气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7,(三)采样点布设方法,1、功能区布点法 2、网格布点法 3、同心圆布点法 4
23、、扇形布点法,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8,1、功能区布点法,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不要求平均,污染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住区多设采样点。,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59,2、网格布点法,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方格中心。,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0,2、网格布点法,网格大小:视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力条件等确定。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下风向设点应占采样点总数的60。网格布点法反映污
24、染物的空间分布,可将监测结果绘制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图。,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1,3、同心圆布点法,以污染群中心为圆心在地面上画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放射线,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就是采样点:,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2,4、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划出一个扇形区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为45,不能超过 90。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的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 34 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 1020。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3,4、扇形布点法,2023
25、/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4,以上四种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就是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的浓度,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样品。,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5,污染物浓度最大值,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在不计污染物本底浓度时,点源脚下的污染物浓度为零,随着距离增加,很快出现浓度最大值,然后按指数规律下降。例如,对平坦地面上50m高的烟囱,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见下表:,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6,50m高的烟囱污染物最大浓度出现的位置,2023/6/23,环境监测第三章,67,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 指每次采样从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气 废气 监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296620.html